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3 08:33:4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教学设计

学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游记式散文。学习重点有三:一、严谨的行文结构;

二、文献资料的自然穿插;三、生动而准确的语言。

学习本文,在整体感知全文丰富材料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叙述的重点,再

由重点而生发,各个击破,深入领会作者在行文中把丰富历史知识和旅游中的见

闻感受自然融为一体的技巧和全文中洋溢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珍视民族团结的

感情。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可运用评点法即对文中相关重要信息如句、段的内

容、语言、表达等进行简要分析,把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重难点提示

1在“一段最古的长城”这一章,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去写“赵长城”,而用了

七节文字去写塞外凤光和大青山呢?

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我国

历史的老一辈史学家之一,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对民族关系做了回顾。写塞

外风光,突出了农作物的生长,借以称赞农业技术向游牧地区传播这一历史现

象。写大青山,既写了阴山以南沃野的战略地位,又点出了“愈是古远的时代,人

类的活动愈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就为下文作者慨叹历史上由于生产发展水平

低下造成的民族纷争作了张本。所以,作者不惜大量笔墨写塞外风光,写大青

山,正是为了突出珍视民族团结这一主旨。

2.如何结合课文来理解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和修筑长城之事?

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这本身就说明他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

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向其学习,尤其难能可贵。“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

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与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宣战。”同样,要处理好民

族之间的关系(文末一节有“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

族国家的屈辱”),也须有这种精神。

关于修筑长城。“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定居下来的骑马的游牧民族,更要依赖

自然的恩赐。”在另一方面,“汉族如果要排除从西北方面袭来的游牧民族的威

胁,也必须守住阴山的峪口,否则这些骑马民族就会越过鄂尔多期沙漠,进入汉

族居住区的心脏地带”。由于远古生产力的低下,民族之间的纷争是不可避免

的。在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只有修筑长城了。当我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故在“大青山下”一章中,作者抓住“青家”之多这一历史现象,高度评价“和亲政

策”,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3.如何体味作者借助“青家”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历史观点?

作者在写“昭君墓”这一层次时,叙议十分自然而紧密,行文中又处处洋溢着

珍视民族团结的情感。首先指出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通过“……不是

……,而是……”的句式,揭示昭君“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这层历史意

义。接着描写昭君墓:“现在,却只有一个石虎伏在阶台下面陪伴这位远嫁的姑

娘。”作者是维吾尔族人,对远嫁而来的汉族姑娘--王昭君,表达了深沉的敬仰

之情。最后紧扣昭君墓之多,由现象到本质,站在历史的高度歌颂昭君精神;又

从生产关系和民族关系的改善上充分肯定“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这

一历史观。

写“昭君墓”实在是该文中画龙点睛之笔,但又水到渠成,情理自然,令人折

服。

释疑解难

1.本文两部分文章怎样层层深入、顺理成章的突出中心?

《内蒙访古》全文共六个部分,各自突出一个中心:课文节选的是二、三部分,

分别以“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大青山下”为标题,切入叙述中心。“一段最古的长

城”以古长城为中心,作者从“崎岖的山路”写到“广阔的原野”;从阴山北麓写到

阴山南麓;从南麓的“沃野”写到历代民族之间的争战;从“民族关系”上的风浪引

出“一段古长城遗址”;从赵长城遗址联想到赵武灵王的英雄业绩。“大青山下”

以大青山下的汉代古城为中心,从古城堡分布的地理位置推断出“汉王朝在阴山

一带的战略部署”,突出了古城堡的军事作用;从出土文物推断出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指出古城堡有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考察昭君墓时,更突出了汉、蒙

入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就这样,两节文字分别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深入,顺理成

章。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能紧紧抓住行文中丰富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中心

的关系。本文要求能够弄清叙述、议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如果了解了材料与中心的内在相关性,那么是较能完整地把握这一点的。

