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读后感_铸剑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 时间:2020-02-27 09:24: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铸剑读后感800字”。

读《铸剑》有感

结束了对鲁迅《铸剑》的学习,心中难免生出几丝感悟。

眉间尺诚然不是一名合格的复仇者。他太优柔寡断,仅是对一只老鼠的处置便游移不定。若说他想救了误入水罐的老鼠,他却几次将那老鼠淹入水中,并最后将它杀掉;说他憎恶那只老鼠,他又数番将老鼠从水中救起仅仅因为心中不忍,误杀了老鼠后心中更有一种罪孽感。

这样的个性,对一个复仇者来讲无疑是致命的。对于不共戴天而毫无转圜余地的世仇,没有什么以德报怨,那只会让自己死的更快。只有你死我活的残忍决绝。

没人为眉间尺主持公道。只因为双手沾满血腥的是王,是这楚国的至高无上。

这与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哈姆雷特》倒有几分相似,却又有所不同。

哈姆雷特也曾与眉间尺有同样温和的性子。不同的是,他为了复仇而锻炼出了一颗冷硬的心。他的地位也并不低下,相反,他是王国的王子,地位可以说是崇高。所以他的父亲是被谋杀的——就意味着,他要自己去调查凶手,甚至复仇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复仇的难度更大。即使在看似父亲的鬼魂诉说的所谓“实情”前,他也没有热血涌上头颅,而是在调查到事实后才一步步进行他的计划。

他比眉间尺多了一份智谋,多了一份冷静,更多了一份果敢。所以他的复仇成功了;同样,他毕竟是人,有感情有血肉,无法真正的绝情,所以他与仇人一并死去。

眉间尺既无智计,也无勇力,不能以计策取仇人性命,也不能突破重围杀入王宫摘下仇人首级。却有着异人——宴之敖者的帮助。最终与仇敌同归于尽。

这样便不得不谈谈这位“宴之敖者”了。

他与眉间尺素不相识,却愿为眉间尺复仇,乃至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为何?若是为眉间尺那柄世间无二的宝剑,也不至如此。再好的宝贝也要有命承受才行。

恐怕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敌人——王。

这个王并非什么明君贤主。仅从他在眉间尺父亲铸成宝剑后又残忍地将其杀害、身首分离的状况看,他便是猜忌心极重而暴虐的。或许有人说,古代君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尤其是在乱世争雄的年代,担心别国君主的力量超过自己,杀掉一个潜在的威胁很正常。那便姑且不提。但一个只知作乐、游山玩水的君王能开明到哪去?更遑论当他赶到无趣时,便要发怒,寻过杀人。在他的眼中,人命不过草芥、尘沙一样的卑微。拔去几棵不顺眼的杂草、踢开脚边碍路的石头,又有什么要紧?

也是利用了王沉溺于享乐而暴虐的性情,宴之敖者才有机会进入王宫,突破了武士的层层保护而将王斩杀。

“团圆舞”这个名字颇有深意。

既是团圆,一个眉间尺的头自然做不得,非要加上王的头才能做得。二头相争,自然奇妙无比。当孩子不济时,宴之敖者挥剑斩下自己的头颅加入战局。二对一,王自然处于下风。

“上至王后,下至弄臣”在看到王头落入金鼎后,竟有些“秘密的欢喜”。

王的暴虐之性一起,他们便是首当其冲的、绝佳的出气筒。当然是一次性的,不过王并不缺少发泄怒气的工具。王一死,他们的性命便不再摇摇欲坠。但在王尚未断气前,他们的欢喜并不能公诸于众——断气后也不能。半晌之后,妃子方才喊叫,未尝不是拖延三头相争的时间,到那时即使王胜了,皮肉也早已煮烂,王必死无疑。

令人疑惑的却是,这样的暴君出殡,祭桌竟一列一列的出现。百姓们总不会善恶不辨。这祭桌,是给王的,还是给宴之敖者和眉间尺的,犹未可知。

暴虐独裁只会是自取灭亡。一如文中的王。

铸剑读后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铸剑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一)《铸剑》是一个复仇故事。故事上写了主人公眉间尺与闹夜的老鼠折腾了一番。然后他的母亲跟他讲述了父亲当年帮助国王用神铁铸造了两把举世无双的神剑,一把是雄剑......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铸剑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铸剑读后感这篇文章是鲁迅根据《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铸剑读后感。铸工干将为楚王造剑被杀,其子报仇故事,是《故事新编》中系列小说中的一......

《铸剑》读后感

《铸剑》读后感在那武侠长短篇多如牛毛的时代,很多都被质疑,而《铸剑》的横空出世,在时间的冲刷下,却有了睥睨千古之态。小说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言必有据,又“随意点染”,渗入了作......

下载《铸剑》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铸剑》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