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1-01 08:15:1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训俭示康》教案

《训俭示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司马光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

2、了解本文运用典型事例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把握作者训诫的重点内容。

3、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意,明确提倡节俭的社会意义。难点:对本文对比论证、例证的合理运用的分析理解。

三、教学时:2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及说明本文是自读文,应让学生提前做好翻译,教师在上迅速落实重点的实词虚词,在树立内容时应和议论文写作相结合,关注例证的角度、作用以及和全文主旨的关联,最后读写结合,诵读积累。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教师导入

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

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

四、解读文本,分析例证或对比论证。

五、拓展引申:

一、导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里,家庭教育是一以贯之的,如魏晋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颜子推的《颜氏家训》尤为著名。到了唐太宗时,太宗受魏征直谏而受益获得启发,亲自撰写《帝苑》十二篇,专赐皇太子,实际上成为政治遗嘱,由此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大家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堪称经典的家庭教育文献——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希望从中受益。

二、简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作者: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家在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卒谥文正,赠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典例:司马光一生的确由俭朴美德照亮的。编修《资治通鉴》这部巨著,一切费用由朝廷供给,但从影印的《宋司马光通鉴稿》发现,他所用的稿纸都是用过的废纸,他用淡墨将原字涂掉再用来写书稿,在当时像这样节俭的封建士大夫实属罕见。评价:司马光一生为世人所称著,一在人品,二在著作。他重视个人修养,恭谨谨慎。他的一如其人,写得实实在在,光明磊落。为文不仅有宋人“辞达”的特点,又有坦率、恳切的特点。这同他的个性、人品有密切的关系。

三、疏通文意,整体把握

(一)学生自读文,梳理文意。教师巡视答疑。自读要求:通读全文,基本上能讲解词句,翻译全文;关注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每段的关键句。

(二)聚焦题目,整体把握

1、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何?

2、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什么?每一段哪些关键句给了你提示?

3、作者是怎样论证自己观点的?明确:奢靡成风。

训“俭”。

引证、例证、对比论证

(三)学生深入阅读,试着圈划每一段关键句。(关注有“嘻、嗟乎、呜呼、哉、乎”语气词的议论句)明确:

1、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异哉?或“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2、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3、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可追问“深谋远虑”具体指什么?)

4、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包括最后一句)

四、解读文本,分析每一段的例证或对比论证。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哪句话能作为本文的观点?

2、开头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事,是哪几事?和观点有什么关联?

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明确:

1、俭为美德。

2、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3、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使论证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二段:问:作者怎样突出“近岁风俗尤为侈靡”?明确:司马光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并且指出:“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况作对比,说明问题的严重性:

(三)分析第三段问:本文的关键句“深谋远虑”指什么?明确: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问:本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例证(圈画人名)。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职的人和事,同是注重节俭的典范,从正面论证,使人受到教育。3个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说的是居住问题,参政鲁公的例子说的是饮食问题,张文节的例子说的是要有深谋远虑,地位变了,节俭之风不能改变。

(四)分析第四段:问: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和前几段有怎样的关联?明确:引御孙的话,从道理上论证俭和侈的本质不同。这一段是在前面几段以列举事例为主的基础上,对论点作深入分析,使人从理性上受到启迪。

(五)分析第五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圈画人名并分类。明确:有7个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后面个是反面的例子。后例都说明不节俭必自败的道理,但具体情况又不一样:石崇丧生,是当代就败;管仲受讥,是死后败了名声;公孙文子、何曾是祸及子孙;寇准虽因功业大,别人不好指责他的过失,却也殃及后人,“今多穷困”。这样举例就不累赘,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鲜感。

(六)小结:问:在论述过程中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明确:例子虽多,却不觉累赘,原因是: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

五、积累拓展:

(一)、摘录文中具有警戒意义的语句,熟读成诵。

(二)、摘录与“俭”有关的名言,互相交流。

(三)、以“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试探究其现实意义。学生聆听预习交流自读、圈划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圈划交流分析、圈划、讨论讨论交流讨论交流讨论交流外积累温故而知新积累文学常识以切合主题的作者事例引入,为“训俭“作铺垫。整体把握,对此文的主题、写作意图、论证方法有一个初步判断。圈划关键句是迅速把握每一段以及全文大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训导语气。对第一段的具体分析,是为后几段的学生自己分析做示范。在学生找出大量事例的基础上追问各个事例和主旨的关联。明确事例是用来证明而不是堆砌。总结时作一强调和归纳。读写结合,特别是让学生要意识到现代社会中以及自身倡导“俭”的重要性。附:关于“俭”的名言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民生在勤,勤则不溃。——《左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况

侈而惰者贫,力而俭者富。——韩非子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老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魏征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

第2篇: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

【原文】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u1)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注释】

1.吾本寒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州县官和天章阁待制,为人廉洁,家无余财。寒,清贫。