2、举例说明本文文献材料自然穿插的作用。

全文引用的文献资料有十余处。引用的资料虽多却无堆积繁琐之感,反而

觉得恰到好处,使作者阐发的感想、看法更具说服力,大大丰富了读者的历史知

识,显得实事求是、言必有据。如“一段最古的长城”第8自然段中,先讲了赵武

灵王筑长城的地方和原因,接着引用《史记匈奴传》上的有关记载,并考察了目

前遗留下来的一段古长城遗址的地理位置,最后得出结论。“这段古长城正是赵

长城遗址”。又如“在大青山下”第2自然段中,作者说:“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

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接着引用《史记匈奴传》、《括地志》等文献

资料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由此看来,当汉武帝时汉王朝在阴山以北筑了很多

城堡,几乎是步步为营,把它的势力远远地推到阴山以北的地方。”这些文献资料

的运用,同时也有机地把记叙和议论串连起来,显得流畅、自然。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文中找出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再根据行文作者的有关

记叙、议论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要求能够把握叙议之间的关联,如果从文献资料

入手,掌握了引用文献资料的作用,则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

3“一段最古的长城”第7自然段怎样具体阐述“阴山,以南的沃野”的重要性?

从阐述角度看,这一段主要从匈奴与汉族两个方面强调阴山以南的沃野的

重要性:它既是匈奴的范围,也是他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洞时还是汉族排除游

牧民族威胁的边界。从表达技巧看,这一段又是正、反两方面的阐述其重要性;

对于匈奴人、占领沃野就意昧着扩大势力,失去沃野则意味着“失去生存的依

据”;对于汉族,要排除威胁必须守住峪口,若守不住峪口,心脏地带将被占据。

同时,还引用了文献资料进行佐证,进一步突出其重要性。从语言运用上看,这

一段文字还用了一系列表示递进、假设、转折的关联词语,使得全段跌宕生姿,阴

山以南沃野的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句群内句与句之间的内部联系。本部分以“一段最

古的长城”为中心,但在中心之外则详细叙述了阴山以南的沃野,如果把握了这

~段的内涵,则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材料布局的道理:其实,前面文字正是在于

渲染在阴山南麓修筑长城的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从而突出了中心。

典型题例

例1简析“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明山高处拖

下来的深绿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休着阳光。这是多么平静的一个原

野!”一句的含义。

[分析]对这句话的分析,要抓住其用词和修辞。在这里作者用“一座青铜

的屏风”来形容阴山的屏障,既厚实巍然,又古老庄重,还有鲜明的色彩,采用的

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拖”、“躺”、“沐”等动词则把阴山写活了,富有生机,动中

有静,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行文具体生动,充满感情色彩。这类语句课文

中还有,要细细体会。

[解答]这句话用饱含深情的彩笔,描绘了一幅祖国山河的壮丽图景,显示

了内蒙西部呈现着和平宁静的环境和气氛。

例2指出下列各句运用表达方式不同的一句:〔〕

A.要知道,他在当时发布这个命令,实质上就是同最顽固的传统习惯和保

守思想宣战。

B.这件事说明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

垒所遮断。

C.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

D.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

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

总要好得多。

[分析]正确了解表达方式的运用,就要深入掌握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

明、议论、描写、抒情)的本质特点。A句对赵武灵王发布“胡服骑射”命令作了

评价,指出其实质,当属议论。B句由“这件事”进行推断,得出结论,表明了自己

的看法,也属议论。C句则对解放以后有人攻击秦始皇这件事作了简单交代,是

对现象的叙述,为记叙。D句用设问句的形式鲜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属议论。

〔解答〕C

例3对“大青山南麓出现十几个昭君墓”这原因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十几个昭君墓的出现体现了人们要牢记历

史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B.出现十几个昭君墓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昭君是匈奴人民的骄

