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诗歌鉴赏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五三诗歌鉴赏答案”。
[第150页 第1题]
[答案](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1)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方法技巧(1)解答此类题,一是读懂诗句,正确理解诗句意义;二是抓住关键词语提炼概括;三是依据题干分点作答。
(2)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第150页 第2题]
[答案](1)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2)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解析](1)词的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纳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关,有共鸣之意。
(2)“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求和讳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题关键(1)回答第一问关键是基于原词,找全要点。第二问必须回答选材的方法,就是作者运用典故、记叙铺陈,其次还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即作者写英雄其实是在写自己。(2)首先要知道下阕中哪些句子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读罢下阕可知句句含情。要想说清楚作者的情感,还要知道“意象法知识”,阐述意象中蕴含的情感。[第150页 第3题]
[答案](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1)这是一首题咏诗,作者来到窦员外在崇德里的新居,感到欣喜异常,遂写此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主要从颔联、颈联和尾联中寻找答案。写作的顺序是前写新居外景,后写新居内事。关键信息点有:“秋色墙头数点山”“碧松”“红药”指外景的优美,“认得诗人”指志同道合。(2)颔联写近水远山,颈联写碧松红药,均选取“新居”周围之美景,空间层次分明,色调和谐。松间明月朗照,春来红药盛开,均是想象之景,与实景相配,引人遐思。
(3)尾联赞美主人新居中书籍堆案,主人以诗书自娱,作者亦是同好之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第150页 第4题]
[答案](1)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3)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1)先通读全诗,通过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或动作行为以及侧面描写来把握作者情绪的变化。第一句抓住“驱驰”和“闲”,第二句抓住“空”字,第三句抓住“怪”字,第四句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此为以景作结,情在景中。
(2)通读全诗,诗歌并没有直接揭示受访者的隐士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
一、二句写隐者所处的环境,三句写隐者的生活(打鱼、砍柴),四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回家时被雨淋湿的情景。
(3)第一首结句描写王侍御的居住环境,门前正对着寒风侵袭、铺满积雪的大山,暗示诗人清高的品性。第二首结句写作者寻隐者不遇后傍晚回家被雨淋湿的情景,侧面表达作者内心对寻访隐者的执着。注意题干要求“分别赏析”。作答时先从内容分析入手,再分析表达效果。[第151页 第5题]
[答案](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出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1)“山静似太古”一句,用远古时期,万物沉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来形容此时的“山静”,诗人化实为虚,化有形之山势为无形之光阴,在这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名利的诱惑、人事的烦扰,仿佛一切都沉静下来,都已凝固,作者借写山间宁静来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己的精神世界一如这宁静的山峦一片澄静,一尘不染。
(2)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如“世味”指的是世道人心、世态炎凉,“门常掩”意为“世味进不来,远离人间是非”;“簟”为“竹席”,“时光簟已便”是说盛夏虽炎热难耐,但醉卧竹席,却感到十分舒适。通过“门常掩”这一动作和“簟已便”这一感受,传达出诗人此刻厌恶“世味”官场、世嚣,追求恬淡、舒适生活的心境。
(3)从题干“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来看,需结合文本谈哪些是平淡简约之笔,其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诗中有“馀花”“好鸟”等美好闲适的意象,给人一种简约淡雅之意,虽春意阑珊,花已凋零,只剩几朵留在枝头,但诗人对着枝头的几朵残花,照样喝得痛快;鸟啼也不妨碍诗人酣眠,将门关上可以挡住官场的污秽和世上的诸多烦扰;躺在凉席上便感到舒适、顺畅。整首诗都显得平淡无奇,但是从最后一句可知,诗人内心仍有幽愤不平之气,“梦中频得句”似得而实失,“忘筌”一语双关,暗合庄子“得鱼忘筌”的典故,“拈笔又忘筌”表现乍得忽失的惆怅,这首诗又是作者在谪居惠州时醉后所作,可见诗人平时生活虽平淡、舒适,但总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愤不平之气。
解题关键 回答第(1)小题至少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太古”静,二是“山静”。答题时要明确诗句意思,并从这两个方面作答。回答第(2)小题关键是准确理解诗句含意,其中有“厌弃世俗、厌恶官场”的心境,“时光簟已便”中的“恬淡”心境要把握住。回答第(3)小题需要理解何为“芒焰”,何为“简淡”。静的山、长的日、馀花、好鸟均为简淡之笔,其间作者融入的情感在“似太古”的表达中愈加强烈。“门掩世味”简淡之笔难掩诗人难忘世事的忧愤不平之气,“梦中频得句”平淡的背后写出作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激烈情感。[第151页 第1题]
[答案](1)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途景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第151页 第2题]
