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中班数学公开课变化的队形教案
中班数学公开课变化的队形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数学公开课变化的队形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队形式的干扰,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探索用动物积木排出各种队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3.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活动PPT、数字卡片。
学具:动物积木若干,记录卡若干;各组一份大的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数的守恒。
1.教师:森林里将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准备自己的节目。你们看,它们排的'队形多漂亮!(在PPT中演示小动物的队形。)师:大狮子排的是什么队形,我们用磁铁来摆一摆,再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线条和圆形来记录)依次把兔子和小鸭子的队形记录下来。
2.教师出示排列成三种队形的动物图片。
教师:舞台上有哪些动物?排出了什么样的队形?你觉得哪个队形的动物最多?“屈,老师.教,案,网”哪个队形的动物最少?为什么?(幼儿讨论)3.用幼儿的方法验证。(请幼儿选择正确的数字匹配。)教师:原来数数能让我们知道数量的多少,能够让我们知道谁最多谁最少,是一个好而且又正确的方法呢!
(二)引导幼儿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
1.动物们的队形变换一下,即把紧密的队形拉大、拉开,松散的队形集中,再次引导幼儿进行判断。
教师:动物们这次又变换了队形,这次又是谁最多,谁最少?(演示PPT)幼儿相互交流、表达。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比较数量的多少,要进行点数,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如何变,它的数量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三)幼儿操作。
师:今天我们也要给小动物排队,请你根据操作卡的数字,拿出一样数量的小动物,给他们排出你喜欢的队形,然后记录下来。然后贴在相应的数了下。(出示大的记录纸)2.幼儿操作。
(四)活动评价。
展示各组幼儿的记录纸,引导幼儿观察验证。
师:用了几只小动物,排的是什么样的队形?集体验证。
针对幼儿操作中的问题讲评。
活动延伸:
为小动物为设计更多的队形。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变化的队形》主要是让幼儿能够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本次活动吕老师首先利用情境导入“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舞会,看有哪些小动物来表演,首先登场的是谁?”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然后,出示大小不同排列的两组猫,让幼儿说一说,“这些猫有哪些不同?”“大猫有几只?小猫有几只?”大猫小猫是一样多的,如此来让幼儿了解数量的多少与大小无关。
活动第二部分是出示大小一样的10只燕子,分别请幼儿来说一说,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燕子是怎样排列的?“一字形”、“弧形”“三角形”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一样)从而老师得出结论,“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怎么变,它的数量都不会增多或减少”。
活动的第三部分最难,教师出示了“一字形”排列的大象、“弧形”排列的小羊以及“三角形”排列的蚂蚁(既有大小不同、又有排列不同),让幼儿看一看哪个小动物最多、哪个小动物最少?小朋友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最好?从而教师小结“感知数量的多少,不能受大小、排列的干扰,要用数的方法才能正确得出结论”。
活动的第四部分是操作,教师首先讲解操作要求,然后幼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注重个别指导,特别是对能力差的小朋友进行一对一引导,让幼儿掌握今天所学内容。最后教师评讲幼儿操作。此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操作正确率很高,基本可以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数学活动本来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教师加入了有趣的故事情境,然后还有PPT动画,紧紧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整个活动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良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第2篇: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
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1
教学目标
1.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
2.能探索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排列图形;
3.能倾听同伴的发言,乐意跟同伴、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1.一张森林运动会的PPT图片2.大象图片7个、小鱼图片8个、小猪图片9个。
经验准备:正确认识10以内的基数、会口手一致地点数六.教学过程1.导入(3分钟)
(1).出示PPT图片(森林音乐会),导入情境,“森林最近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小动物们忙着排列自己的队形,下面我们来认识几个小动物。”
(2).请幼儿说出黑板中图片上的小动物名称。
活动过程
(1).请幼儿仔细观看小动物们的排列队形,提问幼儿“那个队形的动物数量最多,哪个队形的动物数量最少?”
(2). 在给幼儿一定时间思考之后,请幼儿发言。
(3).针对幼儿的回答,进一步提问:“你怎么知道是大象(小鱼)多呢?”
