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的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5 08:06:4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陈学艳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冀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物体的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感受浮力”三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可以改变、沉在水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活动1,观察物体的浮与沉。

出示观察的物体,要求学生先进行预测,分类。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预测结果正确与否。实验时,强调操作规范,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教师提示学生检查原来预测及依据是否正确,根据现在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对自己的预测进行反思,调动学生的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活动2,感知浮力。

感知水对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浮力时,教师指导学生将浮在水面的物体(如空矿泉水瓶)用手缓慢向水中压,感受水对瓶子的托力存在,这种水对瓶子的托力就是浮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

·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想办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能感受到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能体验到科学证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沉浮可以改变。

教学准备: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水槽、同颜色的小球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看老师手中有两个小球,一个是塑料空心的,一个是玻璃球,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果然,塑料求浮上来了,玻璃球沉下去了,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板书课题:浮与沉)

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用实验验证改变沉浮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乐趣,体现科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1、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谈话:除了这两个小球,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许多材料,都有什么?我们一起看材料超市。同学们一起看,有:木块、石头、矿泉水瓶、泡沫、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曲别针、塑料块。你们先来猜测一下,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根据什么?(让学生大胆猜想,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验证)分类操作:猜测浮的物体放在上面,沉的物体放在下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2、实验要求:这些物体究竟是沉是浮,我们怎样来验证呢?实验时要注意,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贱出。并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在实验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3、组织整理:实验结束了,请学生及时整理实验材料,看哪个小组收拾的又干净又快,倒计时。

4、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

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课件演示,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所以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吗。

提问:根究现在的实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可能:

①体积大的容易浮起。②体积小的容易沉下去。③轻的容易浮起。④水对物体有浮力。„„

5、小结:同学们很聪明,真的动脑筋思考了,说的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呢?开动脑筋,看你有没有好的方法。(让学生先猜想,在进行验证,进一步提起学生兴趣,并在实验中感受科学)。

三 感受浮力。先来思考,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生可能说:浮力)浮力是什么样的力?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小组同学按顺序,都来试一试。

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板书:浮力)

四 说一说生活中浮力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总结:谁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学习体会?关于水的沉浮还有很多知识,我们课下继续研究。

第2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沉与浮》是研究物体在液体中沉浮探究实验课。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呢?

本课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十分典型的“推测—观察-发现-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猜想和验证物体是不是也和盐一样溶解到水里。观察塑料泡沫板和铜板在水中的现象。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感知浮力;第三部分,谁主沉浮。用实验验证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稚气未脱,对大千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一年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缺乏生活经验,不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教师应该先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3、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4、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1、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如:棉花、海绵、小瓶等。

2、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操作方法: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在放入水中,每次放入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记录在书上。

3、教师巡视

4、活动结束时,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

(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增加对实验的神秘感,同时为下面的实验做好铺垫)

(三)感知浮力

1、实验一:

①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相应插图,并指导学生实验,强调操作技巧:两手分别按压在木板两端或中间,如不平衡,要给以调整,并要求每生尽可能都有操作的机会。

②注意自己的感觉。③总结并印证“浮力”的概念。

2、实验二:

①让学生预测沉入水中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②指导实验:轻轻地将浮在水面的物体钩住,但不可离开水面。沉入水中的物体也不要钩离水面,且要全部沉在水中。

③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心要时也可以给学生做出示范。

④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从而体会实验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四)谁主沉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演示实验

教师准备一杯清水、一杯淡盐水、一杯浓盐水、三个鸡蛋。把三个鸡蛋分别放在三杯水中,使之沉底、悬浮和浮在水面上。

例如本节课的所有问题都是学生提出来的,所有的实验方法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出来的,所有的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发现的,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扭学生,不逼学生,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学生的矛盾,水到渠成地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陪伴学生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第3篇:沉与浮教学设计

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体的沉浮条件;知道鱼、潜水艇、飞艇和密度计的沉浮原理;能应用沉浮条件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2. 通过实验,观察鸡蛋的下沉、上浮和悬浮,使学生建立起三种状态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物体的沉与浮

二、(1)演示实验:石块和塑料空心球

把它们分别浸没在水中,叫同学们观察现象;

提问:浸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上浮,有的下沉,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提出各种解释。

(2)今天的课上完以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演示实验:

取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清水中,观察它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向水中慢慢加些盐,并轻轻搅拌,观察到鸡蛋怎样运动?如果再加些清水,观察到什么现象?

a)鸡蛋放入清水后,它是上浮还是下沉?

b)加盐轻轻搅拌的目的是什么?

c)随着不断地往水里加盐,有什么现象出现?

d)为什么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能设计实验证实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2.情感、态度也价值观

亲身参与,认真观察,全身心地投入,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充分认识到实验数据对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木块、石头、矿泉水瓶、马铃薯、海绵、橡皮泥、尺子、橡皮、锡箔纸、蜡烛、曲别针、塑料块、平衡尺、绳、测力计、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看,老师这儿有一块木块和一块石头,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学生猜测)到底是怎样呢?我们把它放到水中来验证一下,(教师演示)孩子们看到什么了?(学生回报木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沉与浮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创新课堂学习汇报课教学设计

孙庆刚

年级:三年级 课题: 沉与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究,了解什么是浮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条件的猜想能力。经历“问题——假设——实验——汇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知道浮力的存在,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和假设。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材料准备: 玻璃缸、木块、塑料板、铁块、石子、水、测力计、钩码、鸡蛋、盐、橡皮泥等。教学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谈话导入:其他物体是不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的前两个活动。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两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一些科学的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有选择的研究问题,根据已有认识提出预测,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能找到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

知道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教学准备:

演示材料:木块、石头、瓶盖。

分组实验材料:矿泉水瓶、苹果、木板、橡皮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2、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浮。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特点,本课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科学探究法、拓展延伸法等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科学课堂。

学法:

1、小组合作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由基础好的带动基础稍弱的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经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性实验、总结汇报等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放映课件《乌鸦喝水》的故事。

(1)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曾经学过的一篇名为《乌鸦喝水》的课文。大家想一想课文中的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计

科任教师:罗发生

一、教学目的(一)通过本课教学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和浮,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用简单的符号做实验记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探究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是有沉有浮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

创造性活动:怎样让小瓶沉下去?怎样让橡皮泥浮起来?

四、课前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铁块、木块、橡皮泥、泡沫板、海绵、尺子、硬币、带盖的矿泉水瓶。

演示实验材料:

1、量筒、乒乓球、玻璃球

2、水槽、铁块、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量筒里放了一个兵乓球,这量筒很深,口子又小,手伸不进去,谁有更好的办法把球拿上来?

2、如果是玻璃球在里面,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3、让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沉与浮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沉与浮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