傲。

C.昭君墓是永远不会废弃的,因为它是民族友好的象征。

D.十几个昭君墓的出现,反映了内蒙人民对王昭君这个人物有好感,他们

都希望王昭君埋葬在自己的家乡。

[分析]回答这一问题要把握住作者的观点,要从作者赞成和亲这一角度

出发。作者认为“昭君墓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抓住这一点不难答

题。A.B两项显然不符合这一观点,A项错误明显,B项只单纯强调了“匈奴

人”,不够全面。C项貌似正确,但不合题干要求,因为题干要求解答的是“十几

个昭君墓出现”的原因,D项则较全面解答了问题。

[解答]D

【能力层面训练】

知识掌握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山脉(mai)畜牧(xu)迥(jiong)乎不同

B塞外(sai)屏(Ping)障苑囿(you)

C绵亘(geng)蜈(wu)蚣金石可镂(lou)

D夯(ben)筑单(chan)于漆(xi)器

2.下列词语有一个错别字的是

A举世闻名官僚渡口陶片

B长乐未央布署驿站驻扎

C军事保垒游牧威协狭长

D起伏不定焦点交点终极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民怨(恨)沸腾城障(山中小城)候(守卫)望

B款(叩)塞列(陈列)亭、封(封闭)土

C举(全)世闻名隐然(词尾虚词,不译)遗(旧)址

D胡(对北方少数民俗的通称)绳纹(纹饰)烽(同“锋”)火

4指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项()

A.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明喻)

B.但这个平静的原野在民族关系紧张的历史时期,却经常是一个风浪最大

的地方。(暗喻)

C.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说是一个英雄,一个

大大的英雄。(设问)

D.甚至在解放以后,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暗喻)

5.选出下列各句标点正确的一项()

A.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庄稼:小麦、养麦、谷子、高梁、山

药、甜菜……等等。

B.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

经过西北部,进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

C.《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元帝的话,其中有云:“前以罢外城,省亭隧,今

裁足以候望,通烽火而已。”

D.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的地方。(《汉书匈奴传》)。

6.《内蒙访古》是我国著名_家_应乌兰夫同志的邀请,偕同

_和吕振羽两位一起访问蒙古归来后所记的一篇_。

(文体)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①昆都仑河就是古代的石门水,石门水_是古代游牧民族进入阴山

以南的沃野最的一条道路。

②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

的封建关系的_。

③_清初墓前尚有石虎两列、石狮一个。还有绿琉璃瓦残片,好像在

墓前原来有一个享殿。

A大略方便改进据说

B大概便捷改进传说

C大概方便改善据说

D大约便捷改善传说

8.填入下列空格处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阴山以南的沃野_是游牧民族的苑囿,是他们进入中原地

区的跳板。_占领这个_沃野,他们可以强渡黄河,进入

汾河黄河河谷。_他们失去了这个沃野,_失去了生存

的依据。

A不仅也只要就或如果就

B虽然却只要就或如果就

C不但也只有才和只要就

D不仅也只有才和只有才

能力提高

9.本文在赞扬赵武灵王修筑长城的时候还提到了秦始皇,有何用意?

10.选出与下列衔接较好的一项()

我还想指出,阴山一带在民族关系紧张的时期是一个战场,

A.但是即使在战争时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而在民族关系缓和

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B.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甚至在战争时

期,也不能完全阻止文化的交流。

C.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在战争时期文化

交流同样畅通。

D.甚至在战争时期,文化交流同样畅通,因而在民族关系缓和时期则是一

个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驿站。

延伸拓展

翦伯赞同志在内蒙访古后写了一首《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的七律。读后

完成11--13题:

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

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仍莽莽。

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

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11、对这首七律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捍”即捍卫,守卫之意。

B.“邯郸”指赵都城,这里用以借指赵国。

C.“河曲风光”即以指赵国贵族歌舞升平的旖旋风光。

D.“吐墙”指赵长城遗址。

12.对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正碉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赵武灵王的政治业绩,用“英雄不愧”几字,热情赞颂了赵武灵

