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5 08:21:3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立春》观后感

人之初

——观《立春》有感

人,作为一个人,到底本性是善还是恶?这是看完《立春》之后,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做出了思考。

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里面的话。说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来是善良的。他(她)们后来的不同和巨大差异,是后天形成的。没有哪个坏人是天生的,只是因图一时享乐,经不住诱惑而迷失了方向。

孩子的纯真天真非功利性与大人的唯利是图一对比,不是人性本善?因为功利,人性才慢慢恶化!不同的人就像不同形状的石子,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人生在世就在这大染缸里不停地撞击,也就有有形形色色的人,也就有了人的圆滑。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虽然王彩玲在片中有许多虚假的地方,但是她最终还是撕去自己所有的伪装,就是为了帮那个癌症少女实现梦想。黄四宝后来靠骗婚来谋生,但在看到王彩玲来征婚时,他却让手下不要骗她,好好介绍一个给王彩玲。这些种种,都是人性善的表现。

哲学家康德主张,人不分聪明才智、贫富美丑都具有理性。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进一步又加了一句,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而佛家说,一心迷是真身,一心觉则是佛。正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人随时随地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性的根源点是善的,有善端才会有善行,可是不否认在人类社会中存在有恶行,但是恶行的产生则是由外在环境所造成,所以恶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硬要说恶是因不是果,也就是说人性本恶,那么人世间根本不能产生真正的道德。虽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极力主张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形成道德。但是想想看,如果人性本恶,人类一切道德规范都是作为人类最大的利己手段。当道德成为手段时,道德还是道德吗?也就是说,人一旦违犯道德而不会受到处罚,人就不会遵守道德的约束了。深夜两点我走在道路上看到红灯,如果人性本恶我就会闯过去,因为不过是为了个人方便。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仍然有许多人遵守交通规则。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老人们积聚了一辈子的经验,但老人们却把害人之心不可有放在了话的前面,因为冥冥之中我们都知道了‘善’是我们最初的模样,‘恶’是我们走入社会现实生活后的模样。即使当了一辈子恶人的人临终前却都说出了悔悟的话,多少有点让人抹泪同情。

在人类历史社会当中,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君主曾经产生过,但是舍己为人的事情在不断地发生。而在生活当中,为善不为人知的生徒小民更是比比皆是。泰丽莎修女的善行,大乘佛教中所说的“众生永远不得渡,则已终身不作佛”的慈悲宏愿,难道不正是人性本善的最佳引证吗?

人性本恶

人性丑恶,主要表现在自私自利、爱幼弃老和残酷无情这三个方面。

动物必须具有自私自利、爱幼弃老、残酷无情的本性(兽性),否则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进化了。人类是经过若干千万年的进化,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在“人性”中难免残存着一些兽性了;而且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进化,也还须保留着那些残存的兽性,这就是无情的事实。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体制,这些社会体制,具有对人进行教育、改造的功能。人降生以后,通过社会给予的教育和改造,对其行为是会起到一定自律作用的,此外,还有法律的约束,因此,人类社会才不至于像动物世界那样残酷、血腥。每个人,在其“人性”的基础上,以及后天教育、改造和法制约束的条件下,便形成了各自不

同的品性。因此《三字经》中的第二句:“性相近,习相远”是完全正确的。

1.“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

对出生不久、双手已有活动能力的婴儿进行观察。可以看到,无论他(她)的手抓到了什么东西,都会往自己的嘴里塞去,这种行为不是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的“本性”吗?

再有,当人们突然遇到危险情况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抱住自己的头,下意识地作出保护自己的动作。这种下意识的行为,也反映了人类自私自利的“本性”。

影片中周瑜在王彩玲面前说黄四宝的坏话,想让王彩玲嫁给自己。而王彩玲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愿意和胡金泉假结婚。这些都是人们自私自利的体现。

2.“人性”爱幼弃老的一面

爱幼弃老是动物的本性,是有目共睹的。因为只有爱幼,动物才能一代一代地衍生下去。至于是敬老还是弃老,对动物的传宗接代来说,就无关紧要了。这种本性,说是“上帝”安排的,也没啥不妥。人类是动物进化而来的,就不能不说还残存着,爱幼弃老之“本性”了。

我们再来看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社会上为幼儿、青少年办的各类幼儿园、小、中、大学知多少。当然,社会亦为老年人办有一些福利事业,但与所办的幼儿园、学校相比,可谓一毛九牛了,这个现象,不反映着爱幼弃老吗?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敬老对社会发展,并没什么直接好处。但,大家想想,社会上的一切都是老辈留下来的,连小辈的生命都是老辈给的;而且,每个小辈将来都会成为老辈。因此不能太动物气了,还是人气一点好。

