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4 08:11: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诗两首(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

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整体感知

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教师:不错,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诗中的“假如”,对当时的普希金来讲并不是“假如”,而是真实的压迫和束缚,沙皇打击他,束缚他,压制他。但他并没有屈服。这首诗正是他当时的真实感受的写照。这也是此诗为广大读者所深爱,广为传诵,成为激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座右铭的重要原因。你们读了这首诗,能不能感受到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请你们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学生:我感受到诗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既是在劝告自己,也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学生:“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能感受到诗人面对困境的从容平静。

学生:我能从“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中,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

2.理清思路,细节感悟

教师: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读诗,除在诵读中把握它的大意,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外,还应该进一步理解这些诗句本身的含义,理解诗句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的思路。请大家默读这首诗,考虑这些诗句之间的关系,再全班交流。

学生:(默读)

学生:我觉得开头是在劝告人们,也是诗人在安慰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真正被“欺骗”了,受了打击,陷入人生的低谷,确实是悲伤、忧郁、心急的。这是我们正常的反应,但诗人劝告人们不要这样,不要长久地陷入这种情绪之中。诗人开门见山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学生:下面的诗句可以看作诗人在申诉自己的理由。诗人不能只是劝告:不能这样,应该那样。恐怕还应该讲出劝告的理由。最好是以诗歌的形式,这样更能让人信服。

教师:不错,我们可以看出普希金做到了这一点,正因如此,这首诗才这样感人和激励人。那我们看一看诗人讲了哪些理由。

学生:一个理由是说生活不会永远这样,这是讲得很有道理的。就作者自己而言,他坚信沙皇的专制统治不会太久。

学生: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自己不管环境如何,是永远不会被现实的困难所左右的,追求理想的心是任何恶劣的外界环境所无法左右的。

学生:还讲了一个理由,就是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这句诗与前边的哪句诗是彼此呼应的?

学生:与前边的“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是彼此呼应的,但这句意思更明确,“将会”毕竟在时间上说得比较遥远,而“瞬息”说得更加迅速。“瞬息”用夸张的手法,说明现实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将会过去。

教师:对,“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且诗人乐观地看到“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将会成为我们未来一份珍贵的记忆。怎么理解这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学生:这两句诗说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

学生: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

学生: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

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教师:你们的这些理解非常好。现在的挫折、困难、不顺都会丰富我们的人生,会给我们将来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3.拓展感悟,结合实际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用你喜欢的阅读方式来读这首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如能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会更好。

4.诵读背诵

教师:根据我们刚才所理的思路和自己的个性体验,自由诵读,背诵本诗。

未选择的路

1.导入课文,感知文意

教师:同学们,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们知道应该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现在,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诗歌《未选择的路》,它会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请大家齐读本诗,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学生:(读书)

教师:“选择”是人生自始至终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你们是初中学生,但是你们已经有过人生的选择了。比如选择学校,选择业余爱好,选择朋友,选择志向……其实每个人生活中随时都可能面临选择的问题,当然有些选择是被迫的,但有些选择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做主。诗人把这种人生体验浓缩在诗中。诗人写了两条路,是哪两条?

学生:一条是已经走过的路,一条是选择时放弃了的路。

教师:请你们迅速浏览全诗,思考诗人对“选择”的态度是什么?

学生:(浏览、思考)

学生:诗人在选择时,非常矛盾。因为他在诗中写到“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他是两条路都想走,但事实上不可能。这种矛盾心情在整首诗中时有流露。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心情十分矛盾,他觉得“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都在吸引他,召唤他去探索,都有探索的价值。

2.深入领会

教师:理解得很好。请考虑一下,诗人是不是对他的选择感到后悔,是不是觉得自己选择了一条不该选择的路?

学生:不是,他对自己的选择不后悔。原诗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诗句:“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两个“更”字,实际上反应了诗人选择时的思考过程,也是他做出选择的原因。“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不能说是缺点,因为“两条路都未经脚印的污染”。而且诗的最后一句“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也透露出一种不后悔的语气。

教师:的确,他对选择并不后悔,那你们看一下,作者写作的重点是选择的那条路,还是未选择的那条路?

学生:重点是在“未选择的路”上。

教师:既然作者不后悔,为什么他写作的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而且诗的题目也叫着“未选择的路”?

学生:因为人生的道路有许多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但那些未曾选择的路,更加让人想念和期待。像文中所述,他也想同时走两条路。

学生:这种感情在诗中,也有表现,他“在那路口久久伫立”就是想走那条未曾选择的路。他走在已经选择的路上时,又想“改日”再走一次未曾选择的路,但他知道“难以再返回”,也永远不可能返回。

学生:事实上,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念,诗中多少年后,诗人还为这次选择而“轻声叹息”正是如此,这是对人生的真实写照。

3.联系实际

教师: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可不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们的想法呢?

