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随笔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23 11:37: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中庸随笔

中庸随笔

中庸(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原则和态度),先秦的著名理论,即“不高不低取其中,不优不劣取其庸”。如能如此,便可避开俗世中的“空寒寂寞场”,也不致人那“温柔富贵乡”。选择中庸,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施清水则寒其筋骨,漉炙汤则灼其躯形。”人到浴前,不也弃其寒沸,择之温和吗?西汉名士东方朔,诙谲善辩。一日早朝,汉武帝刘彻问他:“为通山顶,你会选曲折陡峭的大路,还是平安漫长的.小路?”东方朔不紧不慢地说:“我选那条中路。”“没有中路。”“那便到半山腰。”惹得皇帝哈哈大笑起来。选择半山腰,那也是一种智慧。

有时求之过高,反而适得其反。南朝谢灵运,天资聪颖,才学过人,然而却恃才放旷,无有止禁,认为自己“宜参权要,掌涉朝局”,却一再得不到机会,最终荒废地方管理,受到谗言弹劾,因罪徙广州。后来他竟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被文帝以“叛逆”罪名杀害。

试想,如果康乐公安于本职,恪尽职守,结局会如何呢?

汲汲于名利,并不可取,但归隐山林,也无意义。索维亚是19世纪时的一个平民,在镇上颇有名气,因为他曾谏言法国皇帝拿破仑智取普鲁士。那场会战大获全胜后,拿破仑立即派人携函请他出山,结果他不愿入营,一生悠闲而终。

因此,对于名利趋之若鹜可能不得善终,而于事业避而远之就会碌碌无为,空负一身才华。

不汲汲追求,不刻意回避,才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中庸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境界。

第2篇:中庸

《中庸》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二、什么是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至和,天一位焉,万物有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中庸”的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德

中庸之道的五达德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君臣关系又被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中动脑筋来治理家国天下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家国天下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障。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读解】

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第3篇:中庸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中庸》强调以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等,虽不乏迂腐之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庸

《中庸》

1.【纲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à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2.【知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3.【正心】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xiǎn)能久矣。”

4.【正心】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xiào)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5.【修身】子曰:“道其不行矣夫(fú)!”

6.【审问】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庸

《中庸》全文和译文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白话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白话解:君子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中庸

中庸》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第1章)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4)中(zhong):符合。(5)节:节度法度。(6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逸佲

虽名子思所著,其中处处渗透孔子之言,亦可为孔子所述,弟子所著。然而不管作者是谁,《中庸》之为儒家思想一大核心,当之无愧。

《中庸》一共分为三十三章,原本是《礼记》中的时候一篇,宋代大儒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分割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中庸》居于《四书》末尾,下达“五经”,上连《孟子》,承上接下,思想深邃,“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程颢、程颐)

我读此书,大概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其中断断续续夹杂着去做了一些其他事,实际上读完此书大概只用了两天。两天,四十八小时,读这几千字的文章,还是太少了。中庸的思想至深至遂,初读之下倘若没有名人大师的注解,倘若缺乏基本的文言素养,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义,意思很难理解。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我们是很难做到的,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或者过于理想主义,都一样,过犹不及。特别是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分数,有时会牺牲掉学生的休息时间,或者让他们被动地接受一些所谓的知识,打击了学生学习兴趣。中庸就可以帮我们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从而使我们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中庸随笔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庸随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