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西安城墙导游词
西安城墙导游词
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在游览时为口头表达而写的讲解词。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西安城墙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安城墙导游词1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古城墙。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国家AAAA级景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
西安明城墙于明洪武七年到十一年(1374-1378)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完全围绕“防御”战略体系,城墙的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可以跑车和操练。从隋唐皇城算起,西安古城墙已经有 1400 多年的历史,从明初扩建府城算也已有600多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之一。西安古城墙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也为研究明代的历史、军事和建筑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城墙有主城门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数十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西安城墙导游词2
各位游客:
中国拥有数百座古代城墙,其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规模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重残缺,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保存完整。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实地去参观西安古城墙。
西安城墙导游词3
西安城墙,是古都西安的标志性景观。现存的城墙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城墙。城墙总周长约14公里,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包括护城河、角楼等一系列设施。
目前西安城墙共有八处可以登城,分别是:东门(长乐门)、南门(永宁门)、西门(安定门)、北门(安远门)、含光门、文昌门、和平门、尚德门,游客可以就近登城。其中南门是西安城的迎宾门,也是游客选择最多登城的一个门。
除了步行,在城墙上骑自行车是一种很不错的游览方式,在骑行中,你会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目前在东、南、西、北等四门都有租借自行车服务,骑行结束后在上述任一门都可以返还自行车(景区规定会有变化,建议租借时再咨询确定)。同时这四个门还提供观光车环绕服务,你可以乘坐观光电动车,在城墙上绕城一圈,全程约50分钟。
在西安城墙游览,还有机会观赏到一些特有的演出活动,如仿古开城仪式展演、城墙民俗展演,演出地点都在南门,具体演出时间可参照官网或电话咨询。
导览
敌台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正楼(城楼)、箭楼、闸楼冷兵器时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守城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楼。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面,是城的正门。 角楼西安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为了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的角台都是方形的。角台上修有比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西安城墙导游词4
各位游客,
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其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比较少见的。大家看见城墙四门外筑有护卫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敌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面夹击,犹如瓮中之鳖,无法逃脱。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候大城门的启闭有规定时间,关闭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自己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倡园地带歇息,等候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定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现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现在大家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西安城墙导游词5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1370-1378)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周长13912米。墙体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 15米,厚度大于高度,建筑稳重坚固。自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
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
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西安城墙导游词6
西安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遗存,历经八年扩建而成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城墙建筑型制宏伟,功能设计周密,矩形城池,墙体全长13.74公里,南、北垣稍长于东、西垣。每隔120米有一座12米x20米的突出部,称“敌台”,全城共98座敌台;每座敌台上建有屯兵敌楼1座。城四隅各建角楼1座。东、西、南、北垣各建有城门1座,各门外均建有护门瓮城,瓮城上建有城楼、箭楼各1座。瓮城外临内侧护城河岸,建有控制“吊桥”的闸楼(亦称谯楼)1座。孔庙(即“碑林”)旁侧城顶建有魁星楼1座。
