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笔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11 17:46: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读书笔记

读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先生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也有判断,对于我们理解史之目的、史之意义、史料搜集、史料鉴别和史料组织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对中国史学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中国的历史博大精深,掌握完备和准确的史料是了解我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无论是对史学研究者还是对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关于历史的知识是必须的。梁启超先生在史料学方面为我们提供的这些知识财富是无价的,我们在学习它们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同样,在古代文学方面,我们平时也要要勤于抄录搜集的资料,注重读书时“注意点”的培养,而且要学会逐类搜集资料的方法,细心辨别资料真伪,并怀有一颗真诚、求知、探索的心,与时俱进,潜心向上。

第一章 史的意义及其范围

在此章,梁公首先对“史“和“中国史“下了定义:史者何?论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其专述中国先民之活动,供现代中国国民之资鉴者,则曰中国史。

梁公对此定义加以分析说明,包括四方面的含义:

其一,活动之体相:人类为生存而活动,亦为活动而生存。此所谓相者,复可细分为二:一曰活动之产品,二曰活动之情态。凡史迹皆人类过去活动之僵迹也,史家能事乃在将僵迹变为活化——因其结果以推得其情态,使过去时代之现在相再现于今日也。

其二,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是人类社会之活动,非一个人或一般人,史迹必要以社会为范围,其活动力必能影响及于全社会;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人类社会之生命极长,社会是螺旋形的向上发展的,前代人恒以未完成之业遗诸后代。史也者,则所以叙累代人相续作业之情状者也。

其三,活动之总成绩及其因果关系:活动必有成绩,然后可记,不待言也。此成绩非一个人一事业成功失败之谓,乃薄录全社会之作业而计其总和。

其四,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今日所需之史,则“国民资治通鉴”或“人类资治通鉴”。史之目的,乃为社会一般人而作。

今世之史的观念,有异于古所云也。彼时所需之史,亦与今日不同,故史之范围广漠无垠,积年愈多为书愈多,驯至为一人毕生精力所不能殚读。旧史因专供特殊阶级诵读,目的偏重政治,而政治又偏重中枢,遂致今日所认为重要史迹类往往反阙不载,如巴蜀滇黔诸地其次第同化之迹为治史者亟欲闻也,古代史上有两大役载于史书不过几言;元明间杂剧小说,为文学界辟一新纪元,史书记载亦寥寥无几。由此观之,彼旧史者,一方面因范围太滥,卷佚浩繁,使一般学子望洋兴叹;一方面又因范围太窄,事实阙略,不能予吾辈以圆满的印象。是故今日而欲得一理想的中国史,以供现代人资鉴者。这就需要新史家的努力。

新的中国史需要满足以下四点:

第一,说明中华民族成立发展之迹,而推求其所以能保存盛大之故,且察其有无衰败之征。

第二,说明历史上曾活动于中国境内者几何族,我族与他族调和冲突之迹何如?其所产结果何如?

第三,说明中华民族所产文化,以何为基本,其欲世界部分文化相互之影响何如? 第四,说明中华民族在人类全体上之位置及其特性,与其将来对于人类所应负之责任。

第二章 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中国最初之史是以诗歌、《易》、《诗经》为体裁记述。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发达,史官建置之早与职责之崇或亦为其一因。

古代史官所作史,盖为文句极简之编年,以《竹书纪年》为代表;同时复有一种近于史类之书,其名曰“书”。或曰“志”,或曰“记”,今现存者有《尚书》二十八篇;《春秋》、《尚书》皆可称为古代正史,除此外,尚有《琐语》、《杂书》、《穆天子传》等之类正史之外史籍。此三类,或为形式的官书,或为备忘的随笔,皆未足以言著述。史学界最初有组织之名著,为春秋战国间两书:一曰左丘之《国语》;一曰不知撰人之《世本》。《国语》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诸国分篇叙述,无所偏畸,《世本》为《史记》之蓝本,宋时已佚,梁公观其与前史大异者两点:其一,开后此分析的综合的研究之端;其二,特注重于社会的事项,而前史纯以政治为中心。

