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教学反思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4 08:06:0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利率教学反思

《利率》教学反思

利息问题,内容比较简单,关键储蓄方面的术语以及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如:本金、利率、利息、年利率、月利率、应得利息和实得利息。同时这儿的习题主要是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再加上到期后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这三种题型。根据学生情况,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和纳税知识,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教学流程,先是教学有关储蓄的知识,然后建立求利息的模型,最后上安排巩固内化求利息的练习,如果情况可以的话,也可以安排一些生活味浓些的习题来拓展学生对利息的认识,而是决定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改为先练后讲,先自学后提炼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做数学的感受和对知识的自悟,知识在生与生的对话中生成。

亮点:

一、利息的求法。在学生自学完书上这段话后,让学生交流自学心得的对储蓄知识的了解。学生1:本金就是存入银行的钱。学生2:到银行里取钱时除了本金外,多取的部分就是利息。生3: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叫做利率。生4:按年计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月利率。师出示年利率表,问:请生理解表中的2.70%表示?生:存期为二年的,它的年利率就是2.70%。生5:从利率的意义中,我觉得利息就是用本金×利率。师:我们都知道利率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你认为在计算时是选用年利率还是用月利率呢?

二、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在备课时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对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这两个概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清,所以在学生独立练习后,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到期后,可以获得税前利息是多少元?(2)实得利息多少元?你觉得税前利息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来求?实得利息指的又是什么?又该如何来求?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生1:税前利息指的就是没有交税前的利息,应该用本金×利息×时间。生2实得利息指的就是交了税的利息,首先得要求出利息税,然后再用税前利息减去利息税。生3: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在于一个要交税一个不要交税。遗憾:

一、利率计算错误率高。从本次练习,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利率计算时错误率相当的高,原因用三:一是小数乘法不过关,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不会计算小数乘法。二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不能熟练运用。三是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确定百分数的转化问题。

二、生活味浓习题少。在练习中,机械重复练习的练习多,如果能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性挑战性的题目偏少,那就能激发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兴趣了。

第2篇:《利率》教学反思

今天上百分数(二)里的利率内容。

教材上例4的问题是求“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呢”,也就是求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钱。以往这类题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用书或是其它辅导材料是都是先算出利息,再加本金的方法来解答题的,而其它方法到昨天为止我都没看到(也可能是我太孤陋寡闻了)。说实在的,以往的教材也是把利率归为百分数应用里面,但是我总觉得它与百分数内在的联系好像不太紧密,只是单从表面看归属这一类。而这次的教材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解法:5000*(1+3.75%*2),当时备课时,我只是粗略的扫了一眼,和第一种解法进行了对比,两者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其实这只是一种很浅显的理解,并没有关注解决问题的本身。今天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让他们事先尝试另外做法(说实在的,我也是拿到这本教材后才知道还可以这么解),直接让同学们观察书上这种解法,你能看懂吗?当时没有人回应,过了一会儿才有几个人有点想解释的意思,我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试着讲讲,我呢四处巡视,观察哪些同学能说清解法所蕴含的意思。我在教室走了一圈,了解到他们中的少数只能从乘法的分配律上猜度,和我最先的认知情况差不多。

到底怎样把利率问题与百分数应用题紧密联系起来呢?

我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期后取回的钱与本金相比,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很容易知道取回的钱比本金多。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取回的钱比本金多“;接着问:”多的部分就是谁呢?“利息。我再问”多的部分的分率是多少?“有的说是3.75%,有的说是7.5%。我追问到:”题目给的利率是3.75%,你们怎么有人说是7.5%呢?“马上有人举手说了,3.75%是存一年多的分率,这个王奶奶她存了两年,就应该多了两个3.75%。用算式表示就是3.75%*2.”哦是这样。“我叹道,”我想把黑板上这个条件再补充完整一些,你们觉得可以补充什么?”“可以补7.5%(3.75%*2)“我把它写在黑板上。“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个条件读一遍,感受一下。”学生大声齐读,“你们现在能不能结合这个条件再去想这种解法的理由了?和你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我小结,这其实就是你们上学期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一个类型的题“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在解答的过程中仍然还是要找准单位“1”,弄清数量关系。