城墙顶面以三层大砖墁砌,称“海墁”。海墁外沿建垛墙,全城共有垛口5984个,内沿建“女儿墙”。城垣内面建有登城马道和供排水用的“溜水槽”等。西安明城墙历经六百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损坏严重。1983年省、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开始对西安城墙及护城河、环城林进行全面整修。按照规划,将逐步恢复这一古城墙的旧有风貌。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游览西安古城墙,对形象具体地了解古代战争、城市建设及建筑艺术都很有意义。城门名称由来:西安城墙从隋唐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城门发生种种变化。细数这些城门的名称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的沉浮丧衰。
西安城墙导游词7
各位游客,
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规模又是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格体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保护自己,宣示国威。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完工,历时8年,是在隋唐京城的皇城基础上扩筑而成的,经过历代修葺,基本上保持着完整的封建社会城垣建筑的面貌,反映了中国古代筑城技术的杰出成就。
西安城墙导游词8
列位旅客:
中国拥稀有百座古代城墙,个中以北京、南京、西安的古城墙局限最大,但北京、南京古城墙先后被拆毁或严峻残破,而始建于公元1370年的西安古城墙迄今仍生涯完备。东瀛鬼子天皇访华来西安时,放着“天下第八大事迹”秦俑坑不看,却登上了始建于600多年前的西门城楼,明确了这座古代城墙的雄姿。下面请各人跟我一路实地去旅行西安古城墙。
【城墙的发源】
列位旅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明确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此刻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各人走上城墙游览。
各人必然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寄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表明,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以是“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其后跟着社会的成长,“城”字又包括了本日都市的表明。“城”字最早呈此刻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浮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浸染是守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的形体局限又是品级森严的宗法制的严酷浮现。显然统治者营造城墙,是用它来掩护本身,宣示国威。此刻我们看到的西安城墙,是中国汗青上最闻名的城垣构筑之一。它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下诏修城开始动工,至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落成,历时8年,是在隋唐首都的皇城基本上扩筑而成的,颠末历代修葺,根基上保持着完备的封建社会城垣构筑的面孔,反应了中国古代筑城技能的精巧成绩。
【城垣局限和布局办法】
列位旅客,那么西安城墙到底有多大呢?它的布局又是奈何的?据测算,西安城墙周长11.9千米,个中东城墙2590米,西城墙2631.2米,南城墙3441.6米,北城墙3241米。这样的局限在海表里都是较量少见的。
各人望见城墙四门外筑有保护城门的小城,那叫瓮城。所谓瓮城,意为仇人一旦进入,就会受到瓮城城墙上面的四周夹击,如同瓮中之鳖,无法逃走。瓮城外还筑有拱卫瓮城的小城,古称羊马城。古时辰大城门的启闭有规按时刻,封锁城门后尚未回城的人可连同本身牵的羊、赶的马等,进入羊马城以及今环城公场地带歇息,期待开城门后再进城。西安的羊马城在清末已全毁。记得1986年在西安城安宁门(西门)瓮城北门外约17.5米处发明羊马城北侧门道,长5.5米,宽2.4米。此刻各人能看到南门瓮城外侧已修复的羊马城,墙体长198米,高9.5米。
护城河外曾有拱卫四城门的四个夯筑土城叫郭城。据《西安府志》卷九记实:唐天祐年间,韩构筑东郭小城和西郭小城。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年间拓城时,东郭小城大部门被包在大城内,留在城外的即为东郭新城。明后期西郭小城记。今朝,四关郭城墙体仅存部门残段,郭门仅在地名上留有其名称。
此刻我们来到西安城内东北处,这里曾经是明秦王府城,简称王城。明初,朱元津封其次子为秦王,命其坐镇西安,增强对西北的节制。整个秦王府城分为两重城墙。外城墙称萧墙,全系土筑成。内城墙因外砌青砖,故称砖墙。明灭后,萧墙被毁。清雍正年间,西安修古刹,秦王府的构筑多被拆除,砖城改为八旗教场。今朝秦王府砖城只存夯土城残段多少处。
明代建西安城时,全城城门有4座:“长乐”、“永宁”、“安宁”、“安远”。门名刻于大城门洞外的青石门据上。大城城门上所建的楼房称城楼,也叫正楼,是守城批示官的批示所。瓮城城门洞上所建之楼称箭楼,因楼壁辟有箭窗,是其时发箭防止之用。到了民国时又开发了4座城门,俗称小四门:中山门(小东门),在此刻的东新街东端,是为眷念孙中山建筑的;勿幕门(小南门),在本日的四府街南端;玉祥门(小西门),在莲湖路西端,解放后,此门被拆;解放门(小北门),原名中正门,在解放路北端,昔时由于陇海路通车到西安而建筑,到了1952年因扩建火车站而被拆除。西何在解放后也开发了新城门,南墙有开国门、僻静门、文昌门、朱雀门、含光门。北墙有尚德门。东墙有向阳门。
一样平常旅客知道明代构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打点所实地观测发明,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中级导游,只有部门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布局,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办法不只建筑敌楼、箭楼浸染武之备,还建筑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破损。其后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抖擞新颜的古城墙】
列位旅客,颠末十多年的整体开拓,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缺的明代城垣,改革成颇具特色、中外有数的环城旅游风光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开国以来局限最大的文物掩护开拓,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只全面修缮了城墙,弥补了巨细窟窿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举办了全面整治。此刻,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闲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尚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所有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一清二楚。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器材,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行使旅行。从城墙下到环城河滨,建筑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舍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一应俱全。
