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分数乘法的练习(6)/倒数的认识(7)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7-10-14
周次 6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分数乘法的练习(6)
教学基本
内容 第49页练习九的10---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
2.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理解题中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练习法
学法指导 理解意义、正确计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九10-13
一、回忆旧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一、 基本练习。
1、计算。
1516×2021×15910×23×56533×22×12316×34×827
2、一台织布机平均每小时织布1100千米,某织布厂有800台这样的织布机,1分钟能织布多少千米?
3、一筐苹果,第一次卖掉一半,第二次卖掉的是第一次的一半,剩下的苹果是这筐苹果的几分之几?
4、一个长方形正好可以平均分割成六个边长是34米的正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二、综合练习
1、练习九10
是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引导学生复习方法之后,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2、练习九11
学生先独立完成,订正结果后,再找规律。
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3、练习九12
独立完成后订正。
4、练习九13
独立完成后订正。
三、拓展练习
1、米=()分米吨=()千克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分米,宽是长的。这个长方开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全课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六主备者:蒋天锋备课时间:2017-10-14
周次 6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倒数的认识(7)
教学基本
内容 第50页例7,练一练,和练习十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倒数,倒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现求倒数的方法,知道不仅可以用乘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还可以用调换分子和分母位置的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0没有倒数,1的倒数还是1。
4.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增强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什么叫倒数,能够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能够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探索、交流
学法指导 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例7
一、复习引入
讲述: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乘法,谁来说说,分数乘法怎样计算?
出示例7
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吗,比比谁找的又对又快?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7,
提问:这8个数中,哪两个数的乘积是1(板书:乘积是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1
讲述,揭示倒数的概念:这里有三组数的乘积是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板书: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两个数”“互为”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板书课题:认识倒数
3、理解倒数的概念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倒数。你能分别找出和的倒数吗?
教师随机板书:×=1,×=1
教学环节设计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5组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说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是颠倒的。
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求一个数的倒数?(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那5的倒数是多少呢,为什么?1的倒数呢?
提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0没有倒数,0乘任何数都得0)
3、“练一练”
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一个数的倒数
三、巩固提高
四、课堂总结
作业
板书
设计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第2篇:分数乘法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乘法的练习第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提高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的计算分数乘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正确的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回忆。
复习分数乖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二、
三、 重点练习。
1、 练习九10
2、 练习九11
。
3、 练习九12
独立完成后订正。
4、 练习九13
独立完成后订正。
引导学生复习高级单位数化成低级单位数的方法之后。
通过练习明确一个数与比1小的数相乘,积小于原数。
一个数与比1大的数相乘,积大于原数
四、 小结全课。
反思重建
第3篇:倒数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倒数的认识 第7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自主探索,认识倒数的概念,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通过练习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通过知识获取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能熟练得求一个数的倒数。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
×=
×=
3×=
通过观察乘积是1的两个分数,使学生感知倒数的意义,并能为学习求倒数的方法做好准备。
二、新授
在理解倒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倒数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通过自主思考、讨论来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习的过程更有意义和价值。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
巩
固
练
习
1、 教学“练一练”
1、 做练习十第1题
2、 做练
第4篇:认识分数乘法的意义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整理和练习1 第8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练习进一步认识分数乘法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整理归纳,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清楚的认识。
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回顾与整理
二、 练习与应用。
三、 总结全课。
1、 练习与应用
2、 练习与应用
单位的换算。
3、 练习与应用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
1/4*5
6/5*5/4
4、 练习与应用
通过回顾,梳理这一单元的有关知识
第5篇:分数连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连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练习学会计算分数的连乘,知道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计算能力(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分数连乘的简便算法和计算时约分的简便方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 复习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分数乖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例6在以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整理解题思路时出现了分步与综合两种法。其中在综合算式里要重点研究分数连乘的算法。要明确两个关键点:一是各个乘数的分子连乘的得数是积的分子
第6篇:分数乘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课题:分数乘分数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猜想验证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通过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学生通过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重点与难点: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小黑板
板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创设情境
二、组织探究
1、说数量关系
今年收获的苹果比去年多1/5
甲修的米数比乙少2/7,甲是乙的几分之几?
3米的5/9是多少?
2、涂色部分分别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教学例4 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对有关
第7篇:十、认识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
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以及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探究并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使学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时间:三课时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内容:P98--100
教学目标:
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
第8篇:认识中位数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认识中位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四(1)班的同学也很喜欢跳绳,前不久他们就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想看看他们的水平如何吗?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
师:从这张记录单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可能想到跳绳最多的是8号182下,最少的是4号90下等)
师:7号男生跳了110下,你觉得他的成绩处在这组同学中的什么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什么办法?小组间互相讨论讨论。
2、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想法。(可能有:算出平均数117下,比平均成绩差;把他们排名次,处于第三名)
师:为什么跳的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是第三名呢?你觉得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的跳绳水平合适吗?
师:为了更好地表示这组数据的整体特征,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统计量--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