王的丰功伟绩。

B.颔联中,“终消歇”,“仍莽莽”形成对照,表现对赵国歌舞升平气象的抨击

和物是人非的感慨。

C.颈联“鹊起”典故与“鹰扬”比喻形戍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对时代变

迁的感叹。

D.尾联以议论笔法收束全诗,用“只剩”二字再抒感叹之情。

13、结合课文《一段最古的长城》第10.11、12自然段,分析赵武灵王修筑长城和

“胡服骑射”两件事的内在联系。

14、仿写下列文句(以自然景观为描写对象,运用比喻、拟人方法,要给人以恬美

而有生气的感受)。

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

绿色的山坡,安闹地在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15、阅读下列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汉武帝在位时,曾三次以大兵反击匈奴入侵,基本打垮其势力,使之分裂为

五部,或北迁,或西徙。其中一部首领称呼韩邪单于的,表示归附汉朝,南徙长城

一带,多次要求与汉和亲。竟宁元年(前33),汉元帝以宫人王墙(字昭君)嫁与

呼韩邪单于,从此汉与匈奴之间有四十余年和睦相处时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应该说,昭君“和蕃”在历史上是起过良好作用的。但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代,

许多人都认为这种“和亲”对汉朝来说是一种屈辱政策,极不光彩。因此在古代

诗文中,都指责、讥刺汉帝昏馈无能,同情昭君流落异国,孤凄无告,并借此寄予

红颜簿命,怀才不遇的啃叹。在这一点上,唐人的咏明妃的诗作表现是突出的。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开首就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兀而起,借昭君村的山水透迄钟灵硫秀,来烘托昭君的人秀。在结末又以“千

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写出其千载遗恨,委婉蕴藉,摇曳无穷。杜诗

在描写昭君长留天地的怨恨中,也寄寓了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遂有人评价此

诗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到了宋代,王安石的一首《明妃曲》,却出人意表,翻空出奇,让许多人击节赞

叹,连在政治上曾显赫一时的欧阳修,司马光等人都来相和。但欧阳修等人也只

停留在慨叹红颜薄命这一层面上。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飓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

南北。”王安石的这四句诗确是立意高深。它是惜家人的口吻,奉劝昭君安心异

域,不要思忆故国和亲人:因为即使你留在汉宫也不会受宠;偶然受宠,也不能长

久。君不见陈皇后阿娇当年为金屋所藏,何等荣贵,后来却被囚禁在冷宫中。人

生失意是不分东西南北的,到处都一样,何必留恋汉宫。这不仅慨括了封建时代

红颜女子共同的悲惨命运,也道出读书仕进阶层的坷坎遭遇。

王安石的诗虽不如杜诗凝练含蓄,却议论新鲜。王诗一出现即震动了当时

的诗坛,引起许多人的共鸣,这不能不让我们深长思之,尤其是在这趋之若骛的

文学艺术“改编”时代。

(1)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述“咏明妃”诗的共同点。用语不超过20个字。

(2)从民族团结的角度看,王诗立意高妙,表现在下面两句诗上(从文中摘

录)。

(3)简述杜诗与王诗在立意上的不同。

杜诗:

王诗:

第2篇:《内蒙访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2、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检查。

(略)

(二)讲授内容。

1、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

2、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

(三)知识迁移。

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

材料1: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的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那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这遭到玷污的雄关,至今还蒙着耻辱的灰尘……(出自学生刚学过的峻青的《雄关赋》)。

(1)分析、讨论:请同学们运用作者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站在民族大家庭的角度上辩证分析这段文字有什么不足?

(2)启发、思考我们所用的所有课本(不仅仅语文课本)中是否还存在着这种现象?

材料2: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东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王昭君》《游昭君墓》六首清·彦德翦伯赞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

(一)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鸣驼铁马列长亭,万里毡车赴北亭。若以功名论,几于卫霍同。从此长安无梦到,未央宫殿月空明。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

(二)纵使承恩宠,焉能保始终。旗亭历历路茫茫,风雪关山道路长。至今青冢在,决胜赋秋风。莫道娥眉无志气,不将颜色媚君王。

(三)(四)黑河青冢两悠悠,千古诗人泪不收。千首哀词万首诗,不信汉宫花万树,昭君一去便成秋。同声歌哭说妍媸。

(五)和亲本事汉家策,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出塞如何怨画师。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六)悠悠今古换人间,地覆翻天十二年。死去有灵应一笑,红旗飘荡大青山。

(1)分析、讨论:三位诗人对昭君远嫁这一历史事件各自发表了怎样的看法?那位诗人的观点是辩证的、客观的?