列位旅客,西安古城墙的开拓,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已往把古城墙看作是故障当代化都市成长的枷锁,现在它却成了使古城增加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戎马湘的掘客,一举成绩了天下事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天下瞩目。连系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从此,同等赞成保举它列入“天下遗产名录”。
一样平常旅客知道明代构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打点所实地观测发明,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门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布局,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
古代城垣办法不只建筑敌楼、箭楼浸染武之备,还建筑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破损。其后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抖擞新颜的古城墙】
列位旅客,颠末十多年的整体开拓,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缺的明代城垣,改革成颇具特色、中外有数的环城旅游风光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开国以来局限最大的文物掩护开拓,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只全面修缮了城墙,弥补了巨细窟窿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举办了全面巍O衷冢?4条被修复的马道闲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尚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所有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一清二楚。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器材,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行使旅行。从城墙下到环城河滨,建筑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舍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一应俱全。
列位旅客,西安古城墙的开拓,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已往把古城墙看作是故障当代化都市成长的枷锁,现在它却成了使古城增加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戎马湘的掘客,一举成绩了天下事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天下瞩目。连系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从此,同等赞成保举它列入“天下遗产名录”。
西安城墙导游词9
西安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西安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呈长方形,墙高12米,底宽18米,顶宽15米,东墙长2590米,西墙长2631.2米,南墙长3441.6米,北墙长3241米,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组成。自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风格古朴、粗犷,有野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
以城墙为主体,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女儿墙垛口、城门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了解古代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
西安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城墙环于西安城四周,固若金汤,气势不凡。登上城楼,既能俯瞰西安风光,还可以在城楼上骑单车,观看城楼上的精彩演出。
西安城墙导游词10
八百里秦川,养育了三秦子女,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光阴留下了太多的陈迹。从女娲补天、仓颉造字,到周礼秦制、汉唐风姿,这块土地上无数的太古神话、史书文籍、出土文物和事业遗址,都诉说着它的光辉与沧桑。而这个中最为刺眼的一颗明珠当属挺立千年西安古城墙。
西安古城墙位于西安市中心区,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基本上构筑起来的,呈长方形,总周长11.9公里。有城门四座:东长乐门,西安宁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每个城门都由箭楼和城楼构成。西安古城墙至今已有600多年汗青,是中世纪后期中国汗青上最闻名的城垣构筑之一,是中国现存最完备的一座古代城垣构筑。
西安古城墙,不只是天下上唯一无二生涯最齐备的,并且以古城墙为主体,辅之以环城林带、护城河、环城路组成了天下上最非凡的立体公园。可以绝不浮夸地说,她如统一串璀璨的珍珠项链,使这个十三朝古都,越发色泽照人。
公元582年,隋文帝录用闻名构筑家宇文恺为国都建树总计划师,开始建筑宫城和皇城,第二年落成,继之营筑郭城。唐王朝成立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大兴城为长安城,彼时的唐城,成为天下上最大的国都,五凤来仪,俨然天下文明中心;公元1370年,大明王朝在唐皇城的旧址上,开始大局限地制作秦王府和西安城墙——西安城墙出世,以后他便扎根于这座都市,妥当犹如父亲坚硬的臂膀,成为中原子女们靠不到岸时的最好依偎。
30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光辉的汗青成绩了西安本日的多姿神韵。而千百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座都市的古城墙则比斗转星移的光阴更令人打动和感应,也无疑成为这座帝王之都最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掩护住了包罗城墙在内的富厚的汗青文化遗迹,也就保住了我们的根。西安城墙是固化的汗青,更是鲜活的人文,不只仅是糊口在这里的西安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古城墙情结,中外游人来西安,多半要登临古城墙。