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史记》开创纪传体。迁实欲建设一历史哲学,而借事实以为发明。旧史官纪事实而无目的,孔子作《春秋》时或为目的而牺牲事实,怀抱深远目的而又忠勤于事实,惟迁而兼之。《史记》本纪以事系年,取则于《春秋》,八书详记政制,蜕行于《尚书》,十表稽牒作谱,印范于《世本》。其世家、列传,既宗雅记,亦采锁语,则《国语》之遗规也。司马迁之前,无所谓史学也,自其之后,史学开放。

汉以后私人作史兴盛原因有三:其一,世官之制,至汉已革,史官专有之智识已渐为社会所共有;其二,文化工具日新,著写传钞收藏之法皆加便,史料容易收集;其三,迁书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

断代为史,始于班固的《汉书》。刘知几推尊,郑樵则低之,梁公偏于郑樵之观。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意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而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断代史之根本谬误在于此。章学诚曰:“后世失班史之意„„则于记注撰述,两无所取”此言班书以下,作者皆陈陈相因,无复创作精神。

二十四史良秽不齐,同在以体裁中,其价值固有高下。有一明显分野最当注意:唐以前书皆私撰而成一人之手,唐以后书皆官撰而成于多人之手。官撰合撰之史最大流弊在著者无责任心。著者之个性湮灭,而其书无复精神。我国古代史学因置史官而极发达,近代史学因置史官而渐衰微,其原因在于史官性质今古有异。

与纪传体并峙者为编年体(纪传体利弊:长处:内容繁复;短处:事迹分隶凌乱,年代重复)。陆贾之《楚汉春秋》为编年体之祖,已佚;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以年系事,易人物本位为时际本位。之后有张璠袁宏之《后汉纪》、孙盛之《魏春秋》等,现仅存荀袁两家。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位编年通史,别裁之力甚强,其书断制有法度,其所经纬规制,确为中古以降一大创作。吾国史界,称前后两司马。

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纪事本末体于梁公之理想新史最为相近;专纪文物制度之类亦与梁公新史理想相近,但有统括史志之必要,应此求者,有唐杜佑之《通典》。有《通鉴》而政事通,有《通典》而政制通。

上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皆于创作之人加以评骘,而踵效者略焉。梁公认为史籍可分为两类:一曰供后人著史之原料者,二曰制成局部的史籍者。史籍既多,则注释考证,自然踵起,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如裴骃、徐野民注《史记》;二曰注事实,如裴松之注《三国志》。

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门,史评有二:一批评史迹者,二评史书者。批评史迹者,对于历史上所发生之事项而加以评论,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批评史书者,则所评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史学所赖以建设。自有史学以来二千年间,不过三人:刘知几《史通》、郑樵《通志·总序》、章学诚《文史通义》。刘氏事理缜密,识力锐敏,勇于怀疑,勤于综核,鉴别史料之法言之最精;郑氏“精要在乎义例”。论史学且自著一史;章氏较其短长以自出机杼,自更易为功,融会贯通,与西方史家言多有冥契。

梁公认为自有左丘、司马迁、班固、旬悦、杜佑、司马光、袁枢诸人,然后中国始有史; 自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始有史学。

清代史学尚有数类创作:顾祖禹之《读史方舆纪要》、顾栋高之《春秋大事表》、黄宗羲之《明儒学案》(中国有学史之始)、赵翼之《甘二史劄记》(搜求抽象的史料之法)。还有很多类书在清代极为发达:表志之补续;史文之考证;方志之重修;年谱之流行;外史之研究。

第三章 史之改造

梁公认为,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三通》等浩瀚古籍不可得遍读,遍读亦不能养其欲给其求,但亦不能不读,首要解决之问题在于史之改造,现今的人该读何史。

