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扣题导入。)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包诗,再读题,听出他想强调什么?
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感觉,但正确)
生2: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范读课题,强调“倍思亲”。跟读。
(诗文对照)
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比如“佳节”“倍”分别是什么意思?不会,那怎么办呢?
生:查字典
师:除了查字典,还可以读课文,找意思。看看你能不能找到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生1:佳节,就是过节。
生2:佳节,节日。
生1:佳节,就是重阳节。
师:佳节就是重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佳”就是美好。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看着……”
生:齐读。
师:倍就是……
生:更加
师:请再读课题。有时我们可以通过看书直接找到句子的意思。
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出示古诗)
生:自由读、互读、指名读
师:诗有诗的节奏,(注上节奏)再读
师:纠正音、注意节奏。指名读。
师:我们已经通过读文的办法,理解了其中一句。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其他三句吗?
生1:(诗文对照找到相应句子。)“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
师:少一人,少了谁?
生:少了王维。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就是……
师:王维在异乡,异乡是哪呢?(读第一自然段,画简图理解“山东”)
师:“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这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呀,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
生:齐读。
师:范读。
(体悟情感)
生:大家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然后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师:有没有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呢?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1:我在这里读书,爸爸妈妈在老家,他们回家三、四个星期了,我很想他们快点回来。
生2:我的爷爷不在我身边,我很想他……
师:17岁的王维,比你们稍大一点儿,他离家已经两年了,重阳那天,他看到……(引读)而自己却……
师:“又”到了,为什么用个“又”字。
生:因为他十五岁……
师:哦,离家两年了,想家思亲,想起以前的重阳节……(引读)而现在呢(天各一方)
生:在“异乡”为“异客”。
师:是啊,孤独一人在他乡,想着以前……看着眼前……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思念亲人的感觉是很难受的。人虽然离家了,但割不掉的是浓浓的乡情,舍不掉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
(熟读成诵)
生:集体诵读古诗。
下课。
评议:
佩服教者的真实。上课铃响学生还不知道上什么课,没有预习,只是通过聊了2分钟就开始上课了。
喜欢简单的课堂。似乎到了一公开课就做课件的时代,可这堂课教者没有费时去做课件,但学生依然从读准字音到读通课文,从流利读诗到感情诵读,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很清晰,从课题到诗文,到诗背后的感情,一一娓娓道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体现着,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
欣赏课堂的细节。为什么“倍思亲”?孩子是谈不出感受的,于是教者寻找身边的资源,让个别孩子谈亲人离别的感伤,这些有现实经历的孩子“情动而辞发”,轻易就感染了周围的孩子。同伴是现实的,感情沟通比较容易,有了这情感积淀,再把“以前和兄弟登高”和“现在孤独一人”,“眼前人们扶老携幼的兴高采烈”与“自己孤独的思绪万千”进行对比,孩子们的就很容易地走进了王维的内心世界。读诗也自然有了感情。
一点困惑:“遍插茱萸”,是兄弟们全都头插茱萸,对吗?所以“遍”的全是兄弟所有人,而不是“全身”,茱萸是插在头上的。
一点建议:精彩的流程设计,展现了师傅的大气,但课堂毕竟是艺术,是需要“精致”的。评价语应起到总结、提升、过渡等作用,要想让学生“在场”,我们首先要投入,同意吗?
第2篇:三年级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课前谈话】
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认识一下,我姓刘。
可是,刘老师没有信心,因为刘老师比较愚笨,前天我概括了一下,我是三丑老师,字丑、人丑、脾气丑,因而课就丑,但是上不出好课来,又怕后面的老师笑,你们能不能帮助刘老师?
刘老师除了笨,还有两个麻烦,第一呢,是我的耳朵不好,你要是想帮助刘老师上好课,怎么办?第二,刘老师最近腰也不太好,走路不太利索,要是来不及给你递话筒,那你怎么帮助我呢?