[答案](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审题方法 对诗歌情感的分析注意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入手。此诗是王安石的诗歌,表明情感的词语是“无累”“有机”,所以从词语的角度找到突破口。有时可借助抒情方式进行分析,若是借景抒情,必须理解体会画面的特点,进而概括情感。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臆式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疑难突破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以动写静、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而言,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集中在某一联诗句中,答题时要先答出手法,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分析艺术效果。
[第151页 第3题]
[答案](1)采地黄 卖地黄(2)叙述: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 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括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2)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人饿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内容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庄稼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作物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的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饲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第152页 第4题] [答案](1)BE(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是谦逊之辞。
(2)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本诗第四句描绘了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场上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接着看有没有使用什么表达技巧。该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连写字的声音都能听得真切,可见考场之静。这是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描写了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知识归纳 炼字、炼句题解题切入点:(1)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首先应认真揣摩词语或诗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和效果,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怎样巧妙地传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怎样使表达更准确、更生动、更含蓄的。
(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着重关注其表达技巧的运用。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双关、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等。
(3)从语言风格的角度推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要善于赏析其语言风格,常用的语言风格有沉郁顿挫、清新质朴、生动形象、绮丽典雅等。[第152页 第5题] [答案](1)BD(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一面。易错警示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第152页 第6题] [答案](1)CD(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1)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易的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缘,颈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首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调侃友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有隐隐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又洋溢着喜悦之情。[第152页 第7题][答案](1)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2)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1)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第153页 第8题]
[答案](1)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2)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1)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句,然后思考“做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第153页 第9题]
[答案](1)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2)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1)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2)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 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第153页 第10题]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1)这是一道炼字赏析题,首先确定用哪个字更好,然后可从结构、内容等方面来说明理由。如认为“望”更好,可从与题目相照应、与后文的关系等方面说明理由;如认为“空”更好,可考虑从其所传达的意思、所传递的情感、所营造的意境等方面说明理由。