(4).在明确幼儿的真实想法后,引导幼儿排除队伍排列方式的影响,用点数的方法正确判断动物数量多少。
(5).请幼儿在黑板是给小动物们分别变换队形,教师再次引导幼儿判断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多,哪个队的小动物数量最少。
“小动物们这次又变换了队形,这次又是谁最多,谁最少?”
(6)最后,教师总结:比较数量的多少,要进行点数,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如何变,其数量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队形式的干扰,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探索用动物积木排出各种队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3.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教具:活动PPT、数字卡片。
学具:动物积木若干,记录卡若干;各组一份大的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数的守恒。
1.教师:森林里将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准备自己的节目。你们看,它们排的队形多漂亮!(在PPT中演示小动物的队形。)师:大狮子排的是什么队形,我们用磁铁来摆一摆,再记录下来。(引导幼儿用线条和圆形来记录)依次把兔子和小鸭子的队形记录下来。
2.教师出示排列成三种队形的动物图片。
教师:舞台上有哪些动物?排出了什么样的队形?你觉得哪个队形的动物最多?哪个队形的动物最少?为什么?(幼儿讨论)3.用幼儿的方法验证。(请幼儿选择正确的数字匹配。)教师:原来数数能让我们知道数量的多少,能够让我们知道谁最多谁最少,是一个好而且又正确的方法呢!
(二)引导幼儿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
1.动物们的队形变换一下,即把紧密的队形拉大、拉开,松散的队形集中,再次引导幼儿进行判断。
教师:动物们这次又变换了队形,这次又是谁最多,谁最少?(演示PPT)幼儿相互交流、表达。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比较数量的多少,要进行点数,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如何变,它的数量既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三)幼儿操作。
师:今天我们也要给小动物排队,请你根据操作卡的数字,拿出一样数量的小动物,给他们排出你喜欢的队形,然后记录下来。然后贴在相应的数了下。(出示大的记录纸)2.幼儿操作。
(四)活动评价。
展示各组幼儿的记录纸,引导幼儿观察验证。
师:用了几只小动物,排的是什么样的队形?集体验证。
针对幼儿操作中的问题讲评。
活动延伸:
为小动物为设计更多的队形。
活动反思:
数学活动《变化的队形》主要是让幼儿能够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本次活动吕老师首先利用情境导入“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舞会,看有哪些小动物来表演,首先登场的是谁?”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然后,出示大小不同排列的两组猫,让幼儿说一说,“这些猫有哪些不同?”“大猫有几只?小猫有几只?”大猫小猫是一样多的,如此来让幼儿了解数量的多少与大小无关。
活动第二部分是出示大小一样的10只燕子,分别请幼儿来说一说,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燕子是怎样排列的?“一字形”、“弧形”“三角形”它们的数量一样吗?(一样)从而老师得出结论,“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不管队形怎么变,它的数量都不会增多或减少”。
活动的第三部分最难,教师出示了“一字形”排列的大象、“弧形”排列的小羊以及“三角形”排列的蚂蚁(既有大小不同、又有排列不同),让幼儿看一看哪个小动物最多、哪个小动物最少?小朋友是怎么知道的?用什么方法最好?从而教师小结“感知数量的多少,不能受大小、排列的干扰,要用数的方法才能正确得出结论”。
活动的第四部分是操作,教师首先讲解操作要求,然后幼儿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注重个别指导,特别是对能力差的小朋友进行一对一引导,让幼儿掌握今天所学内容。最后教师评讲幼儿操作。此次活动小朋友们的操作正确率很高,基本可以掌握今天所学内容。
数学活动本来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教师加入了有趣的故事情境,然后还有PPT动画,紧紧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而且整个活动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良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3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活
动的方式让幼儿们在活动中认识数字6、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练习数数。
2、激发学习兴趣,体会自己动手操作的乐趣。
3、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幼儿们在探索中学习。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数字6,理解6的含义
难点:了解数字具体数量的对应关系。
活动准备
角色棒(大象、小狗、小猫、小牛、小鸭、小猴);
房子口袋6个;操作卡人手一份;魔术袋(袋里装配对卡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
手绢游戏:xxx回家歌。复习数字1—5、
引入情景:冬天到了,大象伯伯帮助小动物们盖了几座房子方便他们过冬。
二、进行部分:
出示房子口袋贴在黑板上。(边贴边点数1、2、3、4、5、6)
认识数字
1、大象伯伯一共盖了几座房子?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
2、出示数字卡片6、教师:用数字6来表示?