唐初和尚玄奘西天取经。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返回长安他从古印度带回了657部梵文佛经。取经回来玄奘受到皇城百万臣民的隆重接待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欢迎玄奘。欢迎典礼在朱雀门进行。
早在明王朝成立前,当朱元璋攻陷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汇报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用了这些提议。当世界同一后,他便呼吁各府县广泛筑城。朱元璋觉得“全国山水,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高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本上扩建起来。
十三朝光阴更替,上千年的日日夜夜孕育了古城墙的威严重穆,厚重的汗青泛着褐色见证期间的盛衰。巍巍城楼,并非坚不可摧,晨钟暮鼓,旧事终将远去。
登临古城墙,俯视城下,环城林带,滴红流翠;护城河里,碧波激荡,飞舟点点……耳畔,尚有风吟唱的声音,是一种令人沉浸的声音。由于这样的声音,能将人等闲吹入汗青之中,是足以收慑人的心魂的吟唱。汗青刹那间无可言说,惟有敬畏。俯瞰古城表里,遥望巍巍雁塔,凝听钟楼钟声,抚摸城墙垛口留下的炮眼枪痕……那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汗青好像再度上演。而迂腐的城墙,此时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我们和平地论述着古往今来的汗青。然则刹时的感应事后,我便大白,那汗青着实已永久地留在已往。曾经的气魄磅礴凝成了而今的永恒,而此刻的古城墙留给我的,更多的是和善与和平,似乎一条在汗青长河里游泳的鱼,从太古一起游来。
徜徉城墙,那坚硬的根本、厚重的城门、宏伟的城楼凝重肃静,联贯的形体与光阴染上的青灰色调古朴大气,别具风骨。
行走在尘封已久的古道,脚下的青砖传来隐约战鼓杀声,城楼上,灰瓦朱漆显得庄重严重,飞檐滴水,红灯高挑,远可观杀敌嘹阵,近可闻马嘶云啸,倏然就把人带去了谁人战鼓雷雷的长远年月……
缓步在青灰色的城墙上,脚下的每一片砖都刻着字。难怪西安人说,在西安,每一块砖都是汗青。落日的光线照射着迂腐而斑驳的城墙,那份大气和凝重,是无法用说话形容的。环视周围,满眼都是飘零的旗子,与同样青灰的垛口对比,汗青的硝烟已经散去,唯留缓缓清风与清幽。城墙外,野草蔓生;城墙内,哗闹一片。城墙表里虽隔一墙,却是两个天下。悄悄地站在城墙上,天下静止在这里,溘然有一种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感。远观,绮丽的钟鼓楼上华灯初上,近处,墙角下交往的人们好像都在为各自的糊口奔波。
西安古城墙屡经灾害,历经战事苍桑,一任风雨的剥蚀,却安全无事地生涯了下来。目前,古城墙沧桑、古朴,千百年来缄默无声,但它却并不孤傲,它早已与古城人民融为一体。
西安城墙导游词11
各位游客,经过十多年的整体开发,古都西安已把位于市中心的残破的明代城垣,改造成颇具特色、中外罕见的环城旅游风景区。1983年,西安市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开发,到1997年底累计投资2.27亿元,不仅全面修缮了城墙,填补了大小洞穴1650个,还重建敌楼四座、角楼2座以及南门月城、闸楼、吊桥各一处,同时对环城河、林、路进行了全面整治。现在,从14条被修复的马道缓步登城,能见到长1334o米的城垛,还有11500米的女儿墙也全部修复。站在高12米的城头上举目远眺,南边的终南山、北部的渭水河遥遥相望;俯首四顾,城内城外市容尽收眼底。城上还陈列弓弩。滚木、擂石等防卫工具,城下复设吊桥、云梯,供人使用参观。从城墙下到环城河边,修建了20多座桥,城河到城脚之间的环城绿化带,成了西安最大的绿化公园,茅屋瓦舍,仿古亭廊,诗碑雕塑,应有尽有。各位游客,西安古城墙的开发,受到了中外人士的高度评价:过去把古城墙看作是妨碍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枷锁,如今它却成了使古城增添姿彩的花环。专家们还评价,秦始皇兵马湘的发掘,一举成就了世界奇迹;而西安明代城墙的维修,同样引起了世界瞩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此后,一致同意推荐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般游客知道明代建筑西安城墙时有98座敌台,台上均建有敌楼。但1982年西安市城墙管理所实地调查发现,那些古敌楼没有留下一个,只有部分尚存础石。之后,西安重建敌楼12座,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式,重檐二层楼,底层周设回廊。古代城垣设施不仅修建敌楼、箭楼作用武之备,还修建魁星楼以祭把主宰文运之神魁星。西安魁星楼建在南门城楼东,后遭兵火毁坏。后来在原址上复建魁星楼,值得一看。
西安城墙导游词12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2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城郭之始也。”这大约是在距今约452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但我们看到的这座城墙仍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的隋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并于第二年在龙首塬北麓修建了大兴城。大兴城规模庞大,结构严密。除环绕城市的外郭城城墙外,城内环绕宫城和皇城也筑有城墙,形成“城中有城”的格局。唐王朝建立后,将隋代的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唐长安城基本上沿袭了大兴城的规模和布局,只是对大兴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建。唐代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逃往洛阳,留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出于军事防守需要,放弃外郭城和宫城,把长安城缩小到皇城之内,以皇城城墙作为长安城的城墙,形成自五代至元的长安城规模。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从此开始了明在西安的统治,也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由于西安在历史的政治、军事地位极高,所以,明王朝在对全国广筑城墙的过程中,对西安城墙的修筑更为重视。朱元璋任命长兴侯耿柄文和都指挥使璞英主持修筑。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到洪武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378年,历时8年,西安城墙的修筑才全部竣工。明西安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西、南两面城墙基本上和唐长安城皇城的范围相同。东、北两面城墙分别向外扩移了三分之一。这座城墙的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南城墙长4256米,北城墙长4262米,西城墙长2706米,东城墙长2886米,周长13.9公里。最初的西安城墙采用黄土夯打而成。在城墙墙基和墙顶还分别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这种三合土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猕猴桃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坚硬如石,用镐都刨不动。