(2)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联想等。本诗颔联中,“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由此可知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秋原人外闲”,用秋原的空阔来表现诗人的心境,可知还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3)这道题问的是对一个字的理解,实际上是要求扣住“诗眼”进行分析。“你如何理解”,既可以写出你对诗中所写“闲”字内涵的理解,也可以写自己由此诗生发的联想。
解题思路 先熟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意境,紧扣王维诗安闲清逸的风格特点和其人寄情山水的性格特点;再具体思考题目要求分析的“点”;最后,组织语言,形成答案。[第153页 第11题]
[答案](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1)“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第153页 第12题]
[答案](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解析](1)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与拟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可以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交融。(2)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识为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析。这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饱含情感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悲伤之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
[第154页 第13题]
[答案](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3)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即前六句,并注意题干中的条件“雨后”,排除写雨中的首句,即可从诗中第二至第六句概括出答案。
(2)只要考生熟悉“艺术手法”中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注意从多角度思考,就很容易看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再按照要求“结合诗句说明”即可。从律诗的角度看,颔联、颈联一定是对仗的;从“柳拂鞍鞯”中可以看出柳是动作的发出者,运用了比拟手法;根据颈联中的“红”“绿”这些表颜色的词语,“香”这样表嗅觉的词语,以及“拂”这样表触觉的词语,可以看出诗句运用了多角度及通感的描写手法。
(3)从诗歌标题“雨过至城西苏家”可知,诗人是雨后天晴时到城西苏家访友;由诗中写景字词及“痛饮”一词可知诗人忙中偷闲的快乐、喜悦之情;联系注释内容,再联系苏、黄二人的师生友情,不难得出诗人因苏轼贬后授职而对自己的仕途踌躇满志的感情。[第154页 第14题]
[答案](1)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解析](1)鉴赏诗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2)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只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冷。“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酒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第154页 第15题]
[答案](1)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1)鉴赏诗歌的意境美,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前六句写满月当楼,寒江潮涌,月洒波中,金光摇而不定;月临席上,光彩柔美;空山静寂,月明星稀。其次是要找准意象,前六句描绘的意象有“月”“楼”“江”“扉”“席”“山”“列宿”等。最后用简明的语言归纳出画面即可。
(2)虚,指回忆或想象;实,指眼前实景。回答本题只要弄明白虚指什么、实指什么即可,本诗最后两句中,上句诗人遥想故园秋景,是虚写;下句回到现实,是实写。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第154页 第16题]
[答案](1)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2)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2)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醒,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庄“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第三句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诗人“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笑说”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指向。
[第154页 第17题] [答案](1)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2)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感知能力。两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一是雨后园花的姹紫嫣红,一是月夜中树木高耸峥嵘,都具体地表达出诗人感受到的情味。答题的格式是“意境+句意+归纳”。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从一些关键词语入手,见微知著,注意准确理解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第155页 第18题]
[答案](1)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不同点:韦诗孤独中又有淡静。皎月悦目,风竹悦耳,恬静怡人。赵诗孤独中更显凄冷。冷月残烛,秋雨寒枝,凄冷袭人。
(2)韦诗:比喻,以烛喻月。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解析](1)韦诗题中“独”字已透露出情感指向。月光皎洁,如烛影摇红,秋风时至,竹声飒飒。夜半时分,山鸟惊啼,于恬淡宁静的氛围中衬出窗间独宿的诗人内心的孤独。赵诗作为和诗,用韵与韦诗相同,而意象和情感则同中有异:冷月残烛、深竹夜雨、无宿惊鸟等意象,较韦诗明显凄冷,显见二者心境之不同。
(2)应分别指出修辞手法,并分别赏析。韦诗首句以烛喻月,有“孤灯相伴”“今夜月同孤”之意。赵诗首句“晕”字本指日月周围的光环,此处以“晕”代月,属以特征代本体,可联系“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谚语来解读。[第170页 第1题]