2.世以清白相承:一代一代都继承廉洁、朴素的家风。3.华靡:豪华奢侈。4.乳儿:吃奶的婴儿。5.金银:饰有金银(的衣服)。6.赧(nǎn):因害羞而脸红。

7.二十忝科名:20岁考中进士。忝,谦语,意思是自己名列在内,使同人有辱。忝,辱。8.同年:同榜登科的人,彼此称“同年”。

9.乃簪一花:于是勉为插戴一枝花。簪,这里作动词用。10.蔽寒:御寒。

11.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有意违背世俗常情来求得名誉。服,穿。垢,脏。弊,破。矫俗,违背世俗的常情。干名,追求名誉。干,求。12.俭素:节俭朴素。

13.嗤吾固陋:讥笑我固执而不通达。嗤:嘲笑。14.不以为病:不以此为缺陷。病,缺点,缺陷。

15.与其不逊也宁固: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显得固陋。与其骄傲,无宁固陋。

16.以约失之者鲜矣: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约,俭约。鲜,少。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语出《论语·里仁》。意思是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18.相诟病:相讥议,认为是缺点。19.嘻:叹词。20.异哉:真奇怪呀!

21.近岁:近年。指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22.走卒类士服:当差的大多穿士人的衣服。类,大都。

23.农夫蹑丝履:农夫穿丝质的鞋子。蹑,踩,这里作“足穿”解释。24.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天圣,宋仁宗的年号(公元1023年至1032年)。25.先公:司马光称他死去的父亲。

26.群牧判官:群牧司的判官(群牧司制置使之下的官员)。群牧司,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属太仆寺。27.置酒:摆设酒席。

28.或三行五行:有时斟三次,有时斟五次。行,行酒。主人斟酒给客人一次为一行。29.酒酤于市:酒是在市上买的。酤,同“沽”,买。

30.肴止于脯、醢(hǎi)、菜羹:肴,下酒的菜。脯,干肉。醢,肉酱。羹,汤。31.瓷、漆:瓷器和漆器。32.非:讥评,认为不对;责难。

33.会数而礼勤:聚会的次数多而礼意殷勤。数,屡次。

34.酒非内法: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秘法酿造的。内,指宫内。35.珍异:珍贵奇异之品。36.器皿:盘、盂一类盛饮食的器具。

37.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往往先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珍贵的食品,然后才敢发请柬。营聚,准备,张罗。发书,发出请柬。38.苟或不然:如果不这样做。

39.人争非之,以为鄙吝:人们都认为他不对,说他鄙吝。鄙,鄙陋,没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

40.随俗靡:跟着习俗顺风倒。靡,倾倒;倒下。41.颓弊:败坏。

42.居位者:指职位高位有权势的人。43.虽:即使。

44.忍助之乎:忍心助长这种恶风气吗?

45.李文靖公:即李沆(hàng),字太初,洛州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宋真宗时官至宰相,死后谥号文靖。

46..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在封丘门内建造住宅。治,修筑。居第,住宅。封丘门,北宋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城门。

47.厅事前仅容旋马:厅事,处理公事或接待宾客的厅堂。仅容旋马,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48.隘:狭窄。

49.太祝、奉礼:即太祝和奉礼郎,这是太常寺的两种官,主管祭祀,往往用功臣的子孙担任。

50.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宗道,字贯之,亳(音博)州谯(今安徽省亳州)人。宋仁宗时拜参知政事(副宰相)。为谏官,作谏官的时候。下面所讲的得于酒家这件事,是在他作谕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时,而司马光误记为他作右正言(谏官)时了。谏官,右正言是谏官。51.得于酒家:在酒馆里找到他。52.上:皇上,指宋真宗。

53.清望官:清高有名望的宫。唐、宋时的中央高级官员,常备顾问。因此等官职多由进士出身有文学成就的人担任,故名。54.酒肆:酒馆。

55.故就酒家觞之:所以就着酒馆招待他。觞,酒杯,这里作动词用,是请人喝酒的意思。56.上以无隐,益重之:真宗因为(他)没有隐瞒实情,越发器重他。

57.张文节:即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在今河北省沧州市东南)人。宋真宗时为河阳(今河南省洛阳市)节度判官。宋仁宗初年为宰相。死后谥号文节。

58.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己的生活享受跟在河阳作节度判官时一样。掌书记,唐朝官名,相当宋朝的判官,都是主管批公文的官。古人作文,常用前代的官名称当代的官。59.所亲:亲近的人。60.规:劝告。61.清约:清廉节俭。62.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外面却有些人讥评你,说你如同公孙弘盖布被那样矫情作伪。公孙弘,汉武帝时为丞相,封平津侯。《汉书·公孙弘传》: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同“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63.少从众:稍微照一般人那样。《论语(子罕)》有“吾从众”的话。64.举家:全家。65.玉食:珍贵的饮食。66.顾:只是。

