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提倡以读代讲,是为了减少教师对课文进行繁琐零碎地分析,把读书的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课堂上,我设置了多种形式地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小组合作读,引读,齐读,师生合作读。通过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相信学生会读懂。在读的基础上,我还设置了情境表演课文。学生在预习时自己制作了头饰,课堂上,他们戴着北极星、大树、积雪、太阳,一个个都兴高采烈地想表演,情景表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整节课学生读的多,说的多,相对于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合作学习者的角色。
课前我还布置了让学生搜集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尽管农村的学生没有网络,没有很多的课外书,但是他们还是在自己仅有的工具书上搜集到了有用的资料。收集资料有助于学生拓宽生活视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收集资料能让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充满科学性与知识性、秀丽有趣的小诗,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对大自然充满向往与探索的兴趣?这是我备课时一直考虑的问题。本课的教学有三点自己比较满意: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本诗是写自然科学常识,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我在教学中大胆放手,将理解课文内容的机会交给学生,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代替我对课文的讲解、分析。首先,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在野外迷路了会怎么办?”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汇报等形式,学习课文中的四种方法。在小组学习时我及时巡视指导,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到的方法,并找到相应的段落再读,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或书中的句子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之后,我又引导学生集体汇报、进行总结。如学习大树一节:学生说我知道大树也能告诉我方向。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5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5篇。我又问:“为什么会一面稠,一面稀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理解,从而也更进一步理解了课文所蕴含的知识。
二、利用简笔画,突破难点。
沟渠里的积雪怎样给我们指引方向,教材只给我们说“看看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到底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却没有几个学生清楚。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我画了一条沟渠,里面一面的雪多,另一面的雪少,请学生判断到底哪面是南,哪面是北,并说明理由。刚开始,不少学生认为雪多的一面是北,少的一面是南,理由是太阳在南边,把南边的雪晒化了。只有一名学生认为雪少的一面是北,雪多的一面是南。此时我没有急于给学生一个准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再读课文,看看自己的理解有没有改变。孩子们再次思考,但仍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此时,我在沟渠的一边画了一个红红的太阳,请学生再来判断。这样一来学生马上明白了,原来积雪多的一面是南方,而积雪少的一面是北方,因为沟渠的边沿挡住的南边的太阳光。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真的明白,我又画了一座小山包,一边积雪多,一边积雪少,请学生判断方向。这次学生马上明白了积雪多的是北房,积雪少的一面是南方。接下来我又画了一条宽宽的街道,两边是高楼大厦,请学生判断是街道南边的雪化得快,还是北边的雪化得快。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也很快给出了答案:街道北边的雪化得快,街道南边的雪化得慢。
三、巧妙延伸,拓展激趣
学完全诗,在拓展环节我提出问题:“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在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你还知道哪些天然指南针呢?”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课下回想课堂上的情景,存在以下不足:
备课时预设不足,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够。从课堂上来看,不少孩子还没有正确的方向感,对于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自然知识贫乏。
在上这课前,应该让孩子查找有关的资料:了解北极星、观察大树的枝叶特点,观察大树在阳光下的影子变化。
第2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处理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识课,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让孩子觉得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
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教学第二段时,教师扮演迷路的小孩,学生当太阳指点方向;又如:教学第三段,让学生当北极星考一考学生怎样辨别方向;再如教学第四自然段,让学生演大树,自我介绍大树指点方向的方法。把枯燥的科学性知识,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如:教学“太阳”指点方向时,通过当太阳帮迷路的小孩指点方向的游戏中,巧妙地把太阳在早上、傍晚的所指方向蕴含其中,并积累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再如对“忠实”这一词语的理解,在让学生理解“太阳为什么是个忠实的向导”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值得自己信任、可靠的人和事,使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如:第三自然段的难点是如何在黑夜里找到北极星,利用课件形象演示后,让学生找找儿歌的后半部分,巧妙的把找北极星的方法集于易读易记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中;如教学“第五自然段”,通过实验学生知道沟渠里的雪哪边化得快,哪边化得慢后。让学生改写这节诗句,实现了读写迁移;如在教学完四种天然指南针后,把它们是怎样准确指点方向归纳为“我会填”,让学生自由说、开火车说、没有发过言的站起来说,全面参与,大面积练习。在最后,我提出了“你还知道哪些天然的指南针?”,不仅是拓展学生的思维,更是引导学生更开放地学习语文,并培养学生学会课外搜集资料的兴趣,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在第二段的教学时,当学生回答自己的发现时,一位学生说自己通过读知道了太阳中午的时候在南边,树的影子正指向北方。此时,我联系以前的课文《动手做做看》,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让学生怀着“太阳在南边的时候,树的影子真的指向北方吗?”这样的疑问,再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确实如此,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每段的教学中都能让学生提提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使学生主动去获取和处理信息,教师适当点拨。这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而且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凤起校区 吴晓丽2005、5《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课堂中的不确定性,是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人所能完全掌控的,而这正恰恰是教学的魅力所在。这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更需要孩子们在课堂中的探索和反思。
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我请学习积雪这一天然指南针的同学说说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指点方向的?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这一节给我们介绍的天然指南针是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着点点头,正准备示意他答得正确,另一个孩子站起来不是很确定地说:“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么会是这样个答案?我心想:书上不是说得很清楚吗?怎么会搞不清楚呢?”“怎么呢?”我问,“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你看,”为了阻止他继续说下去,我在黑板上画起了示意图。示意图一画出来,我立刻发现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沟渠的北边,因为它面朝南!我连忙停住了口,我连忙说:“看,果真如他所说,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的慢的是南方!因为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沟渠的北边,所以是哪边的雪先化呢?”孩子们一下都看懂了,齐声说:“北边!”我又灵机一动,说:“如果这不是一个沟渠,而是一座山呢?”立刻就有孩子举起了手:“山坡上的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对!”这时的我是既为自己的小聪明感到高兴,也为自己备课时的盲目自信汗颜。
看看书上的句子,为什么孩子们不能立刻从课文中了解所指的方向呢?“来,让我们读读这一诗节。”孩子们边读,我也在仔细的看着课文“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实书上就已经对应了呀,“快、慢”对“北、南”。我暗自放下心来,正是由于孩子们提示,我才没有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啊!
