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寻隐者不遇经典古诗词赏析
寻隐者不遇经典古诗词赏析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第2篇:寻隐者不遇经典古诗词赏析
寻隐者不遇经典古诗词赏析(合集8篇)由网友“彭毛玮”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寻隐者不遇经典古诗词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篇1:寻隐者不遇经典古诗词赏析
寻隐者不遇经典古诗词赏析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篇2: 寻隐者不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贾岛的儿子病了,贾岛带着儿子跑了很多家医馆,可没有哪个医馆能治好他儿子,这让贾岛很是绝望。这时周围的邻居说:“贾岛,我们之前听说山上有位隐者,他非常精通医术,每次有病人快要不行的时候,每次他都能治好,你要不要去碰碰看运气?”,贾岛听完之后两眼直发光,忙问他家住哪?邻居表示不知道,贾岛叹了口气,之后飞速往山上跑去。
虽然一路上的景色十分迷人,但贾岛顾不上这些了,他只想能早点找到隐者治好儿子的病。可是,到了山脚,根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上山,他东望望,西瞧瞧,突然发现其中一棵树与其它树显得格格不入,那是棵松树,又大又高,其它树却是樟树,于是贾岛便向着松树方向去找隐者的家。到了半山腰大松树下,果然是隐者的家,可来得很不是时候,隐者不在家,见到的只有他的童子,经过与童子一番交流后,童子说他师父采药去了,就在这山里,但山上云雾弥漫,又不知在哪个方向?
天啊!在如此之大的山里找一个人,简直是大海捞针,贾岛有点心灰意冷了,可是想到自已的儿子还被病通折磨着,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找到隐者,于是贾岛继续向深山出发寻找。跨过水沟,穿过从林,攀过悬崖,贾岛手上、脚上、脸上全都受伤了,但还是忍着痛咬着牙找啊找,终于找到了隐者。
隐者看着满身受伤的贾岛,便问是怎么回事?贾岛如实回答,隐士治好了他的伤,答应了他的请求,下山把他儿子的病给治好了,便感叹他的父爱之力是如此的伟大。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树木的生存空间缩小。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修路、开路、扩路等情况越来越频繁,不少绿树甚至是百年古树被挪走。古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那么,究竟这些树木去哪了?它们被挖走之后还能存活吗?
这些我们不得而知,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自身做起,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它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有生命意识的,也许在它们的世界里,我们才是“闯入者”。
篇3: 寻隐者不遇
唐朝时期,有一位大诗人名叫贾岛。一天,贾岛想拜访一下好友长孙霞。说起长孙霞,那可厉害了,诗文、音律、医学样样精通。可他对当时的朝廷不满,拒绝了全部的功名,隐居山中。
于是,贾岛便去长孙霞隐居的山中寻找。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找到那才难呢!何况,要从那么大的一座山中找到这么小的一个人,简直就是挑战不可能啊!而这,也让贾岛有些失望,因为他已经快找到天黑啦!有时候,相见的缘分就是时机,若时机未到,恐怕不会遇见!