西安城墙自明代初年建成后,历代屡有修葺。明穆宗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8年,陕西都指挥使张祉为原来的城墙内外包砌了青砖。清乾隆年间,也就是公元1781年,陕西巡府毕沅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补修。沿旧城墙先围基石后灌脚,再用黄土逐层夯打,至顶部铺砌青砖,并对整个城墙外壁加厚砖面。城墙内每隔40—60米,用青砖砌筑水槽一道,排除城墙顶面雨水,对西安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自1983年以来,陕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对这座古城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补建已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建成了环城公园,使这座古建筑重新焕发了昔日风采。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构成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深7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吊桥的桥头两侧有铁环,贯以粗大的铁索与麻绳,系在闸楼上,用滑轮控制升降。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明代以前,城门沿袭砖门的过梁式结构。从军事角度看,这种城门的最大弱点是经不起火攻。因此,城门上往往眼设置水池,以防敌人火攻。也因此留下“城门失火,殃及鱼池”的成语。券拱式城门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色青砖结构不仅使得城门更加坚固,而且可以有效地抵御火攻。
在古代,双方作战,当敌人跨过护城河时,城门却又拦住了去路。所以,在攻城的一方常有几个人扛着粗重的木桩前来撞门,要花费好长时间才能将城门撞开,而有时也可能撞不开。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须用木材2.8立方米,重达3.19吨。门扇上下横匝着9道宽15厘米,厚23厘米的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四棱攒顶的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密集的钉群,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有的城门还在门扇后的城门洞内,设置了拒马桩、陷马坑、铁蒺藜等,进一步阻挡敌人进攻。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也叫“阙楼”、“樵楼”。象征门阙,兼用来打更。闸楼三面有城墙与主城墙相连,形成一个半月形的立体空间,叫“羊马城”。敌人即使攻入闸楼城门,也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瓮城内可屯兵。无论敌人进入第一瓮城还是第二瓮城,箭楼均可发挥攻击作用。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题建筑。城楼距地面高约32米,长43.2米,三重飞檐,四角高翘,回廊环绕,庄重稳健,是主将镇守指挥的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宽20米,长12米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正好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射击区域。也正是弓、弩、箭等古代远射程冷兵器的有效杀伤射程。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敌楼供士兵避风雨和储备物资。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整个城墙共有5984个矮雉。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墙高1米,没有垛口,它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如果你绕城一周,就会发现,城墙的四个角唯独西南角是圆形的,其它三个角是直角,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角是保持了元代长安城蒙古式风格的转角圆状。明城墙在隋、唐、元代城墙遗址基础上改建而成,范围和唐长安城皇城范围基本相同。
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同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没有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共建有登城马道11处。登城马道底部道口的门是朱漆的,俗称“大红门”。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为防敌人奸细混入城墙守卫部队中,登城马道戒备严密,平时不允许守成士兵私下,也不许闲杂人等靠近逗留。等到军中禁夜炮响后,铁门便紧锁了。
西安城墙除明代在东、西、南、北有四个门:长乐门、安定门、永宁门、安远门外,随着岁月的变迁,城门也发生种种变化。现在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这四个门,还可以看到:勿幕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中山门、尚德门、建国门、和平门、文昌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