[答案](1)开头作者不明说自己不能升官发财,而是说钱拒绝和自己交往,幽默诙谐。
三、四句表面看来是自责,实际上以反语暗指,自嘲文章不为世人赏识。
五、六句表面上说自己尸位素餐,其实是对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涯的不满和讽刺。结尾不直说退隐,却写对往事的追忆,也给诗篇结尾添加了戏说的风韵。(每点1分,共4分)(2)比喻。(1分)“丝窠缀露珠”,用清晨缀附于蛛网上闪闪发亮的露珠,来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1分)(3)富贵无望的自嘲之情,政治上不得意(或文章不被赏识)的苦闷之情,对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活的不满,弃官归隐之情。(每点1分,共4分)[解析](1)这是一首自嘲诗,全诗虽仅八句,却写了四层意思。开头两句写自己的贫贱,三、四句论文章应以经世致用为贵,五、六句转写当前仕途生活的无聊,末尾两句写突然想到江湖的野趣,含弃官归隐之意。四层意思,看似不相衔接,但实际上层层相扣,与作者仕途失意的主旨贯穿始终。
(2)丝窠缀露珠,即蜘蛛网上缀着的露珠,作者以此比喻外表华美而没有坚实内容的文章,很明显用了比喻。虽是反话,实则暗示文章不为世人赏识。
(3)这首诗抒写不得志的苦闷,却采用了自我嘲戏的笔调,感情上显得比较超脱,而诗意更为深曲。开头两句将“笔”称为“子”,就可以食肉封侯;将钱称为“兄”,也就能够写绝交书。他将自己富贵无望的牢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非但不显得生硬,还产生了诙谐幽默的情趣。
五、六两句表面上说自己尸位素餐,其实是对于碌碌无为的官场生活的不满。[第170页 第2题]
[答案](1)点明时令气候,营造了空阔寂寥的氛围;以“北风寒”烘托别时悲凉的心情。(4分,每点2分)(2)道路遥远难行,表达对友人此去的关切担忧;山川阻隔,后会难期,抒发离愁的沉重。(4分,每点2分)(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分)[解析](1)送别诗的写景除了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事件)外,还有渲染气氛的作用,答题时可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说明。“北风”说明是在冬季,“寒”既指天气寒冷,还指因与友人分别而内心寒冷。
(2)写景是为了抒情。“吴楚”说明两地相隔之远,其道路之艰难可想而知。体现诗人对远去的友人的关切担忧与思念。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如果记得,书写出来不是难事。因为两者都有举酒属客之意和感伤离别之情。[第171页 第3题]
[答案](1)不受重用;韶华易逝;苍生之痛;羁旅之苦;孤独寂寞。(共5分。一点1分)(2)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2分)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2分)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解析](1)原因有主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主观原因:作过几任郎官便已白头——年华易逝;怎奈天下百姓令人生忧——心忧苍生;客舍之中又见秋风飕飕——羁旅之愁;不知满腹心事向谁倾诉——愁无知音。(2)赏析,就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效果等。末句是写景句,可见是以景结情。末句紧承前句愁无知音之意,此句意在强调只有满耳蝉声,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反倒更引出无穷愁绪,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第171页 第4题]
[答案](1)拟人。(1分)“风娇小叶学娥妆”,写出春天“红”和“蘩”的新叶在风中摇曳,情状娇艳,好像在学宫女梳妆打扮。(1分)这句诗由景及人(由实而虚),引起下文;(1分)红、蘩新叶的娇艳明快之景与宫女寂寞老去的遭遇形成对比,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2分)(2)诗人以“几度”慨叹红颜易老,又以“千年”慨叹深锁宫中之长,两者对照(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宫女的不幸遭遇,(3分)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和对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愤慨(悲哀、无奈)。(2分)[解析](1)一个“学”字,已表明是拟人。此句为第二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句是写景,后两句是叙事言情。据此说明即可。
(2)围绕“叹”字,明确叹宫女的什么。“青春老”强调红颜易老;“锁千年”感叹时间之长。都是为宫女鸣不平之意,写出了诗人的同情与愤慨。[第171页 第5题]
[答案](1)通过描写黄昏时分的枫叶、夕阳中沉默的秋蝉等秋天的景物,寓情于景,(1分)点明了时令,(1分)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1分)为全诗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1分)(2)“随”字写出两岸山色随小舟行进,不断变换色彩的状态;“满”字写出了水面的粼粼波光与夕阳辉映,洒满了游子的衣襟。(2分)两字化静为动,以乐景衬哀情。(2分)(3)化用诗句,表达了作者孑然一身、独自徘徊的孤独愁闷与报国无门、无可依托的不平。[解析](1)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蝉饮风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清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首联的景物描写显然体现了诗人的感情色彩。景物描写的作用无外乎交代时间地点,烘托渲染氛围,奠定感情基调。
(2)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色,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随”写出了行踪的变化,“满”写出了所见之景象。炼字题必须要结合文句写出其语境意义。
(3)曹操以乌鹊南飞比喻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而作者则是因触怒权贵而被贬,以“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第171页 第6题]
[答案](1)恰逢寒食,淹留异地,知己稀少,时局艰危。(共4分,每点1分)(2)借景抒情,表达孤馆独坐之愁。(2分)上联以浓春盛景反衬,下联以斜日空园之景烘托。(2分)(3)一方面感慨为功名所累,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共3分,每点1分,答对两点得3分)[解析](1)首先找出诗中言“愁”的句子,其中第三句直接点明了“愁”,那么缘由便集中在第三句前后,分别是第一、二句,以及第五、六句;继而进行概括,得出“淹留异地”“况逢寒食”“知己少”“时局危”几点。