唉!就在贾岛准备离去的时候,他突然看见一颗松树下有一簇“星星之火”!贾岛连忙跑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童子。贾岛十分欣喜,连忙问小童子:“你认识我的朋友长孙霞吗?”“长孙霞先生?真巧,他是我的师父!”小童子站起来,自豪地说。“真的?”贾岛听了立刻兴奋起来,因为他终于能再次见到多年不见的好朋友。小童子微微一笑:“那是当然!不过,先生,您贵姓呀?”“呃,我姓贾,名岛,你可以叫我贾先生。我和长孙霞先生已经认识很多年了。”贾岛蹲下身子,对小童子很和蔼地说。小童子两眼一亮:“是……是大诗人贾岛吗?我是你的粉丝,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当然可以了,哦对了,你的师父在哪儿?我想见见他。”贾岛笑眯眯地给小童子签了个漂漂亮亮的名字。小童子严肃地说:“师父就在这个山里,现在山中采药。”“你能带我去找吗?”贾岛听了好友就在此山中两眼冒光。小童子摇摇头:“不能。对不起,贾先生。师父虽然在山中,可具体位置我也不知道。”“是啊,这山里云雾缭绕,谁会知道他在哪儿?”贾岛想想也是,只好离去了……
贾岛回到家中,想想这段经历,觉得挺有意思,就写下了这首诗:
篇4: 寻隐者不遇
暮春三月,烟雾弥漫,繁花似锦。高高的山上云雾缭绕,睡了一夜的小草贪婪地吮吸着甘露,小鸟唱着优美、婉转、清脆、悦耳的歌声。这时,从远处隐隐约约走来一个人,他,就是贾岛。
原来,贾岛要到山野中去拜访一位有着高洁的性格的隐者,贾岛想让他为自己指点迷津。不久,他就出发了。
贾岛历经了许多磨难,终于来到了这位隐者居住的山野。贾岛眺望着远处,路边杂草丛生,鲜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还有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贾岛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啊!多么清高、恬静、悠闲自在的生活啊!这地方简直是人间仙境啊!可见,这位隐者一定有着高洁的性格。”贾岛的心中有了一线希望,于是,他精神抖擞地前进。不一会儿,贾岛发现前方冒起一缕缕炊烟,快步走了过去,一看,是座茅草屋,他高兴极了,心想:这也去就是隐者的家了,待我过去敲门,去见见他。这时,贾岛耳边传来狗吠声,原来,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遛狗,于是,他走向孩子,亲切地问:“你是这里一位隐者的徒弟吗?”“是的。”说着,他挥了挥他那胖嘟嘟的小手天真地说道。贾岛激动地说:“那你的师傅在家吗?”童子使劲地晃了晃手说:“不在,他到山上采药去了。”“那你知道他在山的哪个位置采药吗?”贾岛说道。“我….我也不太清楚,师傅并没有告诉我,所以我也不知道具体在那儿,你还是改天再来吧!”童子无奈地说。
贾岛望望山上,云雾迷蒙,隐隐约约有一个人影在晃动,却又很快地消失在无边无际的云雾之中。这时,他诗兴大发,提起笔写下了这首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篇5: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没想到这首偶成之作,还成了千古名篇了!
篇6: 寻隐者不遇
一天清晨,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去拜访隐居在山林之中的好朋友李温,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山中的松柏苍劲有力,竹子青翠挺拔,溪流清澈见底,鸟鸣悦耳动听,清风徐徐拂过。绿油油的草地,镶嵌着各色各样的花儿,它们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翩翩起舞的花蝴蝶,招来了唱着歌儿的小蜜蜂・・・・・・我一边爬山,一边欣赏风景,不由自主地陶醉在其中。这儿的风景真是美仑美奂,怪不得李温要隐居在这山林中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我沿着崎岖的山路,朝着大山深处走,心里不停地思考着要向李温请教的问题。不知不觉,经过漫长的、好几个时辰的山路,我终于看见了一间茅草房,旁边的松柏下有一个小孩正在嬉戏玩耍着。我走上前去,俯下身子,摸了摸他的头,然后亲切地问道:“你好,小朋友,你认识李温吗?”小孩仰起头,笑嘻嘻地说道:“认识呀,他就是我的师傅。”我听了心里一阵欢喜,心想:我跋山涉水来到这儿,这些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我急忙问道:“请问一下你师傅在吗?”“我的师傅不在”。小孩说道“他采药去了,采好药还要给山林中的病人治病呢!”
“那你师傅在哪里采药?”“不远不远,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小孩连连挥手到。听了小孩的话,我心中燃起了一线希望,又问起来:“那我能找到他吗?”“你看。”小孩伸出小手指,指向山林深处说道:“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小孩说完又调皮地吐了吐舌头,耸了耸肩膀,继续玩去了。听了小孩的话,我彻底失望了,要在大山里找到李温谈何容易。
我抬起头来,看着山林深处,云雾缭绕,又转念一想:李温与世无争,喜欢隐居在这幽静的山林之中,不喜欢当官,不喜欢钱财,不喜欢名利,这种高洁品格,是多么让人敬佩,让人学习呀。我为何不放下世俗纷争的烦恼,来到山林之中,过上隐居山林、与世无争、逍遥自在的生活呢?这该多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啊!
