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
松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教学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意背的齐背。
四.作业
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2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
3.感受雾凇奇景的壮美,激发学生探求大自然奥秘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感受到雾凇的美。
三、教学难点:
雾凇是松花江畔特有的奇景,江南的小孩子从未见过,更无法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而理解。因此,根据这一学情特点,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和经过是本文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说?(很美、美丽动人、奇特壮观、千姿百态……)是呀!雾凇这么美、这么神奇,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二)学习课文内容,感受雾凇的美、奇。1.吉林雾凇它究竟奇在哪儿,美在哪儿?
①打开书,认真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②(学生画好后,师提醒学生:同学们,我们要学会品读词句,画出句子后要反复读一读,在你认为最能说明雾凇美丽的词语后面加上着重号。想一想:透过这些词句,你能体会、感受到些什么? ③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先来说?)
(1)“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a.“洁白晶莹”能说得具体些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说得动情!棒极了!(引导认识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十里长堤”、“缀满”我仿佛看到了松花江畔的两岸都是雾凇,霜花缀满枝头,那情景真是壮观呀!这么美的情景,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b.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①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争取把雾凇的神奇和美丽读出来。觉得读得不错后再读给同桌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②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待会儿要请你来评的。③组织同学评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评,还可以让评的学生读一读)(同学评议:我觉得他读的,特别是把,我仿佛看到了。④下面就请你(评议的同学)来读,老师给你配上音乐,相信你会读得更棒!读得真好!为他鼓掌。
⑤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神奇、美丽的雾凇,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雾凇?(欣赏雾凇图片,师范读)⑥下面我们一起读,通过你们的朗读把雾凇的美表现出来。过渡:你还找到哪些描写雾凇的美的句子?
(2)“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我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感受到了雾气形成雾凇是个很轻、很慢、也是个很美的过程。
这句话的确写出了雾凇很美,除了现在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的颜色、形态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的体会。待会儿老师将带领大家细细品味这段文字。
(3)“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我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词感受到雾凇形态万千,觉得她很美。
点评: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说出了雾凇的美,真棒!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自然段。1.先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然后找出概括说明雾凇形成的句子。你找的哪一句?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这句话用极其准确、科学的语言概括说明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段的总起句。像课文第二自然段所采用的“先总后分”的写作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要经常运用。
②再读这句话,你脑海中产生了哪些疑问? a.“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 b.“水汽遇冷是怎样凝结而成雾凇的?”
③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细细地去读第二自然段中的其他句子,老师也整理了一份补充资料,它可以帮助你们更好地解决疑难问题,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二自然段,当然别忘了也要读读老师提供给你的资料。
读完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到四人小组里讨论讨论。④全班交流。
(1)谁来说说“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哪来的?
a。(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在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b。对,这阵阵雾气就是课文前面提到的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雾气缭绕的情景。
(2)还有谁来汇报自己的学习收获?“水汽遇冷是怎样凝结而成雾凇的?
a。雾气遇冷凝结形成雾凇是很奇妙的,想看一看吗?(播放flash,定格在“大片的银松雪柳的”图片上。)看了雾气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你有什么感受?这么奇妙的景象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b。指导朗读。①谁先来读?
(点评:我觉得这雾气凝结的过程读得不够慢、不够轻,注意了,它是“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谁再来读?
②点评:听了你的朗读,老师听出了一种特殊的美感、奇特的感受,雾气很慢很轻地笼罩到树木的上面,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飘飘欲仙的境界。谁再来读这句话?读得太棒了!再接下去读。
老师觉得“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要是能读出变化来,那就更好了!还有没有谁想读这里的第二句话?
③此时,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多么令人感到新奇(在奇字下加点)、兴奋呀!一起来读这段话。
2.现在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把雾松形成的神奇过程说一说吗?(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二月间,松花江湖水经过水电站发电机组后温度就有所升高,再顺流而下,这样,江面上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雾气随风飘荡,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雾气、、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逐渐像,最后。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音乐起)师引读:“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齐读)“”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同学们,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读)③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④雾凇仅仅就像盛开的梨花吗?还像什么呢?(出示图片)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以“吉林雾凇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赞美这美丽的雾凇。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一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动笔写。⑤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⑥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描绘也很精彩!让老师领略到了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
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2.同学们,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吉林的雾凇冰雪节又要开幕了,课后请同学们到网上搜索搜索,同时关注新闻、媒体的介绍,你会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知识吧!老师先给同学们推荐一个网站,同学们可以从这个网站中了解到许多有关雾凇的知识!(http://
(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像雾凇这样的奇观还有很多,课后搜集资料,准备开展“大自然的奇观”的语文实践活动。
四、学习第三段
吉林雾凇闻名全国,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出示“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1.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2.多美的雾凇呀!你能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告诉大家“琼枝玉树”的意思吗?