(2)本题提问非常明确,指向是颔联,首先答手法,而后分析手法的作用。颔联写景,景中含情。手法即“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而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妙处。(3)既然是矛盾心理,肯定包含对立冲突的两方面情感。阅读尾联诗句内容,并结合相关注释可知,前一句感慨为功名所累,后一句则表达了壮年就息灭机心的不甘。[第171页 第7题][答案](1)暗淡,幽寂。(2分)孤独寂寞、自哀自怜的女性形象。(2分)(2)①借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庭院空寂,落花满地,烘托了主人公的寂寞和哀怨;②象征(或隐喻),“春欲晚”“梨花满地”象征青春易逝,年华老去,暗示了主人公的不幸命运。(6分,每点3分)[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环境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要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一些关键词语入手,见微知著。比如由“日落渐黄昏”推知“暗淡”,由“寂寞空庭”推知“幽寂”。再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金屋”中“无人见泪痕”可见主人公孤独、自怜自伤;“寂寞空庭”衬托出了主人公内心的寂寞、凄清。
(2)诗歌中的赏析题一般要从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逐一分析。人物是在特定的场景中活动的,因此可答烘托,另外特殊景物有着象征或隐喻意义,如“日落”“春欲晚”隐喻着年华的消逝,“梨花满地”象征主人公的遭遇及青春不在。[第172页 第8题]
[答案](1)写出了马匹饥饿无食;暗示军队给养不足;反映了将士生活艰苦。(2)(生活)环境恶劣;给养不足;战争残酷;归家不得(思乡情深)。
(3)尾联虚写梦境,呈现出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这与前三联反映的边地生活的艰苦现状形成对比,反衬了边地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突出了思乡(厌战)之情。
[解析](1)“饥马嗅枯丛”中的“饥”“枯”二字是解题的关键,写出战马的饥饿,暗示军队的给养不足,战马尚且不能饱腹,边关将士的生活情况可想而知。
(2)仔细阅读全诗,由首联可以看出“给养不足”;颔联写“八九月”就刮起“西北风”,由此可以看出“环境恶劣”;颈联“雪多红”体现“战争残酷”;尾联的“梦”体现“思乡”。
(3)回答此类题可从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逐一分析。先从手法来看,尾联和前三联反映的艰苦生活现状形成了对比,而后再写出对比手法的效果。[第172页 第9题]
[答案](1)交代早春季节,烘托和暖温馨的氛围,反衬下文的“浓愁”。(每点1分)(2)运用细节描写,(1分)通过“剪”“弄”两个动作以及“犹”字,(1分)写出主人公心烦意乱、夜深无眠的复杂情感,(1分)表现了主人公的思之深、愁之浓。(1分)(3)首先由春景落笔,引出愁情;(1分)接着通过几个典型的生活细节,从侧面刻画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愁情;(2分)最后直抒愁情,并在剪弄灯花的动作中结束全词。(1分)[解析](1)回答此类题可从诗(词)句的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一般而言诗(词)首句会交代时间地点,营造环境氛围等;另外结构上要考虑它与全诗(词)的关系。
(2)此类题一般要从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逐一分析。此题“夜阑犹剪灯花弄”重点在“剪弄灯花”的细节描写上,作答时要关注“剪”“弄”两个动词,及其表现出的情感。(3)回答本题,要概括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本题要关注“愁”字,所概括的内容都应该紧紧扣住情感“愁”,同时要考虑抒发情感的手法。[第172页 第10题]
[答案](1)烟雨、细风。(一个意象1分,共2分)(2)①写出了楚天的空旷与寂寥,(1分)暗衬出词人的心境;(1分)②为全词最后的情感表达积蓄了力量。(1分)(3)孤独(凄凉)之感,寂寞思乡之情,忧郁(忧愁)茫然之意。(每点2分,共6分)[解析](1)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即意象。“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本题要求找出体现“春天”这一季节特征的意象,即“烟雨”“细风”。(2)赏析诗句表达效果题要重点把握诗句所表达的内容、情感以及作用。
三、四两句为写景句,先考虑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再考虑其跟词人情感的关系,最后再联系上下文探讨这两句的作用。(3)“目送孤鸿千里”是说词人把目光投向遥远的天际,看到孤鸿也随江流远去。“孤鸿”历来被人们看作是孤独、哀伤的代名词,此处也是一样,表达了词人的孤独之感。千里之外为家乡,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另外,结合前面的“迢递”可知,该句还表达了词人的忧郁(忧愁)茫然之意。
[第172页 第11题]
[答案](1)驿使北来,本该带来消息却没有,只是“空驰”;(1分)征鸿南飞,也应捎来音讯,却“归尽”而无讯息。(1分)“空”“尽”二字,写出了主人公渴望消息却不得的惆怅。(1分)(2)①前三句直抒胸臆,以“谁信我”三字开头,道出无尽的感伤与失落。(2分)②第四句借典故抒情,表现了空怀方、召之才却无处施展的自责与愤懑。(2分)(3)诗歌塑造了一位忠君爱民却壮志难酬的主人公形象。(2分,“忠君爱民”1分;“壮志难酬”1分)他感怀皇恩,渴望引兵抗敌、迎取二帝还朝,(1分,意思相近即可)但权力已失,虽欲效法古代贤臣,救国救民,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只能空留惆怅。(1分,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解答炼字类题目,一般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同时还应整体把握词作,并结合词下注释,才能领略“空”“尽”二字的好处。解答这类题,一般采用以下模式: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
(2)诗歌中的赏析题一般要从手法、内容、情感、表达效果等方面逐一分析。本题问得非常明确,只需赏析抒情特点,即从抒情手法方面解答。常见抒情手法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一般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用典等。此处前三句为直抒胸臆,最后一句为用典。
(3)解答人物形象题的一般思路有:①聚焦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重要词语;②体味最能传达诗(词)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③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④用精当的语言把人物的品格、精神、情操概括出来。本题应综合全词以及词下注释进行回答。