言史之改造,须明要改造什么史,此史有何弊病?应如何改造?要改造成什么样的史? 其一,古代之史,是否以供人读,盖属疑问;私家之史,自是为供读而作,然其心目中之读者各各不同。《春秋》盖以供当时贵族中为人臣子者之读,《资治通鉴》其目的在于供帝王之读,《史记》自言盖以供后世少数学者之读,诸史目的略同,大率其读者皆求诸禄仕之家与好古绩学专门之士。诸作家必针对读者以求获其所希望之效果,故缘读者不同而书之精神及其内容组织亦随而不同。然而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离不开贵族性,由此助成国民性之畸形的发达。此类之史,在前代或为其所需要,在今日早已过去。旧史家多为死人作史,于今人无益。史迹为人类所造,史家之责,惟在认取“历史人格者”及其周遭情状之相互因果关系而加以说明,是故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实史界改造一要义也。

其二,梁公认为史学范围当重新规定,应以收缩为扩充。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智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于史,然经两千年分化,史中重要部分渐渐与史分离。今之旧史,实以年代记与人物传两种糅合而成,然衡以严格的理论,则此两种者实应别为两小专传,曰年代学,曰人谱学,即人名词典学,而皆可谓在史学的范围以外。今后史家,宜将其旧领土划归各科学之专门,使为自治的发展,一面则以总神经系——总政府自居,凡各活动之相,悉摄取而论列之,史学者可节省体力而善用史。

其四,今日之所求,在得一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我国人无论治何种学问,皆含有主观的作用,例如文学,欧人自希腊以来即有“为文学而治文学”之观念,我国则曰“文以载道”,道其目的,文为其手段。自孔子《春秋》始、《新五代史》、《通鉴纲目》等为代表,将主观思想掺于历史中,将历史作为表现自己思想的手段,这有违为史作史之真谛。今日之史家宜于可能的范围内,裁抑其主观而忠实于客观,以史为目的,而不以为手段,然后有信史,有信史然后有良史。史家应作近于客观性质的历史,而不应掺以他项目的,做到为历史而治历史。

其五,下功夫搜补考证。旧史存于今者,史文阙佚、史迹湮亡者多。盖一切旧迹,大半借旧史而传,然旧史著作之目的,与今日之所需求多不相应。梁公所认为极宝贵之史料,为旧史摒弃乃至湮灭者不知凡几。对于此等史迹,殆有一大部分须对之进行重新评价,这须费很大劳作,一曰搜补,一曰考证,此劳作虽大,但不可不做。

其六,古代著述,大率短句单辞,不相联属,应以改革。如《春秋》、《世本》、《竹书纪年》等皆是如此,《左转》、《史记》等书虽有长篇记载,首尾完具,仍不过百数十篇之文章汇成一帙。凡此种种,不免将史迹纵切横断,于史如得肉遗血、得骨遗髓。人类活动状态其性质为整个的、成套的、有生命的,故事实之叙录与考证不过以树史之躯干,而非能尽史之神理。善为史者驭事实也,横纵交叉,不能仅以叙述毕乃事。

梁公认为今日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专门史如哲学史、美术史、天文史、历史地理等。普遍史即一般文化史。作专门史者,不仅须有史学的素养更要有各该专门史学的素养。作普遍史者须别具有一种通识,超出各专门事项之外而贯乎其间。联合国史有史学意味之学者,各因其性之所嗜与力之所及,为部分的精密研究,而悬一公趋之目的与公用之研究方法,分逐以赴,而合力以成,如是,数年之后,渴望之理想的新史学或可望出现。

第四章 说史料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搜集、整理和鉴别史料,以及史学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史学研究的重要因素,梁公在这一章中主要阐述了他的史料观以及对治史者的要求。