67.一旦异于今日:(如果)有一天(我被罢官或者病死了),情况和现在不一样。一旦,有一天。68.顿:立刻。

69.必致失所: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至于)饥寒无依。

70.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何如我这样不论做不做官、在不在世,家中生活情况都照常一样呢? 71.庸人:常人,凡人。

72.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见《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御孙,鲁国的大夫。

73.君子:指有地位的人。(多数情况下译为品德高尚的人)74.不役于物: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

75.直道而行:行正直之道。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一个人既然无所贪慕,那么任何事情都敢于诚实不欺地去作。76.小人:指没有地位的人,百姓。

77.谨身节用:约束自己,节约用途。语出《孝经·庶人章》:谨身节用,以养父母。78.远罪丰家: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79.枉道速祸: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枉,屈。速,招。80.多求妄用:多方搜求,任意挥霍。

81.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所以作官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必然盗窃他人财物。这两句话,上句承接君子,下旬承接小人。贿,(做官就)贪赃受贿。居乡,指平民。82.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正考父用饘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见《左传》昭公七年。正考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元祖。饘,稠粥。粥,稀粥。孟僖子,鲁国大夫孙貜。

83.季文子相三君:见《左传(襄公五年)》。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宣公、襄公。84.衣(yì):穿。

85.君子以为忠:《左传(襄公五年)》“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君子,当时有名望的人。

86.管仲:齐桓公的国相。

87.镂:(lòu)镂:(guǐ):刻有花纹的簋。文中指使用刻有花纹的簋。下文“朱紘”、“山节藻棁”用法同。镂,刻。簋,盛食物的器具。88.朱紘(hóng):红色的帽带。

89.山节:可有山岳的斗栱(gǒng)。节,柱子上的斗栱,是顶住横梁的方木。90.藻棁: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短柱。

91.孔子鄙其小器: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难成大器。鄙,鄙视。《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镂簋、朱紘、山节、藻棁这些都是诸侯一级的人所使用的,管仲僭越、不知礼,故孔子认为他难成大器。《论语(八佾)》所记载的是孔子关于维护周礼的言行。

92.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字平仲,宋真宗初年为宰相,后封莱国公。93.以功业大,人莫之非:这是婉转的说法,并不是认为寇准可以因此奢侈。94.习:习染。95.遍数:列举。96.聊:暂且,姑且。97.非徙:不只。98.身:本身,自己。99.服行:实行。服,从事。100.云:语末助词,无实义。

【翻译】

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因害羞而脸红并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表示与一般人不同,以此取得人们的赞扬。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把这作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纵,毋宁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即使是居高位有权势的人不能禁止,(难道)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作为清高有名望的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不隐瞒实情,越发器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哪里像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体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做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鰌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人用来教诲你。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

第3篇: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训俭示康

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训俭示康教案范文

训俭示康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训俭示康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奋俭朴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习惯。

(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古汉语知识及书中注释,疏通课文字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把握观点,理清层次,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分析: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训俭示康读后感

《训俭示康》读后感

本学期学习了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读后有很多感触。仔细品来,想着自已,看看周边,浮燥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深深的震憾和荡涤。作为一名直接服务农村的干部,我也象作者一样,本为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少年刻苦,方得跳出“农门”,一心为公,只以薄薪糊口。“近岁风俗尤为侈蘼”,常感困惑,读过此文,困惑顿释,深受鼓舞。

本篇选自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的著作《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作者司马光,生活很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不可奢侈,谨身节俭。在生活方面,司马光节俭淳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常常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训俭示康读后感

训俭示康读后感

勤和俭这篇文章主要讲有个王老汉,带着两个儿子辛勤劳动,从不乱花一分钱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错,村里人特意送给他一个匾,写着“勤俭”二字。不久,王老汉死了。两个儿子把家产分成两半

门上那块匾也锯成了两半。哥哥扛上“勤”字,弟弟拿走“俭”字。哥哥把“勤”字挂在自己家门上,弟弟把俭字也挂在自己家的门上。哥哥每天看一眼“勤”字就拼命干活,但是挣一个钱就要花两个。

弟弟呢?心里总记着那个“俭”字,天天省吃俭用,就是不勤快。日子一久,兄弟俩都穷了。有一天,哥哥到弟弟那借粮,看到弟弟糠里没米,大人小孩穿得破破烂烂的。哥哥叹口气说:“嗨!我家的日子比你还苦!”说完,兄弟俩抱头痛哭。这时有个老头走进来,问明白他们的事后,老头语重心长地说:“过日子,不能光勤不俭,也不能光俭不勤;勤和俭是形影不离的俩兄弟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司马光 《训俭示康》

司马光 《训俭示康》

司马光 《训俭示康》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训俭示康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训俭示康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