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渔家傲斜月诗歌鉴赏答案
渔家傲斜月诗歌鉴赏答案
渔家傲·斜月
黄裳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窗外剑光①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②晓。
词人简介
黄裳(1044-1130)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政和中知福州。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喜道家玄秘之书,自称紫玄翁。建炎四年卒,年八十七。《宋史翼》有传。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词存集中,凡五十三首。
【注】①剑光:化用“双剑化龙”的典故。《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②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故为日出处。
1.词中体现主人公彻夜未眠的词语是上阕的._______和下阕的__________。(2分)
2.请结合全词,概括“未到盖棺心未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4分)
参考答案
1.残照晓(每处1分)
2.①词中主人公白日饯别朋友,傍晚独自登楼,彻夜辗转未眠,竟至迎来曙光;②曲折地表现出平生不得意的境遇,凸现壮心未酬的抑郁;③“未到盖棺心未了”体现出隐忍坚毅、奋斗不已的情怀;④塑造了一个虽不得志而又坚忍不屈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
第2篇:渔家傲诗歌鉴赏及答案
渔家傲诗歌鉴赏及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造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 (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寒风萧瑟,满目荒凉,(2分)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充满肃杀之气(2分)的边塞战地(1分)风光画面。
9. (6分)“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由于“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2分)“燕然未勒”指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归无计”指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2分)(既希望取得伟大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妻子儿女魂牵梦绕;)爱国激情,浓重乡思,(2分)兼而有之,构成了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第3篇:渔家傲 秋思 诗歌鉴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一、【写作背景】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边防军事的副长官),兼管延州(今陕西延安),地处边塞,荒漠孤寂,与羌人为邻。他率领将士戍守边城四年之久。本词即写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
第4篇:黄裳《渔家傲·斜月》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黄裳《渔家傲·斜月》阅读题答案和赏析
渔家傲·斜月
黄裳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①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②晓。
词人简介
黄裳(1044-1130)字冕仲,号演山,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举进士第一。政和中知福州。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喜道家玄秘之书,自称紫玄翁。建炎四年卒,年八十七。《宋史翼》有传。著有《演山集》六十卷。词存集中,凡五十三首。
【注】①剑光:化用“双剑化龙”的典故。《晋书·张华传》载:雷焕任丰城县令时得双剑,剑名“龙泉”“太阿”。雷焕死后,“龙泉”不知流落何方。后雷焕之子佩“太阿”过延平津,剑从鞘中跃进潭内。使人潜水寻剑不得,只见双龙在水中相偎。②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
第5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1:形象类
(一)景物形象
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
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
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夏日图景?
(《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参考答案:久雨不停,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水田广漠,一行白鹭掠空而飞,夏木浓荫,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声。诗人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夏日田园风光。
【常见意境(氛围)特点术语】
幽寂冷清、幽僻冷寂、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清幽明净、明媚绮丽、清新明丽、淡雅幽远、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奇景”类常见特征概括词:
壮美奇绝、壮观雄奇、壮丽辉
第6篇:诗歌鉴赏答案
201
202.B(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A无可厚非:无可非议。C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D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绸缪,缠缚,引申为修补。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防患未然。不合语境,语境中只有做准备的意思,并不强调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203.【 参考答案】(3分)A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答案解析】A.“左支右绌”指应付了这一面,便应付不了那一面。B.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C.用错对象,“相敬如宾”比喻夫妻相互尊敬。D.不合语境,“焚琴煮鹤”指糟蹋美好 事物。
204.D(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