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目送》,悟人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厚黑悟人生”。
读《目送》,悟人生
猇亭老林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最让人感触的一句。这段充满哲理、透着忧伤的文字,令人读来不禁潸然。
工作的需要,一直埋在专业的书籍里,与文学经典疏远了。“七一”之际,学校党支部作为节日礼物,送我这本书。暑假闲着,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不到一周就读完了。不是我读得快,而是一见“生”情就手不释卷了。
该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写的七十三篇散文,全书分“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满山遍野茶树开花”三章。但这三章体例不大清晰,多为作者一些游记及人生感悟,大致归作两类,一谈周边人物,一谈家庭。前者琐碎杂乱,将经历的所闻所见,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加以评论与感叹;唯后者谈亲情则着实感人,平实中饱含深情,含蓄中不失真切。全书以时间为轴,以亲情角色为卷,作者游走于“女儿”与“母亲”的双重角色,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勾勒出每寸光阴中触动自己的“背影”。达到这种境界既需要时间历练,更需要反观人生的静思。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能用冷静的笔调,朴素的方式,与我们分享她生命中最真实的感触。她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生死别离的思考,都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让身为父亲与儿子这双重身份的我懂得了珍惜目前的种种拥有。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自尊。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书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也以此文最为精彩。文中描写作者目送儿子踏入各种不同的门,儿子的背影,愈来愈高大,但却从来都没有犹豫,没有回头,这种落寞感,使她回忆起当年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大学报到,父亲因觉得女儿会嫌弃小货车太穷酸,便在校门口放下她和行李转头就走,留下一团黑烟和背影。多年后慈爱的父亲过世,作者又在细雨中,目送着父亲的灵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炉门,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你有哽咽的滋味,让你体味到隐隐的悔恨与哀伤,正如作者所说,她的确是想让读者从她的文章中得到感悟,她也正在用她心酸的经历告诉那些还未曾有过悲伤体会的人。从小到大,从上学到上班,从欲走还留到不再回首,孰不知每一次的启程,都有一对关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视着,直到他逐渐消失在小路拐弯的地方。是因为越来越独立了?还是越来越忙碌了?甚至有时连再见都没说就走。是的,都太忙了,忙着学业,忙着成家,忙着生计,忙着事业„„时间越来越紧,脚步越来越急,但我们是不是从未想过,能与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一天的减少?难道真的要经历作者在医院目送父亲的那
一幕,我们才能顿悟吗?我们无法医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们也无法阻止生命进程的客观规律,但我们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孩子们固然要长大,总有一天要张开翅膀飞翔,但我们至少可以在他们年少的时候多一些爱的呵护,我们可以以身作则,教会他们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少些应酬,多陪陪家人,放却一些无谓的纷繁杂乱,多关心你身边的人和事,善待他们,这样当你一次次面对背影的时候才会释然。
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阅读总是伴随着无数的感同身受。当阅读《雨儿》一文,我不禁被作者所记录的一点一滴所感动。每天,作者都给妈妈打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年迈的母亲已经糊涂的像一个幼稚可爱的孩子,思维不够清晰地说着“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当作者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似曾相识地凝视着,满眼狐疑地说着“你好像我的雨儿!”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样地确定着:“妈,千真万确,我就是你的女儿”„„“你的女儿要看见你笑。”作者拌妈妈睡,陪妈妈聊,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还有临别前的晚上,给妈妈擦指甲油,化妆,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所以,为人父母以后,不管工作多么忙碌,我们确实应该常回家看看,吃一顿母亲做的饭菜,听一听父母家长里短的唠叨,不住地点头应和,看着他们身体渐衰弱、步履渐蹒跚,心中总是一阵阵地酸楚。忽然联想到她写的另一篇文章《寒色》,作者自认为是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可是当别人问她“家,是什么?”的时候,她却突然支吾,不知所云。接着,作者又帮我们历数了一个个叫做“家”的地方:
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的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很多,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这一个个的家会怎样呢?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是,每一个家终会有曲终人稀的那一天。作为我们,唯有加倍珍惜,用心营造,才能真正拥有“家”这个幸福的港湾。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我村》《火警》《手镯》等文章里,我还读出了世间的人生百态。在《幸福》一文中,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谛——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寻常的日子依旧;寻常的人儿依旧。所以说,读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的,更需要有一种对散文情有独钟的心境。这样,文字,才会触动我们的心灵,震颤我们的神经。阅读,才能变成一次快乐的旅行,实现一种深刻的人生体味。
在最受欢迎的文章《目送》中,作者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勾起我的一些回忆。记得,第一次送女儿上大学,虽然有诸多不顺,刷卡几次失败缴不了费,但学校还是破例先接收了。我忙着赶回家汇款,早上到,午后就把她丢在了千里之外的江西南昌,匆匆地走了。临别时,她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哭哭啼啼,而是安慰我:爸,别急!放心!当我在拐角处回首,她已融入到一个新的集体,让我找不到她了。后来每次送她去南方上班,列车一开,手机就响了,我在站台会读到同样的短信:走了!保重!春节回来。目送渐远的列车,不禁泪眼迷茫。也记得儿子第一次独自去武汉闯荡,我要上班,不能相送。临走前夜,父子长谈。虽然依依不舍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了。午时,我站在办公室靠南的窗前,眺望远方,手机响了,同他姐姐一样短信„„看到儿女不再依恋父母,心里竟然有些伤感。但是,想到儿女在慢慢的成长,变得独立和坚强,就会默默地为孩子祝福。
既然,目送是人生的必然,我们就应该珍惜和父母、兄妹、子女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扮演好为人子女、为人兄弟姐妹、为人父母的角色。目送着孩子渐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目送兄弟姐妹各奔东西,也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默默目送,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相信每个为人父母的人,尤其是那些孩子已经能独立的父母,感触是相当的深。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或许是亲情?或许是„„
我慢慢地、慢慢地领悟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好书,悟人生地理组:孙小影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卡莱尔也曾经说道,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对于书的评价,各个时代的许多名人都不惜给予高度的......
四大名著,中国人的四种修行 四大名著的内涵,是博大而丰盛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体悟。但无论如何,它们写的是人,进一步是人生,更进一步便是中国人的人生。人生是需要去完......
读好书,悟人生来源:升学教育作者:梦舞飞花字数:1091类别:教育 > 升学教育 > 大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卡莱尔也曾经说道,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读经典悟人生——《人一生要读的经典》读后感崔绪玲这个暑假,我读了《人一生要读的经典》一书,感触颇多。这本书收集了一些近现代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演讲词,具有思想性和艺术......
读经典悟人生倡议书-倡议书在生活中,倡议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倡议书是一种号召性的专用书信,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倡议书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经典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