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2 06:17: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说课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说课稿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制度对人们来说越来越重要,制度一经制定颁布,就对某一岗位上的或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人员有约束作用,是他们行动的准则和依据。拟起制度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必修课程《历史1》模块所列的第一个学习要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编写的。从《标准》的要求来看,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形成,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在整个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文列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四目。其中,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分为两目来编写,与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相一致,这样会使从中央到地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形成发展的脉络更为清晰。

第一目“至高无上的皇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它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

教材首先对皇帝制度创立的历史背景做了简短介绍。从战国时期各国相继推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谈起,引出统一的秦王朝建立。这里隐含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样一条社会发展规律。这部分内容为下文讲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了历史背景铺垫。

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说明“始皇帝”的来历。“皇帝”从此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后代所沿用。教材设置了“历史纵横”栏目进一步加以解释说明,从中让学生明白秦王嬴政为什么自称为“始皇帝”。这里神化皇权,宣扬皇权神授说,是与西周时“王权至上”基本相同的。

秦始皇创立了一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一切权力归于皇帝,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教材还配有“秦诏版”“秦阳陵虎符”两幅图片,直观形象地来说明皇权的神圣。

第二目“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介绍了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及其职能。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它讲述了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以及以皇权为核心三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关系;同时还讲了中央政府的几个主要职能部门及其各自的职能。这套由秦所创的中央官制,后来随着权力向皇帝集中而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在第3和4课都做了具体讲述。

第三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统治措施。这部分是教材的重点。教材主要介绍了郡、县这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以及行政长官郡守、县令(长)的职权。行郡县制,废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的政治变革。这套新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符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故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这里,也就为第3课讲述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做了历史背景铺垫。针对这场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重大变革的原因,究其利弊,教材没有在正文指明,而是设置了“学思之窗”,将朝廷上两次辩论的情形予以展现。

“历史纵横”中介绍了乡、里、亭。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亭”的隶属问题,学界始终有争议。据《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就此,有的学者认为“亭”统属于乡,是乡里之间的又一级基层行政组织;但还有学者认为“亭”是与“乡”同级的地方政府,互不相属,“亭”是属于治安系统的基层组织,为都尉、县尉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地方治安,及负责接待往来官吏,兼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我们教材中采用了第二种说法。

最后一目“中央集权的作用及影响”,从秦朝统一后疆域不断扩大、巩固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到秦朝的灭亡,教材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谈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历史影响。

秦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是与它所采取的中央集权制度直接相关的。秦朝之所以能颁布秦律通行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修建驰道和灵渠以及移民等,也说明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正因为这套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行之有效,所以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这是中央集权制度所产生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对于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重点学习过,并不陌生,但多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叙述这段历史事实,没有从政治制度建设的角度和高度进行过说明和阐释。因此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重点理解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以及与这些制度产生的背景和对历史的影响;要注意带领学生搜集、鉴别资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要立足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丰富资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体现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转变。还注意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关注情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目标教学理论、探究学习和发现法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秦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皇帝制度的由来;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郡县制的由来;秦朝郡守、县令的职权;秦朝的疆域。

理解:中央集权。

分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的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

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阅读历史材料、观察文物图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会客观、全面地评价、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本课,进一步了解国情,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导学式、目标教学、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课程资源】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历史典籍、书籍、图片;音像资料和网络资源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学提练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

1.秦朝的建立:_________________。

2.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_______________;②皇权神圣和至高无上:_______________;③皇帝制度的历史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

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1.中央官制:①丞相:_________________。②御史大夫:__________________。③太尉:____________________。④诸卿:__________________。

2.中央行政机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郡县制的实行:①春秋时期:________;②商鞅变法时:_________;③秦统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朝的郡县制度:①郡:_______________;②县_________________。

四、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1.秦朝的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朝巩固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影响:①积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消极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构建导学提纲的主要目的:学生细致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觉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识记重要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学生可在课前预习时完成部分,课堂学习时全面完成,课下可做复习提纲用。)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技术,投放秦始皇像,让学生从观察这一历史人物入手,开始本课的学习。教师设计如下问题

①该历史人物是谁?

②他在中国历史的上贡献是什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实现统一的时间是什么?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又有哪些?开始第一目学习

学习第一目

设计如下问题:

①秦始皇这个名称是怎样来的?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和“历史纵横”,填写提纲。

②引导学生观察秦始皇像,引用《史记》中描述:高鼻梁,细长的眼睛,鸷鸟一样的胸膛,豺狼一样的声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始皇帝的印象?(威严、神圣、不可一世,至高无上。)

学习教材掌握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皇帝专用称号、权力高度集中。)

观察秦诏版和秦虎符。

③还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下这幅图片中始皇帝服饰的名称?

