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题练习及答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5 08:15:4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阅读习题练习及答案

阅读习题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为什么我们容易区分上下,但却不容易分辨左右,一位哲人说过,“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我们头顶蓝天,脚踩大地,这是区分上下的最为直观方便的参照系。但左右就不同了,左和右并无明显的参照系。小时候,大人教我们:拿筷子的是右手,端碗的是左手。两只手的功能的不对称,帮我们分辨了左右。可见,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

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因而动物不能区分左右。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我们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一个简单的测试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出这样的问题:所有的猴于都会爬树,豪猪是一种猴子,豪猪会爬树吗?这是一个三段论,大前提正确,但小前提却是错的。对于左侧休克的病人来说,他的右脑仍然起作用,于是他回答:豪猪怎么能爬树呢?它不是猴子,它的刺多得像一只刺猬。但对于右侧休克的病人采说,他的左脑依然起作用,他的回答则全然不同:豪猪是一种猴子,它当然会爬树。这个测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右脑与具体情景有关,因而右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记得豪猪的模样,它当然不是猴子;而左脑则与逻辑有关,因而左脑正常的病人能够运用演绎逻辑来推理,但他却不知道豪猪长什么样。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偶尔也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时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词,但却能在大脑中生动地再现其具体模样。这就是左右大脑分工的不同。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荒唐不堪。

人类生活在一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人体就呈明显的两侧对称。但这种对称又不时会被打破,众所周知,体内的器官分布就呈现某种不对称,如心脏偏于左侧,或许因为我们处处遭遇对称,因而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然而,更加重要的却是.在所有创造性的活动中,首先必须打破的恰恰是这种原始的对祢性。以哲学史上有名的“布里丹的驴子”为例,当它置身于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时,将难以在向左走与向右走之问做出抉择。它置身于对称性之中,若不打破这种对称性,它就会被活活饿死。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剐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以性别为例,基于雌雄相异的两性生殖,为生命界带来无穷的变异或活力。而人类的两情相悦,更是生活而不是活着的见证。以时间为例,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选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有删改。)

6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是

A.人类大脑的特征 B对称性 C分辨左右的意义 D不对称性

7下列各项中,“豪猪爬树”测试所直接证明的一项是

A.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

B我们人类的右脑与直觉、情感有关,左脑与逻辑、语言有关。

C左侧休克的病人和右侧休克的病人的.左右大脑分工是不同的。

D人类正常的思维活动有赖于左右脑的合作,否则就荒唐不堪。

8下列表述符台原文意思的项是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无论是区分上下还是区分左右,都依赖于打破对称性,找到在功能上更直观方便并且不对称的参照系。

B动物不能区分左右,因为动物的大脑是对称的。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个结论,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科学家对于自然规律的对称性有一种痴迷,原因或许就在于人类生活在个近似对称的世界之中.我们处处遭遇对称。

D现实中的驴子即使身处两堆同等距离的干草之间也决不会饿死,因为它会凭借其大脑的不对称性,打破逻辑上的对称。

9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左右大脑的不对称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特征之一

B人类区别左右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C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力,都来源于所处世界的对称性。

D我们之所以充满希望,就是因为未来必定比过去美好。

答案

6、【解析】选D“不对称性”是次阅读材料的中心话题。

7、【解析】选B 阅读第2自然段可知。

8、【解析】选C A.文章第一段明确指出的是:要区分左右之不同,首先得有赖于某种不对称的基准。B原文为“这一设想最初由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提出,如今已有实验证明,马赫的洞见是正确的。” C原文为“自然,现实中的驴子决不会饿死,由于某种细微差剐的影响,它会以不可预测的行动去打破这种逻辑上的对称.”

9、【解析】选A B原文已指出“人类能够区别左右,奥秘就在于人类的左右大脑是不对称的”跟教育没有关系。C原文指出“就此而言,随着不对称性而来的,就是创造和活力。”推断明显不对。D不一定,原文指出“未来和过去的不对称,才让我们的生活始终都充满希望”。

第2篇:木兰诗习题练习及答案

木兰诗习题练习及答案

阅读《木兰诗》,完成练习。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参考答案

1.acba 2.a 3.c 4.b 5.b 6.c 7.a

第3篇:高中文言文练习习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练习习题及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周武王克殷(1),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2)处之?”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日: “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 “为之(3)奈何?”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语文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语文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①我国许多名山古刹,总有不少历尽沧桑、饱经风霜的古树相伴随,它们中除了苍松翠柏、参天杉桧外,还常常能见到一种树干挺拔的古朴大树。它雄姿肃穆,古雅别致,当微风吹拂而过时,摇动着万千碧叶,更显得壮丽非凡。寺院的僧侣把它当做“圣树”,广泛种于庙宇四周。这就是大名鼎鼎孓遗植物——银杏。

②为什么把银杏称为孓遗植物?原来,银杏有非常古老悠久的历史。早在2.7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末期,它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经大约1亿年的漫长岁月,银杏发展到它的鼎盛时期。大片大片的银杏树林,几乎遍布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同时代生活的恐龙一样普遍。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植物界的恐龙”。

③但在以后的岁月中,银杏也像许多盛极一时的帝国一样,由 而 ,渐渐失去了它的'主宰地位。到了白垩纪和第三纪,地球上的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大学英语阅读练习习题及答案

Paage One

Questions 57 to 61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paage.“Tear‟ em apart!” “Kill the fool!” “Murder the referee(裁判)!”

There are common remarks one may hear at various sporting events.At the time they are made, they may seem innocent enough.But let‟s not kid ourselves.They have been known to influence behavior in such a way as to lead to real bloo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诗歌鉴赏练习习题及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习题及答案解析

战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②,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答案:

1、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解析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首先了解古典诗歌的抒情方式,此两句诗写景,属借景抒情。

答案 : 运用对比(答反衬、映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源荒草遍地,寂廖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阅读习题练习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习题练习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