[第172页 第12题][答案](1)忽识赞叹—赏花夸香—沉醉忘归—想象(花绕羽人家的)美景。(2)以翠叶衬花苞,描绘花苞的态和色。运用比喻进行描摹,“豆颗匀”把海棠花苞比作大小均匀的颗颗豆粒;“胭脂浓”描绘出海棠花蕾如浓抹的胭脂一般深红,“蜡痕新”写出花苞光泽娇嫩。(3)第一首诗前三联表达诗人赏花时闲适而安逸的心境,最后一联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二首诗细致描摹海棠花蕾和作者满含深情想要留住花梢上露珠的情态,借此来叮咛“儿辈”们要珍惜如花蕾般的青春时光。
[解析](1)此题实为思路题,联系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模式,根据每联的内容加以概括即可。(2)根据题干中“如何描写”可知,手法与内容必不可少。“未开”是答题的关键点,体现了“海棠”的形态特点,然后再从色、香等方面加以概括。
(3)第一首诗题目中的“玩”字,是欣赏的意思,表明了作者的心情;前三联中的核心词如“叹嗟”“笑”“夸”“忘”“任”,说明诗人因喜爱而忘情;尾联“羽人”一词表明了诗人的心迹。第二首诗读懂题目是关键,“同儿辈赋”已表明写作意图;而尾句中的“惜春”二字也点明了主旨。
[第173页 第13题][答案](1)暮春(春季)。“落红”“(垂杨)飞花”。
(2)①比喻,以流水喻车声;②白描,“白草黄沙”“月照孤村”;③视听结合,“朝云”“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视觉,“辘辘车声”是听觉;④动静结合,“朝云横度”“辘辘车声”是写动,“白草黄沙”“月照孤村”是写静。
(3)①“飞花”入洞房,反衬词人与恋人天各一方,欢聚不再,蕴含了词人离别之苦;②“飞鸿”南归,反衬词人身陷贼手不得自由的处境,蕴含了词人的家园之思与国破之痛。[解析](1)判断“季节”,主要根据诗歌中的意象。落红(飞花),说明花已开始凋零;“杨”垂,说明枝叶已经浓密。
(2)写景常用的艺术技巧有很多。比喻、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最为常见,务必记牢并能准确辨析。
(3)意象所传递的情感,一定要结合全词来理解。王词中“帘里余香”“梦魂”“洞房”等词语表明这是一首写男女离愁的词作。“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表达了思念之苦。蒋词“飞鸿”意象可以结合注释来理解。
[第173页 第14题][答案](1)拟人。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2)写六朝衰败残破的景象。
(3)第一首诗写当今“四海为家”,而故垒萧瑟荒凉,警诫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第二首诗写英雄已去,豪华已尽,只有“青山似洛中”,抒发了诗人对人间万事多变的感慨以及对唐朝江山日益衰败的深沉忧思。
[解析](1)“枕”字已经明示了修辞手法。而诗人的感慨则是通过“依旧”传递出来的。解答时需要注意语境,从“人世”与“山形”的对照中把握情感。(2)概括诗句内容,要关注诗句本身。“六代宫”与“千官冢”的对比,“松楸远近”与“禾黍高低”的描写,突出环境之凄凉与朝代之兴衰。
(3)刘禹锡的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表面像是在叙述往事,实际是把锋芒指句了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许浑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第173页 第1题][答案](1)《江南曲》中刻画了一位神情恍惚、含蓄深情的思妇;《采莲子》中刻画了一位情窦初开、大胆纯真的采莲少女。
(2)“偶向”“还随”表现女子在欢快热闹的活动中只是无意识地跟随女伴信手摘花、祭神祈福;“暗掷”描写出女子切盼远人归来而又不欲人知的微妙心理。
[解析](1)这两首诗选择了比较小众的题材,而且情感比较委婉细腻,难度较大。解读第一首诗,可以以“远人”为突破口,由“远人”可知该诗描写的是思妇,而由“偶向”和“不敢”二词,可以推测出思妇的形象特征。《采莲子》中“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莲子”的意象通常和爱情有关,而颔联中有“贪看年少”,可知这是一位少女。“隔水抛莲子”可见其大胆纯真。
(2)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一片心情只自知”,着重从人物的心理上进行赏析。“偶向”二字说明人物“江边采”的举动是心不在焉。“还随”显然是无可无不可地跟着别人转,全都不是这位少妇此时本意欲行之事。既有风光旎旖的风景,又有欢声笑语的一群女伴,为什么还会心神不宁、心不在焉呢?原来良人在远方。即使面对“闺密”也不好意思与她们明言,所以只能暗掷金钱来占卜问吉凶。诗人着力描摹少妇欲言又不敢语,欲卜又不敢掷,欲罢又不甘休,只能“暗掷”的那种神情,既逼真,又细腻,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一位少妇的深情。
[第174页 第2题][答案](1)小园特点:①面积小;②环境清幽(景色怡人);③设施简朴(简陋)。主人公身份:隐士(隐者)。
(2)①胸中无事:远离官场了无牵挂的惬意。②风景争来趁游戏:寄情山水、物我相适的愉悦。③称心如意:对晚年美好时光的珍爱。④剩活人间几岁:对去日无多的感伤。⑤洞天谁道在、尘寰外:退隐嘉禾,忘却尘世,超然物外。
[解析](1)小园特点可抓住“一个小园儿……槿篱茅舍”来归纳。人物身份通过居住环境以及上片最后两句来概括。
(2)这首小词语浅而意深,节短而韵长,表露了作者晚年淡泊旷远的志趣。解答此题要抓住下阕的每一句话进行解读。“都为自家,胸中无事。风景争来趁游戏”,表现词人因外界景物而欣然自得。“剩活人间几岁”,点出余日无多的暮景,却并无衰飒悲惋色彩。“洞天”两句将上下片一并收束,表示要在这个人间洞天里度此余年,一派欣于所得的情致,可谓溢于言表了。[第174页 第3题][答案](1)①阔大意境,烘托愁情的浓重;②与“横笛危楼”一起营造清冷氛围,奠定抒情基调;③引出“天地不知兴废事”的感叹;④与下片“除却月宫花树下”相呼应。
(2)愁:①国都沦陷,劫难深重的兴废之忧;②百姓惨遭兵乱,白骨露于荒野的悲愁;③现实沉闷,无处可去的郁闷。
效果:化无形为有形,描写了百姓死难之多,形象表达“愁”之深重。
[解析](1)回答本题可以从写了什么景、与情感有何关系、与后面的词句在结构上有何关联三个角度来思考。
(2)第一问,结合注释和上下阕不难概括;第二问为炼字题,结合词的意境作答即可。
[第174页 第4题][答案](1)写出了夏夜的静谧。选取了夏夜有代表性的景物,从视觉、听觉的角度,运用反衬手法,以明衬暗,以声衬静。
(2)以景语作结,借景抒情。以水阔写出故乡邈远,歌女难觅,归意无从抒发;烟波浩渺又表达了词人迷离怅惘之情。
[解析](1)第一问,可抓住“鸣”,明确以声衬静,突出夏夜的寂静。第二问,可从写景的手法入手。上片将“新月”与“暗水”对比,“疏星”与“流萤”对比,描写了眼前所见所闻的自然现象,构思极为巧妙。这些景物的选择以及视听结合手法的运用,都突出了作者手法之高妙。(2)“水阔烟波渺”是写景句,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水阔”言其距离之远,“烟波渺”言其茫茫之难寻。“赏析”题应先说手法,再说内容、情感。
[第174页 第5题][答案](1)夜宿农家的寂寞之情,由农民生活的艰辛困苦而引发的同情之心,对于荀媪的盛情款待受之有愧,心怀愧疚之情。
(2)用典,把荀媪比作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表达作者对她的感激之情。
(3)这首诗是即事抒情之作,与李白其他作品表现的浪漫主义风格有所不同。这首诗用写实的方法叙述了自己夜宿荀媪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的真情,属于现实主义诗歌。