史学所以至今未能完成一科学者,盖得其资料之道,视他学为独难。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者也。史料丧失极易:或由有意藏匿,如清廷之自改实录;或由有意蹂躏,如秦烧列国史记;或由新著出,旧著没;或由经丧乱沦没;或孤本孤证散落,偶不注意,即便散亡(即牛弘论“书有五厄”)。往古来今之史料,殆如江浪淘沙,涛涛代逝,盖幸存至今者,殆不逮所需求之百一也。时代愈远,史料遗失愈多,可信者愈少。亦不能谓近代多史料,不能谓愈近代之史料即愈近真,如甲午史料,梁公求诸记载而不可得。

梁公提出得到史料的途径不外有两种:一是在文字记录以外的,二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

在文字记录以外的史料的性质可分为: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物。这其中包括:(甲)现存之实迹及口碑。此所谓实迹,指其全部现存者。质言之,现代史迹——现在日日所发生之事实,其中有构成史料价值者之一部分也。;(乙)实迹之部分的存留者,本条所谓实迹者,其人与相皆不可得见,所留者仅活动制成品之一种委蜕而已,如埃及之金字塔、文艺复兴时代遗物等;(丙)已湮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如意大利庞贝古城、我国直隶巨鹿县发现的古城;(丁)原物之宝存或再现者,如高昌一壁的发现,另外殷周间礼器、兵器、度量衡器、符玺、镜属、货币、玉石、陶瓷、瓦砖、地层中之石器;(戊)实物之模型及图影,如殉葬制品及遗留保存至今的书画等物。文字记录的史料有:(甲)旧史。旧史专以记载史事为职志,是正当的史料,因著作年代、著作者之性格学识、所著书之宗旨体例等种种差别,其所含史料价值亦不同;(乙)关系史迹之文件。我国既无公众收藏之所,私家所蓄为数有限,又复散布不能稽其迹,湮灭甚易。此等史料,收罗当自近代始,其最大宗,则档案与案牍也。私家之行状、家传、墓文等类,亦为极重要之史料;(丙)史部以外之群籍。以旧史作史读,则现存数万卷之史部书,皆可谓非史,以旧史作史料读,则岂惟此数万卷者皆史料,举凡以文字形诸记录者,盖无一而不可于此中得史料也,如《尚书》、《左传》、《诗经》等皆含史料;(丁)类书及古逸书辑本。古书累代散亡,百不存一。类书者,将当时所有之书分类钞撮而成,其本身原无以后甚价值,但阅世以后,彼时代之书多佚,而其一部分附类书以幸存,类书乃可贵矣;(戊)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己)金石及其他镂文。金石为最可宝之史料,如阿育王之丰碑。金石之学在晚清达到极盛,其发达先石刻,次金文,最后为甲骨文;(庚)外国人著述。我国史迹,除我先民躬自记录外,未尝有他族能为我稍分其劳,最近则改观矣,其于中国古物、其于佛教、其于中国与外国交涉,皆往往有精诣之书,不可不观。

中国公共收藏机关之缺乏,为学术不能进步之极大原因。每经丧乱,史料必有所毁,私家之藏也多荡佚,这是梁公所痛心的,也是我们所心伤的,中华文化浩瀚,损毁者不知凡几,每每想起总是令人扼腕。

第五章 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第一,搜集史料之法

今日所求之史料并非能够具见于旧史的普通史料,而是汇集同类能观一时代之状况的史料,用此种方法搜集史料第一须将脑筋操练纯熟,有锐敏的感觉,第二要耐烦。

对于搜集史料的方法,梁公举了几个他亲自研究的例子,如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状、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论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研究中国人种变迁混合之迹、研究六朝唐造像等,有锐敏的感觉,施特别的观察、再加上耐心,这样能从常人不认为史料中得出可贵的史料,很多大家如宋代的洪迈、清代的赵翼都是这样做的。

其中还得特别注意一种消极性质的史料,它是指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反之则称积极的史料。消极性的史料亦甚为重要,其重要程度不让于积极史料,以无史迹为史迹。

抽象的史料殆不能复得,可用博搜而比观的方法;具体的史料若缺乏枯竭亦可采用此法;旧史中全然失载或缺略之事实,需旁搜博证;有为旧史家故意湮灭或错乱其证据者,宜别搜索证据以补之或正之。

