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2 08:25: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王海云

教学设想

这两首都是属于托物言情的诗歌,即借助日常的普通事物,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情感,并引发出读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品味其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特别是把握泰戈尔诗歌语言的优美生动的特点。可以采用朗读法、研读法和比较阅读法等方法,加强朗读和感悟训练,初步培养学生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简要导人新课。

2.作者介绍。

(1)莱蒙托夫:参看课文注释。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具有世界声誉的伟大诗人和作家。幼年时期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熏陶,爱好文艺创作,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他在长达60年的创作活动中,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代表作有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和小说《戈拉》《摩可,摩耶》等。他的作品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情感,不但丰富了印度民族文学的宝库,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品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朗读带,或者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诗歌,初步感受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

2.学习第一首《帆》。

(1)学生齐声朗读全诗。

(2)学生想像其中的画面。

在学生想像时,教师用诗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可以按照诗歌的内容分三幅画面进行描述,即“雾霭茫茫图”“海风呼啸图…‘碧流清澈图”。通过这种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基本内容。

(3)学生想像后,教师指名学生谈谈想像后自己的体会。并回答:帆,本是非常普通的事物,在本诗中,却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内涵。你认为这种不同寻常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诗歌内涵的理解是多样性的,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我们不必强求学生回答完全一致,只要合理即可。

(4)思考:诗歌末尾说:“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对这两句诗,你是怎样理解的?

3.学习第二首《萤火虫》。

(1)设问:萤火虫是夏夜最常见的小飞虫,你对这种小飞虫有什么感情?

(2)学生自读全诗,然后进行想像。

在学生想像时,教师可以轻轻地朗读诗歌,使学生的想像能够依据诗歌的内容有序进行。

(3)学生想像后,描述自己所想像的画面。要求语言尽可能的生动优美。

(4,)思考:通过想像和描述,你体会到诗歌所包含的是一种什么感情呢?请简要回答。

(5)思考:诗歌说:“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的?

4.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

三、根据想像背诵这两首诗

四、迁移

1.思考:学习课文后,你觉得普通的帆和萤火虫分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思考:在我们生活中,类似于帆和萤火虫的事物数不胜数。请你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其他的什么事物给过你什么人生启示呢?

3.你能依照第一首诗《帆》的写作形式,写一下给过你启示的那种事物吗?

五、布置作业

(《初中语文第六册教案》人教社延边教育出版社)

第2篇: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节奏,体会诗歌内涵。

2.通过联想想像,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和抒写的情志。

3.收集与作者、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掌握读诗品诗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

2.对诗歌“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领会,体会诗中的言外之意。

(解说:在学习了一些诗歌的基础上,学生应进一步掌握品味和解读诗歌的方法。按照学生的实际和“单元提示”中“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还要展开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等要求,确定“自读要求”1、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培养读诗兴趣,确定自读要求3。)

[自读程序]

一、交流经验,相互启发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读涛的经验,在读诗方法上相互启发,进而相互指导,为自读做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把握节奏

1.学生初读诗歌,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蔚蓝雾霭桅杆乐疆

清澈祈求暮色

负债蒙恩束缚

2.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节奏、语气等。

三、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1.各学习小组学生间采用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正音,把握朗读时的节奏,推举出各组朗诵代表。

2.各学习小组交流在图书馆、网络、资料室等收集到的有关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资料,整理后推举出各组发言人。

3.各学习小组任选一首诗进行讨论,就诗歌的内涵、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交流,达成一致后准备班内交流。

四、诵读诗歌,把握内涵

1.各学习小组采用“朗读十资料十提出见解”的方式展示本组朗读能力,提出本组理解意见。

2.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对两首诗内涵有大体一致的看法,但允许多元解读下的不同看法。

五、品读语言,领悟感情

参考问题:

1.“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一句应如何理解?

2.“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理想?

3.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情感经历谈谈对“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几句诗给你怎样的启示,这和上面所说的“欢乐”有怎样的关系?

注意事项:

1.尊重学生的解读和品味,不用所谓“标准答案”限制学生。

2.对个性化、创造性的意见要引起重视。

3.引导学生结合诵读时的感受和与诗人相关的背景资料的理解进行诗歌品读,防止出现架空分析和胡乱联系的情况。

(解说:诗歌的内涵或者言外之意本就没有固定、惟一、标准的答案,读诗品诗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融入主体体验和个性见解的过程。设计这样的“自读程序”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使他们能最大限度地融入读诗品诗的过程;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通过交流合作达成较为一致的看法;对诗歌内涵和诗人感情的把握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诵读、充分品味、充分交流基础之上的。总体上看,读诗经验指导读诗感知,激活诵读时的情感投入和品读时的个性理解,最后达到“与诗人心灵对话”的最终目标。)