[解析](1)答情感题,必须读懂每一联所讲内容以及隐含其中的情感。首联的“寂寥”,颔联的“苦”与“寒”,尾联的“惭”,都已经非常清楚地揭示出了诗人的情感,应该不难概括。(2)说到“漂母”,应该很自然地联系到《史记·淮阴侯列传》,也就能够明确其手法为用典。“作用”主要是强调典故所寄寓的情感。
(3)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多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来抒发其豪放之情,但这首诗是李白游五松山时,借宿在一位贫苦妇女荀媪家,受到殷勤款待,目睹了农家的辛劳和贫苦,有感而作的。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应为现实主义作品。
[第174页 第6题][答案](1)交代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2)视觉嗅觉结合,(2分)寓情于景。(1分)(如答出“叠词”给1(3)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每点2分)[解析](1)“推篷四望水连空”中的“推篷四望”意为诗人推开低矮的船篷门,走到船头四望,为下面描摹湖面的景色奠定了基础;“水连空”极言湖面浩瀚无边,与天际相连。
(2)“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是行舟所见之景,“风露香”从嗅觉角度描写荷花香之浓。可见这是视、嗅觉结合的手法。“菰蒲无边”与荷花的“风露香”渗透着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可谓寓情于景。同时“茫茫”为叠词,也可从叠词的角度赏析。
(3)戴诗中“正饱风”写船借风快行的样子,与诗人急欲回还的心情呼应。山连着白云,云伴着月,杜鹃鸟在白云中叫着“不如归去”,而在古诗中子规鸟的叫声一般表达思念家乡之情。苏诗前两句写船过菰蒲:菰蒲无边,湖水茫茫,荷花夜开,清香扑鼻。月夜泛舟于这样的荷花丛中,更加令人陶醉;“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两句既写出月明西湖之景,同时又暗含了诗人对“月黑看湖光”的期待之情。[第174页 第7题][答案](1)描写了秋夕读书的清幽环境,照应题目,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为下文言志抒情做铺垫。(3分)(2)触景生情,以“惊蝉”和“旅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的愿望。(4分)(3)凿壁偷光,(2分)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2分)[解析](1)颔联属于“承”,结构上应考虑“承上”与“启下”,另外,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因此还要答出情感内容。
(2)此题主要从内容方面来分析。颈联明白地表达了自己欲选调之意。诗人于秋夕读书之时,生幽思之兴,发慨叹之声,遂成佳句以献之。(3)尾联和读书相关联,不仅紧扣诗题,还借匡衡凿壁引光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借余光”的心情。
[第175页 第8题][答案](1)羁旅漂泊思乡之苦;时光流逝功名无成之痛;客居他乡、伊人远去之伤。(6分,每点2分)(2)运用拟人手法,(1分)借埋怨垂柳不留伊人却留住“我”的行舟,(2分)委婉地表达了不能与伊人同归的惆怅与对伊人远去的不舍和思念。(1分)[解析](1)“愁”无疑是一种情感,回答此题,其实就是回答本词所蕴含的情感,只要找出表现情感的句子即可。如本词中的“离人心上秋”含有思念离人之意,“年事梦中休”“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系行舟”暗含思乡而不能回之痛。
(2)此题实际上问的是“怎样曲折委婉地表达情感的”,因此要考虑到相关的手法。“萦”“系”都是人的行为,这里用来写“柳”,显然是拟人手法。再结合词的内容写出作用。
[第175页 第9题][答案](1)长夜漫漫,辗转难眠;故国已失,梦境成空;故园相识,思家难归。(2)①运用拟人手法,写“花莫笑”,形象写出醉酒暂得欢愉的无奈;②运用比喻手法,写“春似人将老”,表达对韶华将逝的感叹;③对比衬托,以醉酒强笑衬托内心对春尽人老的痛苦;④化用,“醉里插花花莫笑”化用苏轼《吉祥寺赏牡丹》中的“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可怜春似人将老”化用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3)①从语言风格上看,《如梦令》清新明快,简洁自然;《蝶恋花》苍凉沉郁,委婉曲折。②从思想感情上看,《如梦令》(通过回想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情景)表达了青春年少的欢快之情;《蝶恋花》(通过上巳节召集亲族宴饮醉酒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已老的感慨和对国破家亡的哀痛。
[解析](1)“欢意少”的原因有三,题干中三小句,各自对应一个原因。“永夜恹恹”:长夜漫漫,辗转难眠。“空梦长安”:抓住“空”字,可见故国已失,只能在梦境中见到,却又成空。“认取长安道”:梦中长安街道清晰可辨,故园相识,思家却不得归。
(2)修辞:拟人,花“笑”,写出了作者醉酒后获得暂时欢愉的无奈;比喻,春似人,将老,表现出对韶华将逝的感叹。表现手法:对比衬托,以醉酒强笑衬托内心的痛苦;化用,苏轼《吉祥寺赏牡丹》、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首先让学生回忆《如梦令》的内容,再将其与《蝶恋花》进行比较。二者创作的时间以及作者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因此语言风格与思想感情迥异。语言风格由前期的清新明快到后期的苍凉沉郁;际遇不同,感情也由欢快变为感慨与哀痛。
[第175页 第10题][答案](1)“钟鼎”指做官,“山林”指退隐。借代。(2)风雨之夜,两人挑灯不寐、联床夜话的画面。
(3)这两句对仗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祐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或:①比喻、对偶。“晚山”对“秋水”,“翠”对“明”。将晚山比作翠眉,将秋水比作明镜,写出了晚山的秀美青翠、秋水的清澈明净,生动传神。②以景结情。结尾两句通过景物描写回答了前一句的设问,即这秀美的山水将伴你千里同行,使得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回味。
[解析](1)可联系所学课文《滕王阁序》。“钟鼎”即钟鸣鼎食,为官宦之家所有;“山林”即山野林泽。借指拒绝与权贵合作。有退隐之意。
(2)首先理解词句的意思,然后将其概括表述出来即可。
(3)从前一句的“眉样翠”和后一句的“镜般明”,可以看出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注意这两句所在的位置是末尾,又是景物描写,可见是以景结情;这两句词还是对前面“问谁千里伴君行”一问的回答,可知是设问。
[第175页 第11题][答案](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显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
[解析](1)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一般来说秋天是准备寒衣的季节,妇人们多在秋天制成衣服寄往边地。所以诗句中的“风”当然指的是秋风。另外,诗句中的“高鸟”也是秋天典型的意象。