第二,鉴别史料之法

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一曰伪。正误辨伪,是谓鉴别。史料的“正误辨伪”主要在于“求真”。

第一种误,不是史料的误,是史学家自身的误,即梁公所言局部的幻觉,如万里长城为秦时物、道教教祖为老子等流俗致误。

对于鉴别史料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就是举出一个极有力的反证,如中国佛教起源的问题和上海托始于战国时楚之春申君黄歇的问题。其中当同一史迹而史料矛盾时,从原则上是以最先、最近的为最可信。但此原则有时尚须分别观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若过信此原则,有时亦可陷于大误,如明末大探险家徐霞客墓志铭之误及玄奘出游之年考证,这就提醒我们不可盲从。史料可分为直接的史料与间接的史料,直接的史料当该史迹发生或其稍后时即已成立。此类史料难得可贵,多数难存,吾辈读史作史,接触者多为间接史料,鉴别此种史料,最为切要。

鉴别间接史料,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准,此类标准亦有例外,如有极可贵之史料晚出或再现,前人不得见,则后人得见者更可信。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具备怀疑精神施忠实之研究,以求真相。

前清乾嘉诸老的严格的考证法,也就是近代科学家所倡用的归纳研究法最值得采用,也是梁公最推崇用的。辨伪法先辨伪书再辨伪事。梁公提出十二条辨别伪书的公例,六条证明真书的条例,七条伪事的种类,七条辨别伪事的态度,以此求真,务求得正确之史料以作自己思想批评之基础,于吾辈而言亦是金玉良言,梁公所提出的这些方法,对我们从事古代文学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们有了一定的辨别文献真伪的功底。

第六章 史迹之论次

梁公认为史迹的论次首要是着眼于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系。先生在讲解的同时告诫我们要善于整理表以便整清史实之间的关系。读史时要善于同中观异、异中观同,以求得到新理解。

对于自然科学与历史的区别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三点见解:其一是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反复的、完成的,历史事项常为一度的、不完成的。其二是自然科学的事项常为普遍的,历史常为个性的。其三是自然科学的事项是超时间空间的,历史事项是恒以时间空间关系为主要基件。明白了这三点,对于史界因果的劈头一大问题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其中有“历史的人格者”。何以谓之“历史的人格者”?当时此地所产生之一群史实,此等人为主动—最少亦一部分的主动—而其人面影之扩大,几于掩覆其社会也,如佛学界的道安、玄奘、慧能等人,宋明思想界的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社会的文化程度越低,“历史的人格者”则愈少,及其益进,“历史的人格者”的规模与重心也渐扩,由一人至若干人及至社会各方面,由此言之,历史的大势由首出的“人格者”递趋于群众的“人格者”。首出的“人格者”、群众的“人格者”的概念值得注意:首出的“人格者”是一人或数人的个性,渐次浸入社会进而影响社会,能离群众存在殆不可;群众的“人格者”所表显者,已另为一之集团性或时代性,与各自之个性非同物,能离首出者而存在,殆亦不可。

所谓民族心理或社会心理者,其物实为个人心理之扩大化合品,而复借个人之行动以为之表现。史家如果能觑出此社会心理之实体,知其若何而蕴积、发动及变化,更精察个人心理之所以作成之表出之者,其道何由能致力于此,则可略睹史的因果。

