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4 08:07: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儒家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

儒家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

摘要:当代环境艺术设计既要面向世界,探索现代化发展之路,也要立足本土,融入中国特色。本文以儒家文化为基点,以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及风格为着眼点,探究儒家文化对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旨在通过融入儒家文化,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儒家文化;环境艺术设计;设计理念;设计风格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文化史上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并以其强大的渗透性、包容性存在于古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且发挥着重要的引导支配作用。从古代园林建筑到室内外装饰,无不浸润着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如古代园林景观设计,从自然中萌发设计思想,在“人化自然”的哲学意蕴中成就中国特色古典园林艺术,乐山恋水,开辟风景式园林发展方向;再如,中国古代城池规划,以“和”打造建设环境设计的折中平衡,以“中庸之道”造就了“天地人相参”的人化自然风格,使中国建筑在设计上追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形态上保证不偏不倚,这些儒家思想不仅指引着中国古代环境设计的发展,更随着时代的进步,吸优吐劣,不断地自我更新,深刻影响着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走向。基于此,我国当代环艺设计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仅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文化,还要始终扎根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使当代中国环境艺术设计走上特色化环艺设计发展之路。

一、儒家文化视域下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一)“仁”为基础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崇尚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在当代社会中,“仁”趋向于催人向善,在艺术设计中,“仁”既是构建特色环艺设计的立足点,又是西方艺术设计人本主义的中国化体现。“仁”即“爱人”,这种“爱人”的普世观念是中国环艺设计的基本观念。中国环艺设计讲究“以人为本”,“爱人”是以人为本的基础所在。不管任何环艺设计作品,要始终以人为核心,服务于人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作品才能有立足之本。环境艺术设计,环境为根本、艺术为中心、设计为手段,环境最终在于满足人的需要,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也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尊重人的个性。在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具有截然不同的个性、经历与喜好,尊重人的差异,才能使环艺设计更具人文性与特色。以社区公园为例,环艺景观设计以其中的绿地为中心,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公园未来面向的大多数群体,其年龄结构、群体观念、心理需要,在照顾多数人需求的基础上兼顾少数人的特点,在社区绿地环境设计上,满足老年人对舒适安逸环境的需求,同时兼顾中青年人的个性化特点。环艺设计的首要价值在于为人所用,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第二价值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环艺设计师在设计上需首先顾全客户需求,即“大仁”,当然,这种“仁”需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尊重并非屈从,既要满足客户需求,还要顾及美的价值,给予客户最合理的建议,用“仁爱”之心才能设计出既符合人的需要,又满足审美需求的艺术佳作。

(二)“礼”的渗透

在儒家文化中,“礼”即规矩、秩序,是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指向,不仅用于维系社会秩序,更影响古建筑、古代园林及室内外的设计建造。以北京紫禁城瓦片为例,必须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其他建筑不得与其相同,用以象征皇权。立足当代,“礼”同样渗透于现代环境设计中,且占据着重要地位。例如,人民大会堂就集中体现了“礼”的设计理念,雄伟庄严的建筑风格,典雅壮丽的内部装饰,人民大会堂内部空间有着明显的主次之分,内部核心区域为主会场,正是“礼”中“尊卑有别”的体现,寓意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代表人民的机构置于崇高地位。在内饰上,充分利用各民族的特色装饰,寓意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平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也渗透着“礼”的理念。在整体设计上,一方面延续了中国传统的风格;另一方面,用现代表现方式简化了传统样式的繁琐,在整体规划上一改高高在上的中式风格,在设计上更加追求“和善”“亲民”,开阔的流通空间使游客游园观景方式更加自由随意,渗透着浓郁的儒家“礼”文化。

(三)“天人合一”的追求

儒家“天人合一”源自于孔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诉求,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代环境艺术设计,以艺术的方式重塑环境景观,在这一过程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始终将环保作为唯一追求,实现环境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当代环境艺术中,环艺设计以追求自然的和谐为根本,而对和谐自然的追求,首先要做到“克己”,这一思想也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在环艺设计上,立足于“克己”,设计师应将环保理念贯穿于设计始终,在设计中运用或增添环保元素,运用环保思维,投入环保材料,摒弃对商业利益的无限追求,将构建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作为设计的基本原则。“天人合一”的另一智慧在于对人与自然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关系的追求。在当代环艺设计中,融入“天人合一”思想能较好地走持续发展之路。环艺设计者作为环境艺术的缔造者,应以减轻自然压力,筑就适宜的生存环境为己任。在拥挤的城市中,可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减轻交通压力,促进交通的流畅便捷。在人居场所的设计上,可以引入水循环、光循环等现代科技设备,引导人们开启“低碳”生活。在城市绿地的规划上,要在保证美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被,并顾及到风向、阳光等条件,使“城市的肺”最大化地发挥其环保功能。