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它以悠久的历史,伟岸的雄姿,神秘的色彩吸引了八方游客。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谢谢大家!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它的诞生至少有302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祭礼、朝仪、娱神中的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八世纪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需要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是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占地11260平方米,建筑面积是1378平方米。它建于公元1384年,也就是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距目前位置1000米左右。当时迎祥观是西安市的中心,但钟楼在建成220年后,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城门改建,新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形成,位于迎祥观的钟楼便日益显得偏离城市中心。到了明神宗万历20年,也就是公元1582年,在陕西巡抚龚懋贤的主持下,将钟楼来个整体,迁至今址。据钟楼的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木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攒尖高耸,屋檐微翘,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每边长35.5米,高8.6米,全部用青砖砌成。基座四面正中各有一个高和宽都是6米的十字交叉券洞。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边长22米,高26米,四面五开间,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达5米,里面是木心,外贴铜皮,铜皮上再箔敷一层黄金,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这口钟建造以明成化年间,也就是公元1465年—1487年间。但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却小得多了。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热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当时应该移到楼外。但无论如何,这给钟楼的历史又添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这些木刻浮雕故事,给钟楼增添了不少历史趣味。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鼓楼位于钟楼的西北角。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比钟楼要早四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鼓楼占地1999平方米,建筑面积1804平方米。楼体呈长方形,总高33米,基座高8米。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每块匾重约3吨。南边的匾额是:“文武盛地”,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北面的匾额为“声闻于天”,是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在鼓楼的三楼有14根红色显柱,24根隐柱交叉立。里面挂有3只大宫灯,12盏中宫灯,16盏小宫灯。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1953年,国家拨款对鼓楼进行了大修,设立了文管所,精心保护,使鼓楼更加秀丽巍峨。现在,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西安城墙导游词13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古城西安,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我叫许晨轩,大家叫我许导或晨轩就可以了。下面让我们开始西安古城墙之旅吧!
首先,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又称为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中心。
请大家紧跟我不要掉队,我们前面的是城墙的主城门,像这样的城门共有四座:我们面前的长乐门(东门);还有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它们四座城门作为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翁城。至今为止,四座城门中除永宁门外,其余三座城门都只剩下两道城墙。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请大家一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本次游览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以后有缘再见。
西安城墙导游词14
起首我们旅行的是有壮阔气魄的明城墙。我们面前的城墙是明时的。明太祖朱元璋以为“如山河永固,非深沟高垒,内储外备,不能为安。”于是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下诏修城开始动工,历时8年落成,是在隋唐首都的皇城基本上,向东、向北各扩建了4分之1上修筑而成的,形成了本日的城墙。此刻我们看到的城墙是一个对象长,南北短的长方形,周长13.79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一个成果计划周密,形制雄伟的军事防止办法。下来我给各人别离将城墙各部门的构筑结构既城防浸染逐一作以先容:
起首我们望见的是护城河,也叫“城壕”,它是阻止仇人袭击的第一道防地。凌驾护城河上独一的通道就是我们面前的的吊桥。吊桥在已往由保卫城门士兵掌管,他们功用“晨钟暮鼓”的批示按时起落。一旦有战事光降,吊桥就被高高生起,整个都市就成为一个关闭的战斗碉堡。适才有伴侣问在哪里节制吊桥,这也就是我们下面要来旅行的城门,上面是闸楼,即节制吊桥起落之处。城门是防止办法相等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此刻请各人跟从我进入城门,来相识城墙的其它一个构成部门。
究竟上完美的城门是由闸楼、箭楼、正楼构成。我们看到的最表面的就是有闸楼,它最首要的浸染就是节制吊桥的起落,而且也具有夜间打更的浸染。闸楼是两层悬山式布局,固然情势异常简捷,但有着举足轻重的浸染。这是都市的二道防地。
前面能看到的那座构筑是箭楼。箭楼共有箭窗66孔,形成了一个扇型的进攻面,士兵可凭窗高高在上杀伤仇人。
在闸楼与箭楼之间,形成的半月形的空间,我们叫做瓮城。它的浸染在于假如仇人攻入城门后,进入瓮城,这时会受到瓮城上4面高高在上的进攻,如同瓮中捉鳖。
我们所能望见扑面的构筑是正楼,正楼是城墙最里层的构筑。正楼构筑情势为重檐歇山式,是主将战时坐镇批示守城的批示所。
高峻的城门,城门是敌我两边征战的单薄环节,也是统治者苦心策划的防止重点。明代修筑城墙时,异常重视城门的防止成果。个中他们有一个很是大的技能打破,冲破了西汉开始相沿了1500年之久的“过梁式”城门,这种门最大的弱点是经不起火攻,以是就有了“城门失火,殃及迟鱼”的典故。明代城门回收的是券拱式的门洞,可以有用的抵制火攻,以是大大进步了城墙的防止手段。西安城墙门从上到下横箍着9道宽15厘米的铁条,上钉1800个蘑菇钉,增强了门扇的强度,使箭矢无法射入门中,从而增强了城门反抗袭击的手段。这是城墙的第三道防地。
我们可以见到城门上有永宁门几个字。在明西安城墙的东、西、南、北面各有一座城门。南门曰永宁门,意思是南边是火神地址地,就是向火神祈祷,不起火警,永保平定。东门名长乐门,因明国都南京位于西安东面,“长乐”二字带有祈祝大明山河万年不衰,持久欢悦之愿望。西门为安宁门,体现西部边疆安泰康定。北门名安远门,意指北部边塞久远安宁,不起战乱。