3.“人性”残酷无情的一面

人类进化的过程,也是求生存的过程。在求生存的过程中,动物(或人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抗争。其一,是对大自然的抗争;其二,是相互之间的竞争。有了这两方面的抗争,人类及其社会才可能向前进化和发展。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这些都是世人公认的道理。人们对于胡金泉的艺术无法理解,而胡金泉希望得到人们的认同,最总做出了猥亵自己的学员来证明自己是男人。如果不是人们的残酷无情,胡金泉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情来的。

相互间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不但反映着残酷无情的一面,而且还反映着自私自利的一面。由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法则,是“优胜劣汰”。因此,在“人性”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残酷无情和自私自利的一面了。

因此,人类社会必须创建,有利于加强道德观念教育、法制建设和来自自身以外监督的社会体制,以适当扼制其丑恶本性的出现,社会才可能向文明、博爱方面发展,才可能趋于和谐。

善恶全是人性

善从恶中来,恶也可以来源于善。善极则恶,恶极则善。人们常说的“看问题要全面”“要从两个角度看问题”就是此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角度方面呢?就是源于一个人的认识善(或恶)到了什么程度。其实一个正常人绝对不是一个只有善的人(当然更不是一个只有恶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出现,用小说里的话说“那将引起一场武林的腥风血雨”。

孔孟儒家提出的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治理国家应该以道德教化为主,不应该施以严刑峻法!

法家则提出与之相反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靠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没有用的,应该制定严格而完善的律法,来管理天下!

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相辅相成,善与恶在人之处是没有定论,人之初是一张白纸,善与恶是后天环境造就的。再说,发出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这样感叹的人们,也是被环境因素所影响的,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成长自己的经历而去估量别人去定义别人。可以说,人之初性本善与人之初性本恶没有关系,也可以说,相辅相成,没有恶哪里来的善。

胡金泉在牢狱中穿着囚服的那段起舞,看着他用普通的鞋子在那里艰难地垫脚起舞,自己却面带微笑,不知怎的,我的心疼了。其实人也无所谓善恶,为了生存而伤害到别人的利益这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表现了人的恶)。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人性本恶,所以需要法律的约束,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善恶全是人性。

第2篇:立春观后感

《立春》所思--艺术与现实

刚刚看完《立春》,非常佩服顾长卫导演的才华,也很佩服蒋雯丽的演技,还有她忍心把自己丑化成那个德行的勇气。

蒋雯丽由一个自命清高的歌剧爱好者,变为了一个以卖羊肉为生计的家庭主妇;胡老师,一个对芭蕾舞如痴如狂的热爱者,被逼到监狱里;黄四宝,一个一心向往美的艺术家,一个梵高的崇拜者,变成了一个婚介所的老板,一个以骗人为乐趣的市侩老板。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令人悲哀令人惋惜,现实,生活,金钱,物质,大众的愚昧,把艺术以及艺术的痴迷者,统统变成了为了吃喝拉撒而不停转动的机器。看完后,有两个感觉,一个是作为艺术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过于清高,在现实中将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另外一个感慨就是,人们的艺术感审美观什么时候才能提高?艺术家的心理谁来体会?社会给予了艺术家或者艺术爱好者多少机会?有没有人或者说有几个人在关心艺术?关心我们的内心需求?有句话叫做孤竹一生最清高,谁能体会?在一个受限制的环境里,在一个氛围与自己格调不一样的群体中,是什么感觉,当你的思想无人能够体会的时候,当你的言语无人能够理解的时候,当你的行为受到鄙视的时候,谁能理解你?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这为我何求?

在一个小城市里,其实也就是在与自己格调不一致的环境里,当你具备的越多,那你的第六指就越多,当你越优异于别人的时候,有时候你的累赘也就越多。

《立春》,很深刻,很独到的道出了艺术与现实的矛盾,以前也看过一步类似的片子《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有相似的地方,但是就这一矛盾来说,《立春》刻画的更深刻一些,但结局有异曲同工之感。

为什么在每一个片子的最后,都是现实战胜了艺术,为什么他们都没有坚持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他们都以放弃自己的追求而入乡随俗而结束,为什么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就不能提高,为什么艺术家就不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那么在现实当中,人们的思想层次什么时候才能从物质当中解放出来?何年何日才能可以获得自由?什么时候生活才能得到提升?品质才可以追求?