这次课让我真正认识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的确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关键就看教师对于课堂的把握了。应该说,让我们和孩子们共同把握课堂的方向,这堂课才是真正让孩子们喜欢的课。
第3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在理解本课的第5小节“沟渠里的积雪哪边化的快哪边化得慢,化得快的那边是南面还是北面,为什么?”时,在我的备课中,这里不是个难点,根据平时的生活常识,我认为雪化得快的是南方,化的慢的是北方,“好,谁来说说看!”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我微笑着点点头,正准备示意他答得正确,另一个孩子站起来不是很确定地说:“老师,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得慢的是南方!”怎么会是这样的答案?“怎么会呢?”我问,“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你看,”为了阻止他继续说下去,我在黑板上画起了示意图。示意图一画出来,我立刻发现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光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因为它面朝南!我连忙停住了口,打开书仔细地看着课文“看看哪边的雪化得快,哪边化的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其实书
第4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教学过程中,我请同学说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是如何为人们指明方向的?
这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在冬天沟渠里的积雪,融化比较慢的是北面,融化比较快的是南面。”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而另一部分孩子似乎有不同的意见,但也说不出我们来。一同学说:“融化比较快的是北面,融化比较慢的是南面!”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但是没有谁能说服对方。 当时我想课本上已经写了,怎么会这样呢?我说:“冬天的太阳在偏南边,大家看。”为了让他们明白,我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了一个沟渠的示意图。示意图一画出来,立刻同学发现了问题所在。他说:“从南边射过来的太阳照到的是沟渠的北边,因为它面朝南!”这时候我连忙说:“看,说得很对,沟渠里的积雪,雪化得快的是北方,化
第5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反思1
人教版第五个单元主要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而《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非常强的文章,处置的不好很容易上成常识课,变得枯燥乏味,甚至死板。如何让小朋友觉得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是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于是在自身对课改新大纲感悟和认识上,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1、品味美感。诗歌教学应更强调多读少讲,让同学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出情感,读出味道。在读本文时,让同学边读边考虑,读懂其中的科学知识。而不
第6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一、故事导入
师(出示画面):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的天气里,李老师带着班里学生出去郊游,小明因为在游玩时不听从老师的指挥,独自乱跑,在野外迷了路。他非常着急,这时他想起了一首小诗,利用这首小诗的知识,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你想读这首诗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 20课“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赶紧去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遇到困难,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解决。
(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巡视)
师:王亚楠、杜玉婷,遇到不认识的字能请教字典老师,部分同桌之间在遇到困难能互相帮助。多会学习的孩子呀!
师: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读才能,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的第一小节。
生:读第一小节。
师:出示“针”的卡片,你刚才这个字音发的真准,你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吗?
生:教学生读“针”。
师:注意这个字
第7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启发学生儿童观察研究大自然,发现更多的天然指南针,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感悟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教学难点:
在情感的世界里让孩子深深感到:要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自主探究、表演、介绍等形式朗读感悟。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插图和指南针等相关用具。
2、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辨别方向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悬疑激趣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个谜语,谁能猜出来?
2、(出示谜语:形如钟表不是表,不报钟点和分秒,中国古人发明它,寻找方向少不了。)
第8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会认“针”等4个生字,会写“忠”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课前准备 1.指南针。
2.课件:天然的指南针。(树影、北极星、树叶稠稀、积雪)3.生字词卡片。
4.了解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
第 一 课 时
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故事主要内容是去野外游玩,不小心与同学们走散,迷了路)2.设疑:这时该怎么办?(请学生想各种可能)3.揭示课题,老师板书。初读课文,随机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检查自学,随机识字。
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特殊的分节方式,再指名分节读,在读中正音。本课的四个生字都是翘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