之后在解决做一做的中问题时,求取回的钱许多同学都用到第二种解法。在做练习二的第12题时,第二种理财方式的收益算法比较复杂,用本金加利息的算法比较麻烦,但是运用例4的第二种解法比较简洁,三年每一年的计算公式一样,就是单位“1”的量不同,第二年和第三年都是以前一次取回的钱作为单位“1”的量求下一次要取回的钱。

这一次教材改版,让我和同学们一样,又有了新的收获,真是令人兴奋。

第3篇:《利率》教学反思范文

《利率》教学反思范文

今天上百分数(二)里的利率内容。

教材上例4的问题是求“到期后可以取回多少钱呢”,也就是求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钱。以往这类题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用书或是其它辅导材料是都是先算出利息,再加本金的方法来解答题的,而其它方法到昨天为止我都没看到(也可能是我太孤陋寡闻了)。说实在的,以往的教材也是把利率归为百分数应用里面,但是我总觉得它与百分数内在的联系好像不太紧密,只是单从表面看归属这一类。而这次的教材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解法:5000*(1+3.75%*2),当时备课时,我只是粗略的扫了一眼,和第一种解法进行了对比,两者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其实这只是一种很浅显的理解,并没有关注解决问题的本身。今天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并没有让他们事先尝试另外做法(说实在的,我也是拿到这本教材后才知道还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利率》数学教学反思

《利率》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利率》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利率》数学教学反思1

《利率》一课是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也是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率是生活中百分数应用的一个常见问题,为上好这节课,课前一周我就给学生提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到银行储蓄所一趟,对利率、利息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首先从认识自己家的存单或存折开始,估计到期领取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述叙,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又掌握了相关的利息知求利息的这一个教学内容里,有一个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可以套用,应该说解答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利率教学反思精选

利率教学反思精选

利率教学反思精选

篇一:利率教学反思

利息这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我进行了教后反思: 我认为本节课是较成功的。

1.我利用了学生乐于帮助教师解决困难的心理,创设了“老师的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有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这一宽松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老师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谁来介绍一下?”学生十分踊跃将课前收集到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活期、定期、等存款方式,以及利息、本金、利率等基本知识。

2.突出学生在堂课上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填写存款单,5(几年)年之后,存款到期了,老师取出来还是人民币壹万元整吗?利息的多少一般由什么决定?如何计算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利率》教学反思(通用6篇)

《利率》教学反思(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利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利率》教学反思 篇1

利率这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对而言远一点,再加上学生没有纳税的经历,而且银行存款的经历也不多,因此 相对而言,要更生活化的内容学生们才好掌握。

在求利率这里,我觉得并不是让孩子们记一下公式,然后套用公式,这样死板的教学学生绝对不能解决灵活的问题。因为利率有年利率还有月利率,有的时候有多个利率以表格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根据题目的意思进行合理选择,因此时间与利率的对应很重要,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这里。

让孩子们认识了什么是利率之后,我进行了模拟存款,由3个学生进行表演,都是存2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税率和利率教学反思

税率和利率教学反思

依法纳税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的。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税率和利率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税率和利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功之处:

1.明晰概念,理解概念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比较多,例如: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这些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明,这样记忆会更深刻。另外,对于拓展知识成数也要让学生认真理解,这个概念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必须要求掌握和理解的。

2.灵活掌握计算公式,正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应纳税额、各种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本金、利息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掌握其中一个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六年级数学下册利率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下册利率教学反思

优点:

1、通过课前收集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发现身边数学知识,及收集整理学习资料的学习能力。

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探究,在分享中收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创设填存单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实际生活情境感知学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以致用的喜悦。不足之处:

1、对于知识的夯实基础还要进一步落实。

2、进一步突破难点,年利率中三个月、半年存期的计算方法及概念点拨。

3、在公式推导上应该把本金公式推出来。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利率》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