(目的:让学生能够大胆的大声的发言。)
好,我还得考考我们的同学,有没有这个能力帮助我,做两个游戏,好不好?
1、我先看看你们识不识数?我比划,你们说数字,看谁说得又对又快。1、2、2。为什么错了?以为下面会是3,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学会等待,经验未必都是正确的。
2、认不认识字。来,认识这个字吗?如果给这个字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涞”,认识吗?我告诉你,还念“来”。我的问题是,这个“去”加上三点水,是什么字呢?法。真棒,我曾经考过一个老师,他说没有这个字。所以,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心静下来听、静下来想,不能想当然。对不对?好,一会儿我们学习也是这样。
(目的:放松气氛,引导静下心来学习,因为之前在一个班上的时候,学生很兴奋,但不能耐心的倾听和思考。)
好,下面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
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他。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
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每逢佳节就是说--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生:九月九日。
师: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生:插茱萸、登高。
师: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师:佳节来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思念家乡的亲人,就是思亲。倍呢?
生:更加。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就叫,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再读一遍课题,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段对“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的理解的学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从课文中去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引路。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师:好,同学们,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句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出示古诗)现在,请你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读古诗,借助课后生字表正确朗读诗句。
指名读,正音,男生读,女生读。
师:学习一首诗,只能读正确流利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读书应该做到见字知意,我们要理解它。刚才,大家在刘老师的带领下,借助课后的生字表,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下面我们自己来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好不好?
生:好。
师:友情提醒:课文中也有许多生面孔,遇到他们,我们也要放慢速度,好好的查一查,读一读,弄懂它们。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们的发现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生:自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理解了什么?
生:15岁那年,他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以东的蒲州,而他现在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师画草图)所以他说自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板书:独、异、异
师: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思念家乡的兄弟,就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生: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
师:看到人们都去登高,就想起了自己在家时,这会儿也一定是和兄弟们去登高游玩,但是,今天,兄弟们一定还是头插茱萸结伴登高,只是少了一个--
生:我。(王维)。
师: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是呀,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安求学,这就叫--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人们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在家的时候,想到了现在兄弟们一定也是头插茱萸登高望远,但是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老师给大家标出来,我们再来试试--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三、诗文对照,走进诗人。
师:大家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刘老师也想学着大家读一读。
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刘老师之所以能比你们读得稍好一点,有两个原因,一是你们今天才拿到这首诗,而我已经把这首诗念了二十几遍了,二来,刘老师今年和王维一样,有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自然能体会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你们才读了几遍就读得这样好,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应该刘老师为你们鼓掌,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平常不思念亲人吗?
生:思念。
师:为什么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再次拿起书,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家家户户是如何欢度节日的呢?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
师:好,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生:齐读。
师: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看到这样的情景,王维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触景生情,所以,他--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别人是如此的高兴,而自己呢?
生:独自一个人。
生:15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
师: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背井离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生病了……
生:晚上害怕……
生: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助他……
师:是呀,因为孤单一人,独在他乡,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从这个又字品到什么?
生:王维离开家乡已经很久很久了。
师:多久?
生:两年了。
师:你有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吗?
生:有。我爸爸已经出去四个星期了。
师:你想他吗?