篇7:《寻隐者不遇》
唐朝,有一个一流的诗人,名曰贾岛。有一天,贾岛心血来潮,想要结交一位隐居山林的贤士,于是他这个地方找找,那个地方找找,终于在一个靠近峨眉山的小镇里,听说峨眉山里有一座山,里面有一位品德高尚的贤士,便兴奋地向峨眉山行进。
走了2天,他终于看到了那座山,便鼓起劲,走到了那里,只见那里碧草遍地,鲜花数不胜数,颗颗高大的松树就像一个个身材魁梧的士兵静静的守护在这里的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小路,远处的峨眉山云雾缭绕,显得若隐若现。贾岛不禁赞叹道:“真是美景配贤士,快哉,快哉!”贾岛继续向前走着,突然,他看见了几座破旧的茅屋,前面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子在和一只小狗玩耍,贾岛急忙一上前,深深地行了一个大礼,对这位小孩子说道:“小师傅,请问大贤士xxx是住在这吗?”那个小孩子一听,抬了抬头,笑了笑,骄傲地说:“当然了,先生,他可是我的师父呢!”接着又说:“先生,您是谁?找我师父干什么?”贾岛整理了一下衣服,微笑着说:“鄙人名曰贾岛,是来与令师结交的。”心里想:“呵呵,找到了弟子,找师父不是举手之劳尔?”小童子耸了耸肩,一咬手指,一脸抱歉的说道:“对不起,先生,我师父不在家,他已经去采药去了!”贾岛的心情一落千丈,不过,小童子又说:“我师父就在这座山中。”贾岛惊喜的问:“小师傅,请问令师在何处?”“嗯,这里的云雾太深了,我也看不见。”于是,贾岛又行了一个大礼,走了。
篇8:《寻隐者不遇》
山林幽深,我怀着希望来看望在深山里隐居多年的友人,看看他生活的怎么样。
到了,只见一棵棵高大的松树苍翠欲滴,小松鼠在松林间穿梭着,嘴里叼着颗松果,大概是想多准备些松果过冬吧。小鸟在松林开演唱会,山泉是乐师,在旁叮咚叮咚地伴奏。花儿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草儿则衬托着花儿的艳丽,深吸一口气,哇!真清香啊!这时,一个小孩子拿着一条棍子,在逗着狗玩。我感到很有趣,便走上前问:“孩子,你是谁啊?”那孩子举起手,指着用篱笆围起来的几间小茅屋说:“我是那家主人的小徒弟。”我看了看那几间小茅屋,大为惊讶,心想:那不正是友人所跟我提过的房子吗?可是友人在不在呢?问一问吧,“孩子,你师父在家吗?”
小孩子笑眯眯地说:“今天我师父不在家,他到山里采药去了,嘻嘻!还放我一天假哩!”
“你知道具体到哪里采药了吗?”我接着问。
小孩子回答说:“就在这座山中,可是云雾弥漫,不知道他在哪个地方。”
我回过头,看着这座山,半山腰弥漫着厚厚的云雾,宛如仙女腰间的飘带。心里顿时一凉:好不容易抽空来看看友人,他却不在家,唉!可是他在深山中那悠闲的生活真令人着迷啊!
第3篇:《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寻隐者不遇》古诗词鉴赏
古诗原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译文翻译
他把家迁徙到了城郭一带,乡间小路通向桑麻的地方。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
敲门竟连一声犬吠都没有,要去向西家邻居打听情况。邻人报说他是到山里去了,回来时总要西山映着斜阳。
注释解释
陆鸿渐:名羽,终生不仕,隐居在苕溪(今浙江湖州境内),以擅长品茶著名,著有《茶经》一书,被后人奉为“茶圣”、“茶神”。
虽:一作“唯”。带:近。郭:外城,泛指城墙。
篱边菊: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著花:开花。
扣门:敲门。
西家:西邻。
报道:回答道,报,回报,回答。去:一作“出”。
归时每日斜:一作“归来日每斜”。日斜:日将落山,暮时也。
诗文赏析
第4篇: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
第5篇:古诗词教案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能背诵并能正确默写,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设计理念:
通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了解作者和诗的大意,让学生体会诗歌描绘的情景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诗歌方面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 媒体运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
默读第九课课文《推敲》,了解贾岛“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书:唐〃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他的诗自然质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
第6篇: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提起古诗词,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令人头大的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很多时候是指从“情”和“景”的角度对古诗词做深入的赏析。那么,大家知道古诗词鉴赏的主要思路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鉴赏寻隐者不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寻:寻访。
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
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4.处:地方。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简析]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