(2)“流年堪惜又堪惊”让人想到似水流年,想到“流光容易把人抛”,一个“惜”一个“惊”确实“发语挺拔”,把自己对时光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力振全篇”就类似于现在说的“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3)从“流年堪惜又堪惊”可知对时光流逝的哀伤;从“思家正叹江南景”可知思乡;从“听角仍含塞北情”可知对当年塞北行的追怀;“从不知何处是前程”可知对前程迷惘。[第176页 第12题][答案](1)清寒(冷)、幽静。孤独、悲凉的心情。(3分)(2)远远地听到;(1分)确有闻其声,通过想象把它幻化为娥皇、女英在鼓瑟(或理解为特定情境中的历史,联想产生的错觉或幻觉)。(2分)(3)以景语作结,(1分)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含蓄蕴藉地表达了曲终之后词人更深一层的寂寥和怅惘,(1分)体现了他刚毅不屈(高洁)的性格。(1分)[解析](1)注意分清氛围和心情在表达上的不同,写泊舟湘江夜景,这时月升中天,风停息下来,因为夜深,看两岸花草上露水开始凝结,在月光照射下晶莹透亮。整个潇湘水面是平静的,没有风也没有浪,满天星斗正浸泡在江水里,星星冷得似乎在发抖,写出了深夜的寒意。“风定”“清”“不动”“冷”表现环境清寒、幽静,移情于景,表达内心的孤独寂寞。
(2)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特定的时间、地点,触发了词人的历史联想,从而写出了这潇湘之夜似幻似真的泠泠瑟声,曲折地透露出寂寞凄冷的心境。由实到虚产生联想。
(3)词最后两句,写听完曲子,抬头寻找湘妃,她已悄然不见踪影了,只有江岸无数座青青山峰巍然耸立,更进一步写出词人的怅惘之情和刚毅不屈的性格。词末两句全用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成句,但用得恰到好处,毫无斧凿之痕。情感表达含蓄蕴藉,答“化用前人诗句,自然、贴切”亦可。
[第176页 第13题][答案](1)①木叶下、菊花黄;②比喻。(2)表现词人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为下片感怀做铺垫。(3)英豪凋亡;年岁已高;漂泊他乡;功业未就。
[解析](1)上片前两句写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所以体现秋意的词语不难找出。“千骑云屯平野”中的“云”的意思是“像云一样”,所以很明显运用了比喻。
(2)该句化用杜甫的《夜宴左氏庄》“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可从内容(情感)和形式(结构)的角度理解。内容上写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的场景。结构上,上片由写景入词,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3)较简单,要准确概括,用词要简洁。“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指英豪凋亡;“自笑如今霜鬓”指年岁已高;“漂泊水云乡”指漂泊无依;“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指壮志未酬,借酒浇愁。[第176页 第14题][答案](1)营造了荒凉、凄清、寂寥的氛围。(2)“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
(3)以抒情主人公“凝睇”的神态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开头“伫立”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解析](1)抓住意象的特点。“断桥”意味荒僻无人经过,联系诗句“驿外断桥边”分析;“幽径”幽深的小路;“隐隐”显现出寂寥;“孤烟”说明渔村荒凉,没有生气。
(2)“黯然”悲哀、伤感;“愁无际”化虚为实,写愁之深;“秋光已尽”词人触景伤情,想到自我;“故人千里”直抒胸臆,点明因思念友人而悲。
(3)“尽日”说明时间之久;“空”本意是“徒劳”,在这里表现出失落之感;“凝睇”抓住了刻画人物最集中的一点——眼神,表达情感含蓄有节制;从结构上来看,“凝睇”与“伫立”遥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整篇词一气呵成,情感抒发浑圆融合。
[第176页 第15题][答案](1)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5分,每点1分)(2)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寂静;(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地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2分)[解析](1)由黄昏、月明、中宵,可知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注意应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此诗是旅途纪实之作,写夜宿山寺所见之景及旅途的辛苦。首联写山寺所处环境,黄昏时分溪边无人说话;颔联写初到山寺,写出了古刹的寂静萧索;颈联写夜宿山寺时的见闻;尾联则含蓄地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该联描写住宿山寺时所见情景:经霜后的山果纷纷坠落,萤火虫穿竹绕树飞个不停。用山果落地的声音和萤火虫流动的微光衬托山寺的幽静。理解了这些,再从表达诗人情感的角度分析。
201202.B(我行我素: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A无可厚非:无可非议。C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有困难时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D未雨绸缪: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
2017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1:形象类(一)景物形象题型:某诗/某句/某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氛围?答题步骤:描绘画面——概括特征例题: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前两联描......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答案诗歌鉴赏,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答案诗歌鉴赏生活就是一个问题叠着另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也弄不明白为什么搞不清楚怎么办今天看了会火影的漫画主要因为喜欢看动画的我看过今天的更新后很想知道下一个剧情......
语文诗歌鉴赏答案 小瓜劳动产物 感谢捧场P12开始现场练习部分我认为不用做 有需要的同学可自行参考诗歌下面的答案解析- - 这里只提供强化训练答案 蓝色字为诗歌标题 页码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