二、儒家文化视域下我国当代环境艺术设计风格

(一)“和”——展现平衡与折中的艺术风格

“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家学派探析人与人、自然、各种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观,本质在于追求万物的和谐共生。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和”的思想表现为平衡、折中的中国风格,成为未来环艺设计的主流。首先,“和”即平衡。从我国紫禁城的设计上就可以参见“和”的平衡理念,紫禁城众门被中轴线串联,中轴线两侧为内庭,黄金分割线为太和殿,不偏不倚地依托出平衡感,这种平衡正是“和”的体现,是对封建秩序的尊崇。苏州园林虽然不像紫禁城般中轴线分明,但拙政园的中轴线也较为明显,其将内外宅平衡分隔,植被、亭台彼此呼应,对称之感充斥于园中。这种对平衡的追求越来越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习惯,并通过现代艺术设计作品得以展现与发扬。其次,“和”即折中。既是空间布局上的平分、均等、居中,也是对各种文化与民族风格的折中。例如,沈阳故宫在空间结构上仿照北京故宫的中轴线,建筑风格体现了满族、汉族风格的交融。在当代上海滩建筑群中,租界建筑群正是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本土风格相融合的最佳体现,也是在建筑环境的艺术设计中,以儒家文化强大的包容力,融合、同化外来文化的印证,从而构建起中西方结合的折中式的建筑环境艺术文化,展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与传统风格。

(二)“天地人相参”——传承人化自然风格

儒家经典《中庸》曾经详细阐述过“天地人相参”的思想,这一古老哲学理念,注重人与自然的互动,即人化自然,主张人是自然的组成,要随自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对环境艺术设计而言,所有设计都要归结于自然环境中,顺应自然规律,运用自然条件,与自然发展相契相符。具体到环艺设计中,“天地人相参”主要呈现于园林景观与室内外装饰中,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例如,明清隔断、窗格等装饰中,都可看到云、水、各种植物,这样的设计凸显了自然表象,寄托了美好寓意,即托物抒情。再如,很多人喜爱在室内养育花草,如梅、兰、竹、菊,寄托君子情怀,追寻清净的环境,即托物言志。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愈加高涨,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者在环艺作品的设计上,可充分借鉴儒家思想中“天地人相参”的思想,传承古典园林中的艺术精髓,立足于社会发展趋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自然化的社会思想,将自然美景灵动地融入环艺设计中,将我国传统的人化自然设计风格提升至全新的设计高度。

参考文献

[1]矫克华.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224-228.

[2]熊阳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5,(12):238.

[3]赵莹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2):80,82.

[4]张玲.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5,(10):92-93.

第2篇: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都是来自儒家的文化,因为儒家的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文化影响较大,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庭生活,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本文讲述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相互影响;

一、前言

儒家文化是早在孔子的时代创立起来的,经过后期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越来越符合中国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儒家文化的意义也越来越被世界广为接受,事实证明,好的东西是经得起推敲和传播的,这么多年儒家文化的屹立不倒也是在像我们讲述着先人伟大的胸怀和智慧。

二、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说到儒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他提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是其背后所含的警世意义却让人深思,在封闭的古代,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传播的途径这么广,那个时候儒家文化是孔子个人的魅力体现,可是要被全社会所接受和学习并不容易,所以孔子凭借着精湛的学术魅力广收门徒,后来又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事情,让孔子的胸襟更加广阔,对待事情更加充满智慧,也使得儒家文化经得起推敲和反复的领会。儒家文化的成型推广也离不开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举动,虽然是皇权主义的专制,但是也使得儒家文化迅速的成为全国人民的信仰,使得儒家文化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并传播开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深入人心,因为早在公元前,祖祖辈辈的血液里就流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汉武帝之后的科举制度、北宋的理学,这些政治举动都奠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儒家思想古往今来都应用广泛,受到人们的推崇,大到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小到每个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都离不开儒家文化。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这些看似平常的理念其实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细节。

1.基本精神

儒家文化基本的精神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仁”也通“人”,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核心,也是孔子主要为人处事的哲学观点,“仁”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上,在政治上,其意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至今任是我国最主要的国家政策之一;“仁”在教育意义上就是“有教无类”,这影响的代表有我国的义务教育,是希望在该学习的时候不论贫穷或者是富有,都应该受到教育。

义:是人们所熟知的“义气”的“义”也是“宜”,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做出的道德规范,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观念。

礼:这是孔子一直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和平相处的基础,这是儒家思想的社会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想必也是离不开儒家哲学“礼”的熏陶。

智:人可以无知,但是不可以无智,孔子崇尚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味的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智”也是指:知道、见解、聪明等。

信:指的是信任、信用,这个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在现代社会也是人们极力推崇的思想,因为只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才会有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更加融洽。

恕:孔子核心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就包含了饶恕、宽仁的意义,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想问题,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不强加于别人身上,只有每个人都秉持着这样的思想,就会有少一点纷争,多一点包容。

忠: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忠诚也是做人的基础,只有对别人终成了,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双方的关系才会融洽,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孝: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础是“孝”,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长辈的尊重,指的是对年长的人有孝敬之心,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都没有,那何来的礼义廉耻呢? 悌:原意是指对兄长的爱,后来衍生的意义是兄弟之间、人与人相处之间应该有的基本尊重和长幼有序的思想。