3.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这一次要一边看一边想象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都像什么?
4.同学们都被陶醉了,现在请你拿出笔来,展开想象,以“这儿的琼枝玉树真美”为开头写几句话,来描绘这些琼枝玉树的姿态,你可以用上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些词语写其中的一种,也可以写几种。为了便于同学们写话,老师将连续不断地播放这些画面,大家可以先看看想想,然后动笔写。
5.播放配乐的画面,学生动笔写话。
6.交流:刚才,老师看了一下,同学们写得非常美,谁愿意把写的读给大家听?(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评价:
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这句话是人们在观赏了雾凇后发自内心的赞叹,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齐读)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拓展 1.1990年1月9日,江泽民爷爷去吉林观赏了雾凇后也题词赞叹这一伟大的奇观。
显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学生齐读)雾凇,这大自然的杰作,使人陶醉,令人赞叹.让我们再次赞美它!(学生再次齐读)2.自1991年起,每年的一月,吉林省都要举办“中国吉林雾凇冰雪节”。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冰雪节就要开幕了,课后请同学们到网上搜索搜索,同时关注新闻、媒体的介绍,你会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知识!老师先给同学们推荐一个网站,同学们可以从这个网站中了解到许多有关雾凇的知识!(http://
(六)、布置作业:
大自然中像雾凇这样的奇观还有很多,课后搜集资料,准备开展“大自然的奇观”的语文实践活动。
第3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雾凇》
教学重难点
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观。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对于南方的孩子来说,雾凇是一种从未见过的奇特景象,对于形成的原因也很难想象的到,因此本课采用ppt,将大量的雾凇图片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产生更直观的印象。本课件还选择了一个介绍雾凇的片段,旨在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第 一 课 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
第4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2教学设计
万宝学校高琳琳
一、议一议:回忆课文内容,导入课题:
1、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此时当你走近吉林的松花江畔,你会被一道亮丽的风景所吸引。那就是-------雾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23雾凇。板书。
2、上节课,我们对本课有了了解,请你回忆一下课文内容,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想用哪些词语去形容它?(学生回答)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语。你能一边欣赏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些词吗?幻灯片齐读。
3、一朵朵霜花缀满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
二、说一说、读一读:
学习第二段,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品读词句美。
1、雾凇不仅形态奇特,它的形成过程的也很奇妙。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话可以概括。出示要求。
2、出示句子,齐读。这句话还告
第5篇:《雾凇》教学设计
□柳州市融安县实验小学 覃圣琼 【关键词】《雾凇》 教学设计 想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47-01 【教材分析】《雾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文章语言清新明快,景物特点鲜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是学生习作练笔的范本。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识字、阅读水平在低段基础上有较大提高,能理解简单的词句意思,有一定的概括能力,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能力和习作水平还有待提高。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重点指导“雾”字的书写;
2.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品读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感受雾凇景观之美; 3.感情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重点是结合关键词
第6篇:《雾凇》教学设计
巧用课件 妙作点拨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洋河小学 殷延芳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合作探究,提高语文素养。
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情感。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
第7篇:《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并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并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感受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吗?我们国家有著名的四大自然奇观,它们分别是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吉林雾凇。(出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第23课《雾凇》,让我们去认识和了解一下雾凇。
2、板书课题:指导“雾”字字形,雨字头,在写雨字头的时候第三笔不是横折弯钩,而是横钩。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课题,再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
过渡:先请同学们听录音范读。(认真听
第8篇:《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教学具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刚才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也游览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就做一个导游,带领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领略一下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生齐读课题)
2、老师这里收藏了几幅吉林雾凇的图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的雾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雾凇。
(出示:3幅雾凇图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雾凇形象。
3、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