(2)启发、思考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作业。

附板书:

内蒙访古

翦伯赞

一段最古的长城战争

大青山下

城堡

民族团结

昭君墓

和平

第3篇:《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教案

陈栎旬

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记叙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2.掌握叙和议之间的关系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

三:教学难点:通过逻辑推理,准确理解作者本意和课文主旨。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讲析《一段最古的长城》理清这部分文章思路,把握结构层次。3)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考据与文采兼备的写法,掌握夹叙夹议的写法。3.情感目标: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访古中的评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互动法。教学设想: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出示内蒙风光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神往!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令人豪气顿生。人们都说“内蒙是中国的正北方--一片吉祥赤诚的疆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随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起来看看内蒙,领略内蒙的风光、了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内蒙访古》教案

《内蒙访古》

教案

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教学步骤:

一、引言:

同学们都听过腾格尔的《蒙古人》吧,那你们是否被那遒劲而苍凉的曲调所感染,想去内蒙看一看呢?那就让我们随着我国历史学家翦伯赞去游访内蒙,共同学习《内蒙访古》。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课文的相关知识:翦伯赞是我国历史学家,《内蒙访古》是他应邀访问内蒙古之后写的一篇散文。原文共有六小节,分用了六个小标题,本文选取了第二、三两节,“一段最古的长城”和“在大青山下”。这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二、导读课文:

梳理结构:

给同学2分钟时间快速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写作线索?(游踪。按顺序说出这部分作者的游踪)

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

2、参考课后第二题回答,这一部分写了那些内容?

1— 2段(所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内蒙访古教案

安徽省利辛县江集高级职业中学

《内蒙访古》教案

(特色教案、曾作公开课用)

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表达的关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理解夹叙夹议,继续为议论服务的写法。

3.学习杂在把握课文文意的基础上,借助课文有关语句正确而熟练的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4.引导学生在读读议议中理解要点,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本篇是一篇游记,又是独具特色的访古散文,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游记的继续中评介历史人物,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关于民族关系的正确观点。文中涉及了教多的历史、地理知识,这些会给学生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介绍一些历史地理知识,对文中涉及的地理形势、地理知识、历史人物和文物古迹等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注释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内蒙访古》教学设计范文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2、继续复习巩固夹叙夹议的写法。

3、学习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

(一)复习检查。

(略)

(二)讲授内容。

1、导语赵长城、汉城堡在历史的烽烟中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了,然而那些由残酷战争孕育出的和平美好的象征却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被呼为青冢的昭君墓。

2、阅读课文画出记叙昭君墓的段落,分析记叙了哪些内容昭君墓的位置、周围环境、青冢的传说画出议论昭君墓的段落,分析作者的观点肯定昭君出塞、肯定和亲政策。

(三)知识迁移。

给学生适当材料,让学生运用作者所使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分析历史事件。

材料1: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的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内蒙访古》教案1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1)体会文中围绕一定中心选材,形散神不散的特点。(2)了解作者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为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2.能力训练点:

(1)把握主旨,提高阅读分析能力,概括能力。(2)培养学生围绕一定中心和段意安排好层次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

(1)体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作者无比珍视民族传统友谊的感情。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了解全文是怎样按线索布局的。(2)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文献资料来产阐发自己的观点服务的。2.难点

文中牵涉到许多地理和历史的知识,它们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故在教学中把它们作为难点予以突破。

3.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的思路,弄清作者访问的路线,从而体会文章观古溯今,夹叙夹议的特点。学生活动设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访古方法主线导析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