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一年级《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一年级《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复习巩固。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11《北风和小鱼》。你还认识这些词语吗?
2.小朋友读得真认真!你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说说这个故事吗?
过渡:小朋友们说得真好,相信你们学习课文会表现得更出色。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第一自然段。
1、小朋友,冬天到了,你听——(媒体演示:呼呼的北风。)
2.小朋友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教师描述:寒冷的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了。你看它吹得多用劲呀!腮帮都鼓起来了,小朋友,这呼呼的西北风给你什么感觉?
你能带着表情朗读吗?(出示第一句)
3、师: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来,周围会有什么变化呢?
(1)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
(2)出示第一段,组织交流,用笔划出有关词语:青草变了颜色、梧桐树落了叶、鸟儿躲进了窝(边交流边点出动画)
(3)指导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北风看到大家的变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出示第二自然段。
2、红色显示“得意”,谁愿意为我们读读这个词?
3、谁能来学学北风得意地说说这句话?
4、教师相机评价,引导学生体会“得意”
北风得意吗?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5、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得意的北风。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是不是所有的植物、动物都怕北风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
2、你觉得小鱼怎么样?指名学生勇敢地朗读第三段。
3、这条小鱼勇敢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5、让我们也来做一条勇敢的小鱼吧!
(四)第四自然段
1、教师引读:听了小鱼的.话,北风——
2、北风在想什么?
3、他是怎么做的?(看多媒体画面)相机出示第四段。
4、读了这段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5、点出词语“鹅毛大雪”,你见过鹅毛大雪吗?它是什么样的?
6、播放动画,进一步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引读: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
2、这时他心里在想什么?
3、而事实是怎样的呢?出示鱼在水底捉迷藏的动画
4、河面上的厚厚的冰挡住了北风的视线,它以为小鱼已经被冻死了,所以它非常得意引读:“它哪里知道……”
三、总结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让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2、总结:学完了《北风和小鱼》这个故事,你想对北风和小鱼说些什么?其实在冬天还有许多事物也是不怕冷的,你看——
3、媒体展示精美的冬天雪景图,指导背诵相关的古诗。
四、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上节课学过的生字“口”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个生字。出示“和、知”。
3.指导观察这两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
4、给“知”字找朋友。
5.教师范写。
6.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五、星级作业:(课件出示)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上你喜欢的小伙伴,一起表演这篇课文的内容吧!相信你们一定能配合好,成为出色的小演员。
★★★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小鱼为什么不怕冷么?这里面呀有好多的科学道理呢!请小朋友们回去找找书,或者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相信热爱学习的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第2篇: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汉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不带注音的生词。
和 颜色 都 浮出 水面 一口 鹅毛大雪 河水 知道 梧桐
复习字词,开火车读,正音。
2、指导读课文。
3、分角色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指导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集体认读。
我的十分钟:
2、自己看笔顺,在红字中自己练写。
3、四人一组检查,看有没有记住笔顺。
书空“出”的'笔顺。
4、说说你是怎么记这些字的。四人小组讨论。
5、师提醒:和:第一笔是短撇,第四笔是长撇,右边的“口”与“知”的“口”都要注意下面要收缩,呈倒梯形。
自主练习
6、描红,完成《习字》
板书设计: 11 北风 和 小鱼
呼呼地吹 水底游戏
智慧瞬间:
第3篇: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谈
《北风和小鱼》是国标苏教版第一册里面的一篇寓言故事,讲得是北风吹来,大自然发生了奇妙的变化: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河水结冰,勇敢的小鱼在这个寒冷的季节了,躲在水底捉迷藏,快乐地生活着。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风”字,认读。
2、启发学生回忆不同季节风的特点。(可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一年四季的风吹过时的不同感受)
3、小结过渡:大自然可真奇妙,春风使我们感到温暖,秋风让我们感到凉爽,夏天的风犹如一股股热浪,冬天,呼呼的北风使我们感觉寒冷。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北风呼呼吹来,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大自然还有哪些变化呢,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北风和小鱼》。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
第4篇:《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北风的自以为很了不起,太得意了,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北风的自以为很了不起,太得意了,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朋友,出示小鱼和北风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新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略),步骤略。
(二)指导读好长句子
⒈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
⒉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
⒊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三)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
⒈指导学生
第5篇:《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北风的自以为很了不起,太得意了,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北风的自以为很了不起,太得意了,体会小鱼面对强大的北风时毫不畏惧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朋友,出示小鱼和北风的图片。导入新课。
二、学新
(一)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词(略),步骤略。
(二)指导读好长句子
⒈小鱼听了浮出水面,鼓起圆圆的眼睛说:“我们就不怕。”
⒉北风气急了,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飘落在河面上,河水结冰了。
⒊北风看不见小鱼了,非常得意,它哪里知道,小鱼正在水底捉迷藏呢。
(三)读全文
(四)精读课文
⒈指导学生认识北风
出示北风的图片
第6篇:《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苏教版教材有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插图多,几乎篇篇课文都有,有些课文甚至有几幅插图,这些插图给一些基层学校的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种种好处,使他们能在缺乏教学资源的时候,利用插图来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化解教学的难点等等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读图应该是读教材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插图除了有以上我说的作用之外,有时一幅插图,能扭转教学的情感基调,完全改变教学的观点,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长。
教参如是说:《北风和小鱼》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北风吹来,青草枯黄,梧桐落叶,鸟儿躲藏,北风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大,不把小鱼放在眼里。课文讽刺了北风缺乏自知之明、狂妄自大的行为。教师根据教参的提示,抓住了文中北风得意地说:哈哈,大家都怕我。这句话,在教学时,把
第7篇: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六模块互动研讨课
——《北风和小鱼》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掌握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学习小鱼乐观勇敢的精神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篇童话,面对一年级小朋友,以读为主,在读中求学,读中感悟。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使小朋友感受到童话的乐趣,并从中学到童话给予的寓意。
一、复习巩固,激情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1课,谁还记得课题是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1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下面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得既正确又工整。(和气 大树 出去 水面 开口 知了)
二、朗读课文、精读感悟 ▲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寒冷的北风来了?(播放北风声音)听着呼呼的北风声,你们有什么感觉?
2、北风呼呼的吹着,它吹向了谁,他们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认真去读
第8篇: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
《北风和小鱼》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里雍中心小学
黄文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读6个生字,会写8个,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一定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知错就改,依然被人们喜爱。教学重点:
针对新大纲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严寒中小鱼作为弱者却对北风毫不畏惧的精神以及北风的骄傲自大,对北风形象的分析,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知错就改。过程:
一、导人新课,激趣。
小朋友们看,谁来了?(师出示北风图、小鱼图)一起板书:北风 小鱼把两样事物放在一起,中间可以加一个?(和)指导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