此刻我们就登上城墙,来感觉他壮阔的气魄。城墙的最底层是用石灰、黄土、糯米汁搅拌夯打而成,干燥之后,坚固如石。汗青上对城墙曾多次维修,有两次最著名。第一次是在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其时的陕西巡抚张祉在城墙底顶面和外壁都包砌了青砖,使整个城墙显得壮阔和宏伟。清乾隆年间,其时的陕西巡抚毕沅又对城墙举办了大局限的维修、加固,将包砖增厚,铺设海墁,并增修排水体系。城墙顶上的这个平面就是海墁,它是城上调兵谴将的通道,用三合土垫底,上面铺有两层城砖而成,即可便利于城上交通,又可防备雨水下渗。海墁从外向内有5度的倾斜面,可将雨水敏捷导入城内侧的排水槽,有用的掩护了墙体不被水浸泡,起到了掩护墙体的浸染。城墙每相隔40—60米一个有排水槽,它们为砖石布局,附贴在城墙内侧,从墙顶直达墙下,与沟渠相通。西安城墙之以是生涯至今,这套完备的排水体系起到了很大的浸染。
为了担保士兵及车马在城上行走安详,在墙顶内沿建有宇墙。为了了望利便,在外沿上又筑有垛墙。在垛墙的底部的方孔,又叫悬眼是士兵可向外窥察、射击的处所。
沿城墙外侧有向外突出的实心墩台叫做敌台,俗称马面。在城墙上共有98座。各敌台相距120米,这个间隔和已往的兵器是有相关的,120米的中点是60米,恰是弓箭、飞钩、滚木等兵器的有用射程,它的呈现使士兵作战视野坦荡,战术运用机动。一旦仇人攻城,会受到来自城墙和阁下敌台、敌楼三方面的射击。组成了一个立体交错火力网,大大的进步了城墙的战斗力和防止成果。
在城墙的四个转角处有角楼。值得一提的是,除西南角为圆形角台外,其余三个角台均为方形,为何只有这一角台为圆形的呢?明城墙是在唐长安城基本上向东北扩建三分之一而成的,它的西南角,正好是唐皇城的一个城角,因唐皇城城角为圆形,以是就维持了原状。
以上就是我带各人旅行的明代城墙,下面我们去相识一下其它的明代构筑,钟楼和鼓楼。钟和鼓是中国最早呈现的冲击乐器,两三千年前,钟和鼓是用来祭奠和宴享的礼器和乐器,到了汉代,尤其是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钟和鼓被用做军旅批示的信号和军乐。到了唐代的就有了报时的成果,正如文人书生在诗中描写的“将则鸡人报晓时,尚疑方近翠云秋。“尚有“六街鼓绝行人歇,九曲茫茫空有月。”描画的就是人们闻钟声而起,闻鼓声而息的环境,这就是各人常说的“晨钟暮鼓”。钟楼和鼓楼上的钟和鼓都是明代,以是它们天然也都有报时的成果。钟楼和鼓楼建于明代,西安是明代的军事重镇,钟鼓楼无论从构筑特色、照旧艺术代价,都居于同类构筑之冠。
伴侣们,我们起首来钟楼。钟楼位于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有“全国第一钟楼”之誉。要相识钟楼,就要从钟提及。真正钟楼上的钟是唐景云年间的“景云钟”,它是一口六吨重的铜钟。它是以钟乳来调理音律,声音嘹亮悠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年钟声即是原本悬挂在钟楼上“景云钟”钟声的灌音。其时钟楼的位置并不在此刻的处所,那么它在哪儿呢?钟楼最初的位置在鼓楼以西的“迎祥观”内,安史之乱时,“迎祥观”和钟楼毁于一旦。公元1384年,明朝当局从头建筑了一座钟楼,就是我们此刻看到的这座钟楼。跟着经济的成长,西安城不绝的扩建,钟楼就偏于城西,不在居于都市中心了。在这种环境下,公元1582年明当局就将钟楼迁徙至本日的位置。据碑文记实,“楼唯柱基外,一无改创”。也就是说,除了新筑楼基外,其他都是原件原样。各人可以想象一下,6万立方米的巨型构筑,要举办整体的拆迁复兴,没有高深的组织安装,没有精密的工程组织是很难实现的。以是这也是我们16世纪构筑史上一次划期间的创举。钟楼也因此越发晋升了它的艺术代价。各人转头看立柱上有一幅楹联,“钟号景云鸣彩凤,楼雄川口锁金鳌。”说的就是钟楼拆迁的一个神话传说,更给钟楼增加了隐秘色彩。
不外钟楼拆迁后,钟就敲不响了,许多人说是神物有灵,着实是钟房有题目。它中间高,附近下倾,重檐包围,好象给钟戴了个帽子,戴翁以呼,声音虽然不能传的很长远。后把钟就放到了屋外。最后以明成化年间所铸的一口铁钟代替,各人此刻看到的这口钟是连年复修的,原钟此刻保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虽然我们本日敲钟已不在是为了报时,而是为了祈福,企求我们的糊口安全快意,完满幸福。各人如有乐趣,不妨也敲几下。
好了伴侣们,让我们回过甚来浏览钟楼的构筑吧。钟楼高36米,别离由基座、楼身、楼顶三部门构成,四周正对四个偏向,开对象南北四个券洞。钟楼上下两层每一层都以“斗拱”作为装饰,它是中国古代木布局构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一方面起到了装饰浸染,一方面它可以按照力学道理,形成力的匀称负荷,旅游宝典,“斗拱”用在屋檐下可以使屋顶的出檐加大,用在梁枋两头下面,则可以减小梁枋的跨度,加大梁枋的遭受力。同时“斗拱”的数目还可以表现出这种构筑的规格和品级来。钟楼回收的四角攒尖式,对角线修建,覆以琉璃瓦,屋角微微上翘,这种形制按文人的描写“如鸟思阁,如喙思飞”,就比如展翅翱翔的鸟。象钟楼这种出檐3层的,我们把它叫重檐三滴水,这种形制不单可以增进构筑的雅观,还能镌汰雨水顺而着落时对构筑的攻击力。
钟楼不单整体气魄恢弘,细部也异常精细。各人此刻看到的格子门,门扉上都有木刻浮雕,内容有声动悦耳的民间传说、回味无限的汗青故事,楼上楼下加起来共有64幅,如我们认识的“八仙过海、踏雪寻梅、永生殿盟誓”等。
相识完了钟楼,下面我们将要旅行的是与钟楼遥相呼应的鼓楼。
鼓楼间隔钟楼只有250米,它建于公元1380年,鼓楼要比钟楼大的多。鼓楼高34米,基座呈长方形,。此刻它的南北两面还各开高为6米的十字型券洞,一向到本日照旧友通要道。它的北面尚有闻名的小吃街。
鼓楼上曾用来报时的大鼓已不知去处,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投巨资建造了一面大鼓,就是我们各人此刻看到的着面“闻天鼓”。这面大鼓的鼓面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声音深挚嘹亮,重棰之下,十里可闻,这面大鼓已经申报进入了天下基尼斯大全,以是本日来的伴侣们都很是的荣幸,由于各人看到了天下上最大的鼓。
鼓楼的南北两侧檐下,已往曾悬挂着两幅巨匾额,南面为“文武盛地”。文王、武王时期,全国僻静安泰、国富民强,声名白西安从古到今的发家郁勃。北面匾文“声闻于天”,典故是《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两幅巨匾如统一语道破,使鼓楼气愤盎然,为这座古构筑增加了不少色泽,遗憾的是这两块巨匾,在十年大难中已被破损,此刻的匾额凭证原有汗青资料规复的。
以上就是我们本日旅行的明城墙、钟鼓楼。这些构筑记录了西安沧海桑田的汗青,也铭记了西安民气中的悲怆与自满。他们作为汗青事业,就象陈年的老酒,使民气醉,让人回味。
西安城墙导游词15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
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公里。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公里,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西安城墙有主城门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国家AAAA级景区。
第2篇:西安城墙导游词
西安城墙导游词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西安城墙导游词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西安城墙导游词【一】
今天我们将去参观西安城墙、钟楼和鼓楼。很荣幸能为大家服务。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防御设施。