启示:例如,你选择现在就读的学校,你就放弃了其他的学校;你选择现在的朋友就无形中疏远了其他的朋友;你选择了勤奋就不能偷懒;你选择了刻苦就会减少玩耍的时间等。

学生:(交流)

教师:读了这首诗,我们知道应慎重地对待生活中的选择,请你们说说,如果你面对某种选择的时候,我们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思考、交流,老师给以一定的指导;如要慎重,因为时光毕竟不能倒流;应有独立的标准,不要人云亦云;一旦选择后,应该勇往直前到往下走,直到取得成功)

4.两诗比较评价

教师:今天学的这两首诗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和欣赏哪一首呢?请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小结:成长的道路充满坎坷,人生的道路充满选择。前人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和启发,就像普希金和弗罗斯特一样,我们如果能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的经历,我们就会得到很多教益,在前进的路上走得更好。

三、教学反馈

1.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测验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2)学了这两首诗,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检测建议

作为诗歌,应给充分的时间熟读,必要的背诵积累要落实。同时,我们学习诗歌,特别是哲理诗,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收获,能用学诗的收获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检测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四、教学反思

这是两首外国诗,两首都富于生活的哲理。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属劝戒诗。面对被生活所欺骗的状况,诗人摒弃了消极和失望,而是以积极和达观的态度去处置,甚至那不公正的遭遇也会变成一种财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理解起来要更难一些,但同时想象的空间也要更大一些。诗人眷恋曾经没有选择的路,正表明他对已选择、已走过的路的坚定不移和无所追悔。也许,选择的遗憾是永存的;因为有了遗憾,选择才更有价值。这正是“未选择的路”所要告诉我们的。

因为这两首诗是诗人经过人生的大悲大苦而写就的,所以对人生经历和阅历都有限的七年级学生,作过多过深的要求是有点不符合实际的。如果我们过多的纠缠于诗歌的写作背景,则又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和诗作本身的指导意义。故指导学生学习这两首诗,恐怕只能“不求甚解”了,其领悟的程度也不能追求划一和相同了。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就是很大的收获了。

[案例推荐]

《中学第二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次)

《优秀教案》七年级语文(下)(南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次)

《古今中外哲理诗鉴赏辞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8)

[练习题库]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忧郁() 涉足()伫立()荒草萋萋() 

2.解释词语

幽寂:涉足:

萋萋:伫立:

3.填空

心儿永远;现在却常是忧郁。,;而那过去了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著名诗人。

4.请写一段话,试着用上“瞬息、幽寂、延绵、萋萋”四个词语。

5.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二、阅读鉴赏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

答: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答:

3.诗人在本诗中阐明了怎样一种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种态度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写作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的重点是写那条选择的路,还是那条未选择的路?你是怎样理解这种安排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在西伯利亚矿山的深处,

请你们保持坚韧的精神,

你们辛劳的汗水不会白流,

也不会空怀崇高的进取之心。

“灾难”的忠实姐妹──

“希望”就是在明暗的矿山底层,

也会唤起你们的勇气和欢乐,

那渴望已久的时刻终将来临。

爱情和友谊将会冲破,

幽暗的牢门来到你们身旁,

就像我自由的歌声,

会飞进你们苦役犯的牢房。

沉重的枷锁将会打碎,

牢狱将变成废墟一片,

自由将热烈地迎接你们,

兄弟们会给你们送上利剑。

(1827)

1.第二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如何理解?

答:

2.“枷锁”“牢狱”如何理解?

答:

3.“矿山深处”的含义是什么?

答:

4.这首诗与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

参考答案

一、1.yùshèzhùqī2.幽寂:幽静、寂寞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立。3.向往着未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俄普希金4.(略)5.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的诗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鲁迅的名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去吧”。

二、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2.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了,人生的各种体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将来回想的时候,它将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美。3.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个人感受略,要求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进行具体说明)4.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5.重点是写那条未选择的路,因为人生的道路虽有许多条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这是人生真实的写照。6.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做出重大选择时的矛盾,说明了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

三、1.革命终将成功。2.沙皇俄国的高压统治。3.一是指在矿山深处,二是指那种黑暗的残酷的苦役。4.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乐观的情绪。

[资料链接]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19世纪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国文学的始祖”“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一生追求自由,反对沙皇专制,曾遭到流放。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和保皇党人丹特士决斗中被阴谋杀害。普希金一生写了800多首抒情诗,包括著名的《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澳涅金》。《上尉的女儿》是其代表作品。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本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现代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一生荣获四次普利策优秀诗歌奖,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在美国拥有众多读者。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诗中充满乡土气息,同时又富于象征和哲理,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深为人们喜爱,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第2篇: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诗,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

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预习形成课

学习过程

 一、引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苏东坡在屡遭贬谪之际唱出的人生哲理。同学们,你们又曾有过什么“阴与缺”?比如学习上、跟同学交往中、与家长沟通时曾经历过什么困难、挫折?面对这些困难与挫折我们该怎么办?世界著名大诗人普希金为此写了一首诗,给了我们一番特别的叮咛和嘱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感知全文

1、自由朗读,读出笑对生活的乐观心态。

2、了解主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试着解答问题。

期间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题目“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什么意思?

