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中悟、悟中读:《望洞庭》古诗教学案例
读中悟、悟中读:《望洞庭》古诗教学案例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中悟、悟中读:《望洞庭》古诗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
片段1:(读中悟)
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
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
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
……
“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
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
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
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生2:还有“白银盘”一词也说明洞庭湖很宁静。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这首诗给你的感受吗?
生读……
品味、领悟词语的含义,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主动寻找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升华朗读的情感。
三、教学感言: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无疑是教师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也是最为关键,正如《大纲》中所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以读促思,再以思促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道理,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第2篇:读中悟情
读中悟情
读中联想
读中积累
——珍珠鸟教学反思 树人镇中心小学校 江昌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珍珠鸟》是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老先生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与珍珠鸟相处的和谐与温馨,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课文内容,创造美的画面,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借助朗读、反复品读,感受形象美,品味语言美,留足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积累。
一、以读为本,读中增情。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教学中,我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变化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配乐读,以悠扬的音乐、美妙的画面将每一个学生带进课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读把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淋漓尽致地展露出来。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告诉学生这是一段精致的文字,用心去读读,在描写珍珠鸟可爱样子的词句上做记号,并多读几遍。学生交流体会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品读、比较读。一番反复感情朗读之后,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只人见人爱的小珍珠鸟了然心中。
二、以境助读,境中动情。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悠扬的音乐为一体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观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学第6自然段时,打出课件,小珍珠鸟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这一幅温馨的感人画面出现在学生眼前,“多么温馨的一幕啊!此时小珍珠鸟已经把作者当成什么!”学生交流后,“让我们再美美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这份美好,留住这份美好!”《摇篮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学生伴着音乐美美地读文。此时,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已不单单是理解阅读了,而是带着对和谐的美好境界的喜爱、赞美去读,以情促读,以读促情,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较中培养欣赏语言能力。
读书时多做比较揣摩,有助于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进而感受语言。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对出示的两个句子进行比较,“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只小珍珠鸟。”“拨开绿蔓一看,正是这个小家伙!”通过读、比较,学生感受到了“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此时作者已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小宝宝、小朋友,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不言而喻。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赏析的方法,使学生养成阅读时善于思维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分析欣赏的能力。
四、在说中体会。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认识、情感等精神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语言和精神共同构建、生成、发展的过程。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达欲望。为此,在教学结尾,我出示了这么几句话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心灵相通; 信赖是一首歌,让我们在快乐中歌唱; 信赖是一抹阳光,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信赖是一盏灯,——————————------学生有感而发,“信赖是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信赖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热”多么精辟,多么传神!学生的发言中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爱的力量在学生的生命活动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爱心的滋润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结合语境、结合情感的积累易于被内化。只要我们坚持在学文的各个环节中,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内化。
第3篇:读中悟写pp1
寻找言意兼得的最佳结合点
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理意趣,即是“得意”;学习运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品味其字词句章的为文之妙,是“得言。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却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么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上来的意识。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写作方法,寻找言意兼得的最佳训练点。
一、言意兼得中“言”不同学段的目标
写话应该根据年段特点,低年级以写几句话为主,中年级以写一个片断为主,高年级主要是写整篇。阅读教学来中写的目标有两个:为读而写,为写而写。为读而写是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
第4篇:读古诗 悟意境
读古诗 悟意境(精选8篇)由网友 “xixixixixi”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整理过的读古诗 悟意境,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读古诗 悟意境
读古诗 悟意境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却十分深远,它往往包含了非常丰富的语言、意义含量。关于古诗教学,以前已有同仁讨论过,而且讨论得比较深透,在此不打算多言,重点要说的是指导学生读古诗后,领悟古诗意境的几点做法。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我们首先得让学生自读自悟(预习),对诗句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同学根据注释和自读时的理解,在小组上发表意见,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接着由小组代表在班上说说讨论的诗意。师生讨论诗意,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到此,古诗教学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关于这方面,我有如下几点尝试。第5篇: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第6篇:读中感悟,悟中生情(阅读)
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新课标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求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里说的“充分地读”,并非无目的、无要求的读,应当是一个要求逐渐提高的、螺旋上升的训练过程,是指有理解、有体验、有感受、能传情达意,包含着读者以良好的基本功对文本的思索与体验的读。阅读教学中,正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 走进文本且将文本内化的过程。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呢?我认为:
一、重视文本,自读自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
第7篇: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读 中 体 验 读 中 感 悟
——《可贵的沉默》说课设计
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王丽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第8篇:读中感悟创新悟情教学设计
读中感悟创新悟情教学设计
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教材分析:《四个太阳》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语言简洁生动非凡充满童真,课文简析明了,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因此,教学中应着重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创新悟情。内容浅显易懂,课文语言简练,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宗旨。教学设想:《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中主动展示自己的本领。少讲解多感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创造的能力。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