(画像中始皇帝的礼冠叫冕,礼服叫衮,冕和衮都是重要场合穿用的。冕后来专指皇冠,登位也称加冕。冕外红内黑,顶上方木板叫延,后高前低,延前端垂挂的玉珠叫旒,天子之冕12旒。秦代崇尚黑色,衮、冕都以黑色主调。腰系黄赤大佩,长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间左侧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当时的制度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另外,还佩戴一柄长剑。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学习第2目

首先,让学生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教材中归纳这些主要官职的职权。接着,概括秦时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转情况。(相互牵制,皇帝集权)

运用课本P10页“学思之窗”的内容,提高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锻炼思维。

(丞相乃文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秦始皇之所以注意丞相的活动,是为了防止相权威胁皇权。也可能秦始皇认为丞相车骑多,过于讲排场,易于形成奢华腐败之风。在场者全部杀掉反映了君主专制的残酷性,皇帝的话就是法令,事无小大,皇帝独裁;也反映秦政严苛、残暴。)

学习第3目

先回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是怎样崩溃的。再学习郡县制是如何逐步确立起来的。(这样做能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之间联系,把握因果关系。)

学习教材填写提纲,重点掌握郡县制的内容。

教材P11页的“学思之窗”内容很好,学习这段内容可以掌握如下问题:

①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哪些好处?

②秦朝实行郡县制后面临怎样的威胁?

③辩论说明了什么?

④秦始皇采纳李斯意见的原因是什么?

⑤持反对意见的人下场如何?

⑥你对这一辩论和结果有什么认识?

(这样可以拓展教学的`空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活跃学生思维。)

学习到这里可以让学生列表说明:秦朝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这也为后面学习作好了铺垫)

学习第4目

读P12页秦朝疆域图和文物图片,回答秦朝疆域和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为什么能落实?(学生深入思考后会得出:以中央集权制度作保障。)

进而学习这一制度的积极意义。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还有哪些?(巩固统一、发展生产、兴修大型工程、保卫国家安全)

从秦朝的暴政还可以让学生较自然地识记和认识这一制度的消极作用。

这一制度的消极影响还表现在那里?(皇权专制、近臣专权、箝制思想、权力相争演出一幕幕悲剧等)

最后再深入学习三个问题:

①秦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地方听命中央,最终集权皇帝)

②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必要性是什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分散生产力的客观要求等。)

③应如何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皇权与相(将)权的矛盾,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政令畅通,下情上达;加强制度建设。)

(分析以上问题注意启发,注意把大问题化小。)

(三)练习测试(略)

四、教学评价

1.组织学生模拟秦朝中央大臣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讨论,观察记录他们的语言表达、史籍理解程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作好评价记录。

2.让学生阅读教材“秦半两钱”“秦铜权”两幅文物图片,记录他们获取信息的情况。

(秦铜权1991年在陕西华县赤水镇出土。衡器。高5.5厘米、底径9.8厘米、重20xx.5克。权即砝码,秦权有铜制和铁制两种。此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40字诏书,:“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一,歉疑者,皆明壹之。”并铸有阳文“八斤”2字,实测后推算,当时每斤合现今257.925克。)

(安排本环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教材知识活学活用,并拓展学习的空间;及时掌握学生学科能力的发展状况。)

五、探究学习

1.秦朝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其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世所罕见。它是否中华民族的荣耀?

2.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14年,与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历代封建王朝相比,可谓惊人的短暂。试结合课后的争鸣题2,分析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从秦亡的原因中是否能印证今天我国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试举例叙述之。

(提示:柳宗元的看法是正确的。因为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和巩固国家统一,郡县制的推行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和赋税,残酷的刑罚将农民推上了绝境,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统治。

柳宗元的看法是不正确的。理由,例如废分封使秦始皇孤立无援等。)

(安排这两个探究学习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阐发个人观点。)

第2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本课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人教版教材历史必修一第1单元第2课。本课是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二课,上承第1课的我国早期政治制度即夏、商、西周政治制度,下启从汉至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以学好本课为之后学习我国两千多年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本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秦的统一及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推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以及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能够独立分析秦统一的历史必然性,辨别郡县制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研习史料,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的进步作用,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教学难点:秦统一的必然性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创建的作用和影响。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由平王东迁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发展史实介绍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讲授新课:(35分钟)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充分利用板书呈现结构图。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秦统一的必然性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建的作用和意义。

4、布置作业。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了三道历史高考选择题以及一道史料分析题为课堂作业。

七、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第3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说课稿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下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第2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初步了解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过渡到本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本课包括“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三个子目,从不同阶段对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前因后果进行阐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必修Ⅰ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而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和核心内容,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六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确立至高无上的皇帝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采取的各项措施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含义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今海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练习

高一历史精编练习主编人:王万里

审核:

日期18年9月3日

编号2 内容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姓名

分数

1.“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批”,反映了的来历是()A.上古天神名号

B.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 C.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

D.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

2、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作了哪些规定()

①皇帝称“朕”②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③皇帝的玉印称“玺”④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秦始皇在中央同时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优秀)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广西柳州高级中学 姜爱智

【新课导入】:

“它的国家疆域空前辽阔;它的民族构成呈现多元性;它的存在时间虽然短暂,但它所确立的制度却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大*局面之后建立的封建王朝;”材料中所说的“它”,最有可能指的是下列哪一历史朝代: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生:阅读材料,根据有效信息,做出判断。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很好!说明同学们对秦朝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把握比较准确。事实上,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正是我们认知历史、理解历史的基础。师: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今天我们的国土,我们的文字,我们的民族构成,无不与这个逝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口授,与学生互动交流完成教学任务,讲授法、探究教学法。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1)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2)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

1秦始皇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建立这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比较完备的官制? 2如何评价始皇及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