(2)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3)面对逆境,我们就只耐心等待,而不予抗争吗?

3、了解本首诗歌的特点:

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歌的主题和内容,齐声朗读一遍,感觉一下:它和一般的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

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何在?

4、列举同样风格的诗歌,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有一首在语言上直白易懂,没有什么鲜明形象可言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很多年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同样道理,也是诗中那种伟大无私的情怀和战斗追求的精神在感染读者,荡涤了狭隘自私的人生价值观,它以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打动读者。

四、课外延伸

1、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2、搜集类似《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样的诗歌读一读,然后利用朗读课的时间在班级交流。

《未选择的路》

一.引入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现在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二、积累与运用

1、作者及背景简介

2、字词释义(1)注音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

(2)解词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四、品析作品内涵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合作展示(体验合作的热烈,展示真我的风采)

一、 小组内交流自己预习收获,互相检查预习得失。

二、 根据预习形成课的任务分工,各小组交流探究。

三、 各组展示,互相评价展示效果。

四、 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文章其他问题,教师点拨完善。

检测反馈

一、选择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用了()A.劝说的口吻B.教训的语气C.激昂的语调D.激动的语态

2.《未选择的路》中“路”象征()。A.田间小路B.林间大路

C.人生之路D.河边小路

二、填空题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_________(填作者名)被流放的日子里。

2.《未选择的路》是_____(填作家国籍)诗人_______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________。

4.当感觉到生活欺骗了你时,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题(一)阅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完成后面的题目。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1.结合句子内容解释诗中画线的词语。

(1)瞬息:

(2)怀恋:

2.诗人在第二节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谈对这种态度的感受。答:

(二)阅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二节中两个画线的词。

(1)涉足:

(2)萋萋:

2.用“/”在诗句中标出第三、四节诗的节奏。

3.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答: 4.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答:

第3篇:《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两首

《雨巷》

一、 诗人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 诵读

1、全班读。我们可以看出全诗弥漫着忧伤、惆怅的感情色彩。

那应该用什么样语调、语速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

慢慢读才能读出忧伤的感情,读快了就不是这种感觉了。而且应该用降调读才能表现诗人的惆怅和忧伤。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节。老师讲解。示范。

3、学生朗读。点评。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节、语速是基本固定的,就像歌曲的节奏一样,不变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诗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让学生借助课外图书资料,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生平简历。

3.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让学生深入品读,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反复朗读,认真领会和体验诗人的情思,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意象,培养对诗歌艺术细腻灵敏的感受力和初步的鉴赏能力。

三、价值目标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初步学会欣赏现当代诗歌,大胆创造美。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学习现当代诗歌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分析的角度与方法;

⒉让学生借助独特的诗歌意象,体验并理解诗歌作品中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的解决办法

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反复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联系自身实际,深刻体会两首诗的思想意义。

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诗歌?

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诗两首(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1.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2、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歌内在旋律与节奏。

3、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4、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我爱这土地

一、导入

师:同学们,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新联系到一起,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韭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诗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 2《诗两首》教学设计 萍乡三中:刘长风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及对意象的把握体味诗歌的内涵。【教学难点】理解诗中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的象征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诵读走近作者,理解主题,品味语言,体会意境。2.教师点拨与学生合作探究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案(学习活动)

一、欣赏声像资料范读(flash课件音配像朗读),同时浏览CAI课件江南雨巷的画面(幻灯片2-8),自由朗读,感受体验这首诗的音质和情调。

二、研读语文必修1《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6-9和语文必修1《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4-5中的相关文字,并自主探究,完成1-7题。(15分钟)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郭沫若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二、课文导读:夜空,是那样神秘,又是那样亲切。诗人以新奇的想像,融天上地下为一体,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寄托着自己的理想。

三、题解:选自《郭沫若全集》第一卷。

四、掌握下列生字词

piāomiǎolǒngzhàoshūmóhujiāo

缥缈定然珍奇闲游笼罩疏星模糊鲛人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①“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中的“远远”指诗人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①。和街灯之间的距离。远远望去,街灯和明星极为相似,这一联想非常自然。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②“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中的“定然”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表现了强烈的肯定语气。在这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诗两首(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两首(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