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铸剑》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题解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眉间尺形象分析
1泵技涑叩哪盖鬃畛跷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贝诱庖唤诶锞俪黾父隼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当老鼠“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时,他却“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泵技涑叩男愿袷欠窬褪钦庋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4毙郧楦谋浜蟮拿技涑呤欠褡阋缘5碧娓副ǔ鸬闹厝危
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5泵技涑呶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二)黑色人形象分析
1焙谏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2焙谏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3焙谏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讨论、明确: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三)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讨论、明确: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作业
思考本文最后一节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二、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三、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讨论、分析“看客”在文中的作用
(一)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二)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
(三)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讨论、明确:这种情节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二、分析文章主题
讨论、明确: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作者就是要通过本文,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复仇”精神。
三、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举例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
1奔蚪嗟耐饷裁栊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2本练的语言描写
例如:“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待后事,“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3毕改宓男睦砻栊
例如:“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4鄙动的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四、作业
比较鲁迅小说《药》《阿Q正传》中的“看客”形象与本文中的“看客”有哪些相同之处。
第2篇:《铸剑》教学设计1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
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
1.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简介作品及作者。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链接图片)
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
(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
(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3.黑色人形象分析
(1)学生从文中找出刻画黑色人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
(2)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表述见解。
(3)根据学生表述情况,教师选择性提问: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4)明确:
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②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4.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重点突破)
(1)学生表述意见。
(2)明确: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7.小结:(略)
8.作业:
①情感、价值观体现: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文中主人公是谁?
②学以致用:联系自身,16岁的你能干什么?孝敬父母,独立生活做到了吗?如何处理同学间产生的矛盾?
③知识拓展:结合文章第二、四节所写“看客”围观场面,联系鲁迅的其他作品,谈谈这有什么深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文章主题
1.思考:课文的“相关链接”(73页)一、二,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袁良骏、严家炎关于课文主题的针锋相对的评论,链接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请问: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如果这两种你都不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材料。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除“链接一、二”观点外,可能有学生认为本文是神话或传说,表现了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4.主题小结:链接一:《铸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从《铸剑》的写作背景角度立论。
链接二:《铸剑》是一篇武侠小说,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从《铸剑》中黑衣人的行为表现角度立论。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因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不同,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思考:下面几段话各自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何艺术效果?
①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忽然腾沸。
②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③(黑色人)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
④“……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嘴边吹过不住。”
⑤“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
2.学生答疑。
3.明确:
①心理描写。表现眉间尺对母亲的复杂心态,既有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②动作描写。表现眉间尺行为果敢、壮烈,完全摆脱了优柔寡断的性格。
③外貌、神情描写。表现黑色人的坚毅、冷酷、严峻。
④细节描写。对老臣惊慌丑态的辛辣讽刺。
⑤强烈讽刺。揭露国民无聊、愚昧、麻木的劣根性,引起“疗救者注意”。
4.学生对课文的其他人物描写内容畅谈看法。
5.小结:(略)
三、练习巩固
1.鲁迅在黑色人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人格思想?
2.探究性写作实践:以课文为蓝本编写话剧,要求突出眉间尺的性格。
附《铸剑》板书设计:
铸剑
鲁迅
铸剑情节:丢头--献头--啮头--祭头
人物形象:眉间尺:优柔寡断、复仇炽烈、
成长迅速
黑色人: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斗争彻底
第3篇:铸剑教学设计
《铸剑》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故事新编》内容,体会本文题目的含义。
2、能力目标:把握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性格变化以及褐色人的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感受鲁迅复仇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教学重点
分析黑色人帮助眉间尺复仇的动机。
三、教学难点
感受鲁迅复仇精神的时代内涵。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二、介绍《故事新编》
鲁迅从1922年开始创作了第一篇历史小说《不周天》(即《补天》)之后,历时13年,又创作了7篇历史小说《奔月》、《铸剑》、《出关》、《理水》、《采薇》、《非攻》和《起死》,1936年集成《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一部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白话演义,开创了我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先河。
第4篇:鲁迅铸剑教案
鲁迅铸剑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
第5篇:《铸剑》精品教案
《铸剑》精品教案
《铸剑》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
第6篇:铸剑(语文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题解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第7篇:《铸剑》教学设计(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2、难点是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正音,设置问题,探究讨论,适当点拨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以文
第8篇:铸剑(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小说于古代传说中注入的时代精神与个人生命体验。
2.感受《故事新编》丰富的想像力与诡奇、荒诞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黑色人、眉间尺与鲁迅自我的关系。
2.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小说主题意蕴的丰富和复杂。
教学内容:
一、题解与素材来源
《铸剑》写于1926年10月,原名《眉间尺》,1932年编入《自选集》时改为现名,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34--1935年创作的5篇以及20年代的3篇小说,共8篇,于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印行。鲁迅称之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从素材来说,《铸剑》脱胎于《列异传》这本中国古代小说。鲁迅在自己编的《古小说钩沉》里,就曾引了《列异传》的这篇小故事,这个故事也见于《搜神记》等其他典籍里,鲁迅把这些材料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