[自读点拨]

一、关于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人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二、关于泰戈尔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加尔各答市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年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计数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1900)、《吉檀迦利》(1910)、《新月集》(1913)、《飞鸟集》(1916)、《边缘集》(1938)、《生辰集》(1941);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1891)、《弃绝》(1893)、《素芭》(1893)、《人是活着,还是死了?》(1892)、《摩诃摩耶》(1892)、《太阳与乌云》(1894),中篇《四个人》(1916),长篇《沉船》(1906)、《戈拉》(1910)、《家庭与世界》(1916)、《两姐妹》(1932);重要剧作有《顽固堡垒》(1911)、《摩克多塔拉》(1925)、《人红夹竹桃》(1926);重要散文有《死亡的贸易》(1881)、《中国的谈话》(1924)、《俄罗斯书简》(1931)等。

三、如何理解“帆”

莱蒙托夫的《帆》并非只是单纯地描写景致,诗人赋予“帆”的内涵无疑是丰富的。一种理解认为,此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追求自由的思想,“帆”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是诗人追求自由的自我写照。另一种理解认为,“孤帆”、“寻找”、“不安分”、“祈求风暴”,表现了诗人积极的战斗姿态,表达的是作者虽内心孤独却渴望斗争的激情。因此,对“帆”的理解是多元的,其含义是丰富的。

四、如何理解“萤火虫”

绝不能简单地赋予“萤火虫”一个崇高的精神,从诗中可以看到,萤火虫首先是“欢乐”,其次是“自己”的,它“冲破了黑暗的束缚”,微小,但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微小如萤火虫,也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欢乐和人生意义;即使微弱如萤火,也有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光芒,也有自身的价值。

五、关于诗歌的“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因此读诗时更应注重引领学生一起透过文字表面,探寻隐藏在跳跃、变化的诗句下面的“诗人的心”。从两首诗看,二者的共同点即:赋予平常事物丰富的涵义,通过“帆”、“萤火虫”等的意境,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这需要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感受、领悟。

(解说:了解作者,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解读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学中不能因此就一定要将之作为知识去灌输、传授,点拔时可考虑在学生交流时适当补充。而对“帆”、“萤火虫”的理解在点拔时就更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既然我们认可了对诗歌的多种理解,那就不能用惟一固定的“标准答案”去限制学生个性化的多元理解。尤其是学生融入自我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的见解,本身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必须给予尊重和重视,点拔时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说。)

(黎胜)

http://www.pep.com.cn/

第3篇: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王海云

教学设想

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组织学生朗读诗歌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歌。

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分别是什么?

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这样,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感情。

5.组织学生配乐朗读诗歌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以及其创作。

2. 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3. 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4. 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 质疑讨论,品味、明确诗歌意象以及传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反复朗读,感受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传达的情感。

2.熟读成颂,体会诗歌或平实见真情或深邃闲自豪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设计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祖国

我爱祖国(奇异的爱情)

我爱草原、森林、大海、小路、灯光

轻烟、车马、山头、白桦

打谷场、农家茅房、小窗、节日夜晚

(景物、家乡的人民)

黑人“我”------黑人种族

谈浓郁的寻根意识,强烈的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读了这首诗后同学们一定会有像高尔基所说的“我开始读普希金诗时,好像我走进了树林中的一片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的感觉。

首先朗读全诗,了解诗的大体内容。

一、读准字音

忧郁 向往 瞬息

二、词

解词:

忧郁:忧伤,愁闷。

向往: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三、学习本诗

思考:

1、这首诗蕴含着什么人生哲理?

生活是本教科书,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战胜挫折,真正学会生活。

2、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诗人用诚挚的语言倾诉了自己对生活的体会,假如受到了生活的欺骗,不要消沉,要积极面向未来,战胜自己,做生活的主宰。

 《未选择的路》

关于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著名诗人。他出版过十多部诗集,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作《波士顿以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19、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外国诗两首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2、过程与方法 :理解两首诗以说理而见长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在困境中执著追求理想的信念,并思索自己的人生之路。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以说理见长的特点。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背诵第一首诗。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课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然后,启发: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作者:《假如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备课大师:免费备课第一站!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又各有特点。《蝈蝈与蛐蛐》一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夜》一诗,像优美的图画,像轻柔的音乐,像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写景,却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两首外国诗歌的特点是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含蓄,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读诗时教学生学会放飞想像,用改写、续写来加深对诗作的理解,培养审美能力。两首诗还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

【课时设想】

1、课时数:

安排一课时。

2、方法:

朗读、赏析。

【教学过程】

一、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2、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