3、引导幼儿观察6像什么?
4、顺口溜:6像口哨嘟嘟嘟。
小动物住房子,巩固对数量6的理解。
教师:一间房子只能住一只小动物。快请它们来住吧!
2、幼儿点数后贴在数字卡片6。
3、为房子贴上门牌号。(123456)
游戏找朋友。巩固对数字的认识。
方法:
1、幼儿在魔术袋里抽出配对卡,选择黑板上数量对应的数字卡片配对。
2、幼儿手持数字卡,教师出示配对卡片,拿相应数字卡的幼儿站起来。幼儿完成操作卡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结束部分:
幼儿和数字宝宝说再见。
四、延伸活动:
1、在数学区角练习1—6数量的点数并与数字卡对应。
2、游戏:夺红旗
方法:幼儿两人一组站在场地上掷色子决定跳方格的步数,先夺红旗者为胜。
教学反思
活动前没有细致了解幼儿个性发展状况,配合显得仓促。
教师引导说的太多,应多让幼儿自由来说,老师给出肯定。
第3篇: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变化的队形》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变化的队形》含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变化的队形》含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队形式的干扰,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探索用动物积木排出各种队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教具:活动PPT、数字卡片。
学具:动物积木若干,记录卡若干;各组一份大的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数的守恒。
1、教师:森林里将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准备自己的节目。你们看,它们排的队形多
第4篇: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附反思)
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附反思)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数学《变化的队形》教案(附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形状、大小排队形式的干扰,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2.探索用动物积木排出各种队形,体验成功的快乐。
3.注意倾听同伴的发言,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教具:活动PPT、数字卡片。
学具:动物积木若干,记录卡若干;各组一份大的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感受数的守恒。
1.教师:森林里将要举办一场音乐会,小动物们都忙着准备自己的节目。你们看,它们排的队形多漂亮!(在PPT中演示小动物的队形。)师:大狮子排的是什么队形,我们用磁铁来摆一摆
第5篇:中班教案公开课数学
中班教案公开课数学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教案公开课数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教案公开课数学1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进行6以内的数数,学习按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
2、学习按卡片上的圆点数匹配相应数量的夹子。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乐意表达操作成果。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发展辨别、分析、归纳智力和运用智力。
活动准备:
夹子若干(大小、颜色不同),大统计表一张,小统计表1张,音乐磁带,录音机,自制小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这是什么?)今天,我们用夹子来玩一个好玩
第6篇: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比较判断的能力。
3、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学习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教学准备:
1、每人一套操作材料(大矿泉水瓶、小矿泉水瓶、椰奶瓶、旺仔牛奶瓶)。
2、事先设置好表演情境。
教学过程: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平面上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
设置表演情境。请两个小朋友比高矮,甲站在地板上,乙站在椅子上,问:他们俩究竟谁高,谁矮呢?这样能比出高矮
第7篇: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漫游魔法王国
情况分析: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设计了《漫游魔术王国》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方法:以游戏法为主,结合操作法和讲解演示法。
活动重点、难点:圆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分。
活动准备:
1、三种几何图形若干。
2、几何图形拼组成的图画。
3、魔术箱、魔法棒。
4、小鸭、小
第8篇:中班数学公开课教案
数学活动名称:《漫游魔法王国》
情况分析:中班的幼儿已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能正确地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设计了《漫游魔术王国》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感知不同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够区分三种几何图形。
2、通过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3、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方法:以游戏法为主,结合操作法和讲解演示法。
活动重点、难点:圆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分。
活动准备:
三种几何图形若干、几何图形拼组成的图画、魔术箱、小鸭、小狗、小蜜蜂的教具。
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