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历代曾多次修筑城墙。它们多数被历史的尘埃掩埋。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将徐达从山西进入陕西,将原来的奉天路改为西安,意为“西方长治久安”。拉开了明在西安修筑城墙的序幕。历时8年修筑完的城墙外形是一座长方形。城墙高15米,顶宽12—14米,底宽16—18米,周长13.9公里。最底层用黄土与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干燥之后,异常坚固。
西安古城墙包括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好了,现在让我们亲自来感受这座科学、严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城墙最外围是护城河,也叫“城壕”,是城墙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阻滞敌人进攻,甚至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把敌人趁机消灭。环绕西安城墙的护城河宽20米,跨过护城河就是城门,而连接护城河与城门的唯一通道就是吊桥。平时,守城士兵听从晨钟暮鼓的指挥,早晨降下吊桥,开启城门;晚上升起吊桥,断绝交通。一旦发生战争,吊桥升起,城门紧闭,城门就成为坚固封闭的战斗堡垒。
城门是城防体系的重点,也是薄弱点。平时,它是出入城市的通道。战争时,又是攻守双方争夺的首要目标。因此,明代十分重视完善城门防御设施。尤其值得注意的一大技术突破是采用了券拱式城门,以防止敌人火攻。明西安城的城门非常坚固,门扇用厚达16厘米的木板制成,一扇城门用木材2.8立方米,门扇上下横匝着铁条加固,每两道铁条的间隔处,钉有180枚铁蘑菇针。整个门扇上共有1800枚铁蘑菇针。这样就挤密了门扇的木材,增加了门扇刚度,使箭矢无法射入。
为了提高城门防御的保险系数,城门实际上由三重组成,即:闸楼、箭楼和主楼。闸楼在最外,它的作用是升降吊桥。兼用来打更。敌人攻入闸楼城门,好似进入瓮内,会受到来自四面居高临下的攻击,因此楼下这一空间也叫“瓮城”。箭楼在正中,正面和两侧都有窗户,供射箭用。箭楼与箭楼之间用围墙连接起来的也叫“瓮城”,可屯兵。正楼在最里,正楼上面的城楼是城门的主体建筑,是主将镇守指挥所在。城墙外侧,每隔120米有一个突出于城墙主体之外的敌台,俗称“马面”。整个城墙上共有“马面”98座,“马面”上面的建筑叫敌楼,两个敌台之间相距120米,而它的一面为60米,为“一箭之遥”。这样的布局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因此,古人有评论说:“有城无台,亦如无城,是城所以卫人,台又所以卫城也。”。城墙上外侧有矮雉,又称“垛墙”,上有垛口和方孔,可供射箭和嘹望。内侧的矮墙称为“女儿墙”,是为了防止士兵行走时坠入墙下。在西安城墙四角各有一座城楼叫“角楼”。在箭楼与正楼形成的瓮城中,有通向城头的马道,便于战马上下。战争期间,这里是调兵遣将的咽喉要道,必须保证畅通无阻。因此守卫异常严格。
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西安城墙的长乐门、安定门、朱雀门、含光门、玉祥门等等,这些名称的来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城沉浮衰兴。明西安城墙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好了,西安城墙就参观到这里,我们将继续带大家去参观钟鼓楼。
钟楼和鼓楼是古代中国城市的特有建筑。钟与鼓本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打击乐器,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最初作为礼器和乐器。大约自春秋时期,开始用于军事指挥。古代中国城市兼有军事城堡性质,除城市四周构筑城墙,挖掘城壕,设置吊桥外,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城市中心修筑钟鼓楼作为指挥中枢。平时以晨钟暮鼓报告时辰,定时启闭吊桥,紧急状态时用以报警戒严,指挥城防。这种严密的城市防御系统在明代发展到顶峰。西安是明代西北军政重镇,它的钟楼和鼓楼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衡量,都居全国同类建筑之冠。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的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好了,钟鼓楼的参观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3篇:西安城墙的导游词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墙。明西安城墙是明初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它是我国中世纪机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也是我国古代城垣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城墙是中国冷兵器时代城市的传统防御设施。我们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遗址看到,半坡人在居住地周围挖掘深沟,以提防野兽和外部的袭击。如果把半坡村落视为城市的最初萌芽,深沟也就是当时相当于城墙的设施。待到人们发明筑墙技术后,城墙自然伴随城市同时诞生,成为古代城市的显著标志了。据史册记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此
第4篇:西安城墙英文导游词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西安城墙景点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西安城墙英文导游词篇一
China has hundreds of ancient city wall, which with the biggest scale of ancient city wall in Beijing, Nanjing and Xi'an, but Beijing, the ancient city wall of Nanjing has been destroyed or badly damaged, and was foun
第5篇:西安城墙导游词分享
西安城墙导游词分享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西安城墙导游词分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西安城墙导游词【1】
各位游客,这几天我们已经在车行晨曦或晚霞中领略了古城墙的多彩多姿和古朴深沉。现在我们来到城墙脚下,请大家走上城墙游览。
大家一定想知道城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城墙”一词原是从“城”字引申而来。“城”按《说文》解释,是“盛”的通假字,“盛”是纳民,所以“城”字的本义是土围民而成国,由此引出城墙一义。被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的“城”宇,同样是城墙的意思。只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字又包含了今天城市的解释。“城”字最早出现在周朝的金文中,从字形看活生生地体现了古代城墙的军事用途。城墙的军事作用是保卫私有制,而在意识形态上看,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