第3篇:《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故事从一个小城工人胖子的出现,引出钢厂工人的黄四宝,和音乐教师王彩玲.都是小城里心比天高,自命不凡的的艺术青年.几乎短短的几句话就表现出小人物的清高和那个年代特有的标签的健美裤.就像一道美丽而扭曲的风景,平凡而又无奈.在那个年代,小城的一切就像是一个封闭的环境,让人压抑,清高的王彩玲就像别人理解成的那样,即将调入北京城,可是现实就像她每一次奔波一样徒劳无功,充其量就是所谓的花钱买户口,那个时候户口就像植入人们心底的烙印,你拥有了也就跳出了这个封闭的小城,就像黄四宝一次次的想考入画院,又一次次的酒醉而归,用他的话来说,每一次看到别人带上行李,走向车站,他都羡慕,多么扭曲的渴望,又多么希望出人头地,渴望成功,成名.,现实毕竟是现实,最后逃脱不了被人四处追债的境地.成为一个四处躲债现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有感

恰逢这个时节看了一个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刚开始还在想这个电影到底要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电影演了一半也没看出有多少立春甚至是开春的影子。

立春本应该是轻松地欢快的一种场景,而这里带给我们的是压抑是沉甸甸的思想包袱是显示跟理想的交织纠结。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快乐跟积极远小于痛苦跟迷茫。直至电影接近尾声我才找到了意思的慰藉一丝的温暖还有些许疯狂过后回归平凡回归现实的平静。小人物注定只能成为小人物么???这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个疑问。难道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那种语言即将浩浩荡荡的历史而湮灭么~

王彩玲,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生呢。她相貌丑陋但是她拥有一副好嗓子,难道说这是老天爷对他的弥补么?显然在她眼里是这样的,她怀揣着北京梦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立春》我看了顾长卫的新作《立春》,有一些话要说。觉得《立春》比《孔雀》差多了,首先是编剧的问题,同样是李樯的作品,《立春》反 而不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至少《姨妈》一片还比较流畅,虽然也太过戏剧化。现在看来李樯是一个特别文学化的编剧,我甚至觉得《立春》大概是他自己的青春回忆 吧。记得前不久在天涯看到一篇散文,叫《我的被诗歌引渡的青春地理》(阿贝尔作品),主 题有点和前者类似—被文学艺术改变了的人生。这篇散文写得很好,但它是一个文字作品,如果改编成电影会怎样,是不是就像《立春》那样,以“王彩玲”的人生经历照见一些和她 类似的人的经历,搞不好就弄成了殃视著名煽情派主持人朱军的《艺术人生》,嘉宾在众目 睽睽之下侃侃而谈自己那些难忘人生经历,遭受的磨难,受过的帮助和鞭策,弄得自己和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立春观后感

篇一:立春观后感

今天终于看到顾长卫拍摄的电影《立春》,《立春》在罗马电影节获大奖,蒋雯丽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殊荣。看完影片觉得这个奖非蒋雯丽莫属。

影片讲述了蒋雯丽扮演的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舞剧并不感兴趣,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赋。

事业上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知音难遇。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情感瓜葛,但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的真情付出,却落个当众被羞辱的境地。当她被揪着拖到广场中央并被推倒在地那一刻,绝望的王彩玲想到了以死了结这一生。大难不死,劫后余生,她被救了。

高贝贝找到王彩玲,她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获奖。在北京求职多次碰壁已经让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立春》观后感

《立春》观后感

“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什么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它好像在一夜间变得温润潮湿起来,这样的风一吹过来,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这是被自己感动了。”

这是顾长卫,蒋雯丽夫妇的最新力作——《立春》中的开场独白。昨晚又一次欣赏了这部让我“心灵感动”的影片。

我对于电影并不是很执着,能让我驻足观望,全身心投入的影片更是很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在晚饭后,老公在电脑上看,我正准备洗餐具,无意中瞥了一眼,被剧中的包头方言和蒋雯丽的造型所吸引,不自觉的站在老公旁边,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影片。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女教师的故事。她叫王彩玲,是一个身材臃肿,五官粗陋,整个外型上看不出丝毫美感的女人。用她的话来说“我长的难看,一贫如洗,如果不是老天给我一副好嗓子,我就真的是一个废物了”她有一副让人叹为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立春》观后感3篇

《立春》观后感3篇

电影《立春》讲述了80年代一个小县城里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中痛苦挣扎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立春》观后感(一)

年轻的时候,几乎人人都有一个梦,成为文豪、成为艺术家、成为将军、成为英雄、成为企业家……最终,绝大多数人都成了为柴米油盐奔忙的普通人。梦想幻灭的快慢,往往与天赋的有无以及意志的强弱成正比。小城市里的师范学校音乐教师王彩玲、群众文艺馆舞蹈教师胡金泉、县水利局打字员高贝贝就是一个个受尽梦想和天赋折磨的人。

电影《立春》讲述了一个艺术梦想和人生现实的故事。影片上映后,不少年轻的和不太年轻的观众,说了一句同样的话——我就是王彩玲。

是的,“我”就是王彩玲,“一贫如洗、又不好看”,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没有事业也没有爱情。王彩玲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立春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立春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