师:想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想哭的感觉。
师:是,刘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两点多钟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仰望星空,就有你说的这种想哭的感觉。而王维离开家已经两年了,他还是一个孩子,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所以,王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时候,王维想到了……
生:以前在家乡时,……
师: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种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
生:齐读。
师:在家日日好,出门处处难。想到了兄弟们一起去登高的时候是何等的高兴,想到了如今兄弟们都在登高,遍插茱萸却--
生:少一人。
师板书。
师:怎能不更加思念亲人呢?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王维就想到了这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风有情,花有情,月有情,人更有情,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王维写下了这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情感迁移,加深感悟。
师: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师: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中秋节是美好的佳节。
生:春节,吃饺子,放鞭炮。
师:对,春节也是举国团圆的日子,这两年多里,这些节日王维也是独自一个人过的,当这些佳节到来时,他也会--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他也会思绪万千,他也会提起笔来写下一首--
生:诗。
师:对,诗。诗是什么?左边是言字旁,就是心理想说的话,右边上边是个“土”,就是大实话,心里想什么说什么,下边是个“村”,寸就是短的意思,把我们想说的大实话,写短一点,写的精练一点,这就是诗。
假如你是王维,在这些节日里,你会写下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来,静静地写。你可以填后两句,也可以全部自己写,还可以引用一些别的诗句。(播放音乐)
生:默默地写。
交流。
师:请你说。
生:《八月十五忆台州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买月饼,遍吃月饼少一人。
师:大家对他补充的诗有什么意见?
生:我想改一个字,把买改成“打”。
师:自己做的意思,是不是?
生:是。
师:你可以考虑一下。
生: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遥知兄弟尝月饼,空邀明月少一人。
师:这样一改就好多了,关注了中秋节的两个习俗,且注意锤炼了用字。还有哪些同学写了?
生:中秋节,月儿圆,像小船,华山相隔众兄弟,天长地久不相见。中秋节,饼儿香,似小盘,盛上佳肴滋味全,盛上汤来见兄弟。
生:天长地久用得不准确,既然是不相见,就不是天长地久,应该用天涯海角。
生:怎么会盛上汤来见兄弟呢?应该是思。
生:我觉得不错,心中思念,就好像看见亲人在汤碗里出现了。
师:你说的真是太好了。
五、再读融情,升华主题。
师:割不掉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朗诵)
集体诵读古诗。
师: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课!
第3篇: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每逢佳节倍思亲2苏教版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大意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来读课题。(齐读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抓住关键字眼“倍思亲”,尤其是“倍”。)
2、复习生字“忆”和“念”
(1)教师边讲解边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事项。(“忆”是左右结构,右边是“乙”,笔画是“横折弯钩”,写的时候“折”需要向左倾斜。“念”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今”,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能将“今”写成“令”。)
(2)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这两个字,每个字写四遍。(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对学生的书写进行点评。)
3、读词,回顾课文大意
(1)出示第一组词串: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A.指名读,读正确。
B.同学们,从这组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重阳节到了,人们非常开心,街上非常热闹。板书:热闹)
(2)出示第二组词串:异乡 异
第4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会写生字,理解“佳节、倍思亲、忆、独”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我们常把美好的节日称为佳节。(板书:佳节,并学习讲解)我们经常见到“欢度佳节”的标语,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但是,有位诗人在佳节来临时,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
第5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磁带、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
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学生围绕“思亲”质疑。(①为什么思亲?②怎样思亲?)
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思亲?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
第6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全校刚刚进行了古诗文检测的活动,你们还记得这句诗吗?(——记得)。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里有三个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齐读)
2、谁记得它的出处?(——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王维】
3、师:让我们先来认识王维。
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就用这首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样的疑问?(——生质疑:
1、佳节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佳节指美好的节日。在这首诗中指哪一个节日?——重阳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九日就是重阳节。)
2、王
第7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课题是一句王维思亲的千古绝唱,道出了多少游子的心声!
课堂伊始,我让学生读课题,道出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孩子们读古诗,这是他只是准确流利地读。然后让学生整体感受这是王维的思亲之作。紧接着走进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古诗,感受王维的孤独与无奈!
第一小节,让学生抓住15岁,两年两个数字体会王维的举目无亲。告诉学生文字是有温度的,读一读这一小节,你感觉怎样?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第二小节首先让学生读第二小节前三句,感受重阳节的欢乐、热闹!然后和这是的王维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别人全家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而他只身一人在长安,寂寞难耐!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更加思念的情怀读出来!王维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他想到了哪
第8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