对治史者研究因果的态度及其程序也提出了八条意见:第一,当画出一“史迹集团”以为研究范围—史迹集团之名,梁公自创,与一段之“纪事本末”意义略相近;第二,集团分子之整理与集团实体之把促—所谓“集团分子”者,即组成此史迹集团之各种史料也;第三,常注意集团外之关系—以不可分不可断之史迹,为研究方便而强画为集团,原属不得已之事;第四,认取各该史迹集团之“人格 者”——每一集团,必有其“人格者”以为之骨干;第五,精研一史迹之心的基件——曷为每一史迹必须认取其“人格者”耶?;第六,精研一史迹之基件——物的基件者,如吾前所言:“物的运动不能与心的运动同其速率。”;第七,量度心物两方面可能之极限——史志开拓,不外人类自改变其环境;第八,观其所缘——有可能性谓之因,使此可能性触发者谓之缘。在第八条观察所缘中,梁公对当时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的缘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当时排外心理、迷信心理、直接缘、间接缘分析到位,综合类分当时的社会形势:日本的大陆政策,俄国的东侵政策,德国的远东发展政策,清朝的宫廷问题等。还讲出了义和团运动所得业报及所产业报及其间接所产种种之果,以此为例,期望史学者们能够举一反三。

第2篇:读书笔记

2013.3.2

曾国藩发迹史

1.与多疑人共事,势必不成。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

2.选人三大原则:选人眼光切勿过高,首选忠义血性之人,德才兼备以德为本

3.送礼要送对方喜欢又难以得到的东西。

4.利之所在,当与人公分;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

5.不管是谁有求与我,如果不能答应,就要当面说清楚原因

6.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商道即人道

1.不要忽略你周围的人,他们或多或少都理解你,支持过你,勇敢的说出你的感谢,他们

就会很感激你对他们的信任。

2.管理艺术的真谛并非塑造人性,改造人性,而只是利用人性。特别是利用诸如自私,趋

利,虚荣等人性的弱点为己所用。

3.绝大部分人看到你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人时只会袖手旁观,因此必须通过反省才能了解自

己的所作所为,反省今天有没有做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事,对人说的那一句话是否不得体,做事的方法是否合适。

4.人性总让我们满足与荣耀的桂冠。如果不谦卑自省,坚持自新。一定会跌回原地、5.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6.利润只是结果,而非企业存在的原因

7.管理就是关爱

8.我们考量一个人,除了他的才干和能力,它所拥有的热情也很重要,2013-3-12

商道即人道

9.要乐观地相信会有好的结果,并将自己的这种心态传送给部下们。

10.我想一个人有时应该接受他不喜欢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否定,妥协有时候使

公司强大,人际关系融洽。

11.下属不可能完全了解领导的真实生活,领导也永远无法真正走进员工的心灵世界,我们

总是习惯于拿着自己的钥匙去开别人心灵的锁。

12.忠诚不等于能力,在某种程度却大于能力,“有德有才者用之,有德无才者育之,有才

无德者御之,无德无才者弃之。”

13.只有一个企业在社会上堂堂正正,尽到改进的责任,并从社会取得赞誉,员工才会找到

归属感,才会忠诚。

14.信赖自己的员工,更要给与尊敬,并不是赞赏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一种亲切感,从

而使他们会更加努力工作,如果你是老板,更不可忽视了你的员工身边最在乎他们的人。

15.一个老板应该切记不要把下属的功劳说成是自己帮助取得的,即使你们是合伙做成的,也应该把功劳归于你的下属,更不应该把下属之功劳夺为己有。

16.不要吝惜你称赞的话语,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也值得反复表扬他们,只要你看到他

们还在努力。

17.在下属情绪低落时,激励奖赏是非常重要的,身为管理者,要经常在公众场合表扬佳绩

或赠送一些礼物给表现特佳者。

18.用人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看得顺眼。

19.是我们的工作态度,决定了我们的成败,只是为了责任而工作,最后会让人忍无可忍,一定要把艰苦的工作变成值得追求的目标。

20.谦虚得人缘,感恩得人助。

21.一个不愿意吃亏的人,一辈子都在吃亏,一个越不计较的人越得到。生命的意义等于帮

助。

第3篇:读书笔记

www.daodoc.com

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范文精选 1.读书笔记的概念

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

2.读书笔记的作用

(1)作读书笔记可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2)做读书笔记可锻炼思考能力。读完书用笔记记下来,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3)可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作笔记会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新问题,有利于研究新问题。3.读书笔记的种类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读书的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的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