2.儒家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民族的文化基础是民族的魂,也是多民族长期冲突最后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历史,陪伴着民族历史的是民族的文化。

中华的民族性是指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一体性,这有别于西方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独有的大民族所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例如美国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宣扬的就是自我价值,是个人的自由、自我意识的支配,而中国的文化儒家的哲学是强调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强调是社会的责任感。

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儒家的伦理思想及家庭血缘亲情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人观念里,人和人的关系主要有五种: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关系中,家族关系占三种,而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扩大,朋友关系是兄弟关系的扩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儒家在这种伦理关系上强调血缘亲情,而家国家国,国是家的扩大,把个人同家、国紧密地联系起来,人是家庭的人,是社会的人。

(二)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之道在于:一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而不同,和为贵。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礼、忠、孝等整体思想都是“中庸”之道,儒家没有极端思想,儒家学说都是基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不强迫,以和为贵,社会就不会有仇恨。

仁、礼都是求和为贵,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讲仁义礼智信,不偏激,无不及,此即中庸之道。

(三)理性实用

中国科学在历史上曾长时期地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前列,到了近代,西方科学飞速发展,中国在与之比较中越显巨大差异,中国不是没有科学,只是缺少或没有西方那么强烈的科学精神,这与各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有关。

儒家文化重视理性实用,以致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事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做了有什么用,而不会纯粹地去追求科学,探索自然的秘密。儒家重视学以致用,强调“躬行”,学习的目的就是实践,儒家的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所以科学在国人眼中不如技术,只是近代以来,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没有近代科学发展,就没有现代技术的产生。

四、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形成的影响

凡事都有双面性,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的影响也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1.积极的影响

(一)教育方面

孔子的教学方法至今为止也是人们争相学习的教育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注意的是启发教学和个人的独立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这些至今广为流传。

(二)礼仪方面

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是尊老爱幼、尊重父母、长幼有序等道德礼仪方面的做人基础,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近年来很多西方国家也在逐渐的学习这种理念,这是中华民族的魂。

(三)思想方面

孔子崇尚思考和智慧,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反省的一个问题,因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达,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加快,传播的层面更加广,所以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容易,这也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滞慢,因为总有别人思考好的东西可以拿来用,所以自己思考,多加思考,对事物进行反思,也是孔子推崇的理念,也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研究的思想。

(四)治国方面

“以德服人”这个思想在政治上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是历代帝皇的治国理念,现代社会的人性化也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存在芥蒂,而是要像朋友一样的相处,这样社会的氛围才会和谐。国家的治理之中,只有时刻的考虑老百姓的心声,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做好事、做实事,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掌声。

2.消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儒家思想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阶级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在消极的影响面前,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

(一)不重视科学的系统学习,孔子的文化里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治人的政治思维,而不是学习的知识传授,这跟当时的社会问题是分不开的,孔子也没想到未来社会发展是这样子的。

(二)西方的学习重视的是理论与刨根问底式的学习,而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则是不偏不倚,有一点中间的意思,这就意味着没有准确的答案,比较靠经验得出的结果。

(三)孔子的儒家哲学里强调一种付出与服从,而这种服从的绝对性又可能演变成一种盲从,所以这就造成了人性的压抑,没有特色与创造力,因为创新有时候需要大胆的尝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儒家思想里面思想的统一扼杀了这种创新的想象。

(四)儒家思想的落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有其落后的一面,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跟现代化的男女平等格格不入了,在现代推崇个性的时代,就显得有点性别歧视了。

因为每个时代的不同,人们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水平也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观都在不断的改变与发展,每个人对儒家思想文化的选择与追求也不同,但是不论如何选择,我们都应该将其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其不符合时代意义的一面就要学会舍弃,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今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交往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在不断的抱怨,其实孔子早在很久以前就跟我说了“仁者爱人”,很多事情,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你对人付出多少,相应的,你就得到多少,所以我们不论在生活中、学习中、做人处事的问题中,都应该学习儒家文化的思想,让自己不骄不躁,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彩红.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认同[D].福建师范大学.2011(8):90-92 [2]孙海峰.儒家文化普及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4):20-22 [3]李晓雨.儒家文化在科技进步中的困境与出路[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7):201-203 [4]] 胡晓娟.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D].济南大学.2012(71):3-6

第3篇:(论文)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及其发展影响

学科类别:管理

关于儒家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与分析

经济管理学院 张凌云 周进丽

指导老师 刘应文 讲师

摘要: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 “以人为本”、“中庸之道”等多个方面。本文从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关系出发,探寻儒家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得出基于儒家文化的现代管理方法。关键字:儒家文化;企业发展;影响选题背景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历经两千多年漫长历史岁月,已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形态,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国民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乃至社会心理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国民特质的主导力量。在未来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涵仍然将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一种智者的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儒家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家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