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我们该何去何从
其实刚开始选这门课程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讲什么的,但是当我深入了解它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的城市规划是那么的重要,生态建设是那么的重要。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深深的了解到,我们中国,更甚北京的规划真的有些糟糕。我们的生态城市规划到底应该怎么做。我们需要好好的探讨。
其实在不久之前,我刚刚稍微读了一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在里面有一章就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很清楚,一个没有绿化的城市被视为没有生命的城市,不重视绿化城市的领导被视为缺乏文化修养的决策者。自然界的地理景观,人类集聚区的生态环境,从本质意义上说,是人类发展度量其自身存在的一种视觉事物,她因人的视觉而存在,她因人类追求而精美。所以在我们的城市中应该多增加一些绿化。但绿化并不是只单单增加一些树和草的数量。我们可以把这些都转化成一个个小的街心公园。小小的街心公园里不仅有成片的树木,绿油油的草地,还有供附近居民休息歇脚的凉亭与石凳。这样,一个小小的街心花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绿色植物,增加了绿化面积,还方便了附近居民的游玩与休息,这岂不是一举两得。其实公园并非要最大的好,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小的街心公园岂不是更方便附近居民的出行。所以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也成了我们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笔。
但是看看我们的城市规划,各个政府为了完成上级给定的绿化面积不惜占用了耕地来植树种草。举一个小例子,就发生在我身边。为了完成北京市给的绿化面积的任务,丰台区政府就强行吞掉了我所居住地方的耕地,并且把地里种的植被铲倒,又重新种上新的树木。这一举动惹恼了当地的居民,并和政府人员发生了肢体冲突。其实,政府大可不必这样做,就算是为了增加绿化面积,又何必放倒耕地里原有的数目呢。这样岂不是又费力又费钱好没有落的百姓的支持,造成民怨四起。所以对于增加绿化面积,我们应该更好地制定政策,不能盲目,更不能跟风。我们现代人不仅要追求富裕丰度的物质生活享受,而且还追求优美的生态城市中的人居环境。人类生存发展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具有原始意味的深刻联系是十分有趣的,但也与现代城市中的各种植物、生物环境相互依存也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第2篇: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
摘要: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今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思想,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策略论,科学技术作用论,市场、政府与公众作用论以及“弱化”和“强化”论等基本内容,它为解决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启发,即要树立现代生态观,积极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公众的作用,建设生态城市系统。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理论;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反思而产生的。它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胡伯提出,并首先在一些西欧国家特别是荷兰、德国和英国产生了较大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从一开始强调技术创新对生态现代化的作用,到注重政府和市场等其他因素在生态转型中的作用,再到关注全球生态现代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 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编辑本段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状况。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而国外,比如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日本北九州,澳大利亚阿德莱德等都是比较有名的生态城市。通过比较可发现国内外生态城市实
践上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则集中反映了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相比所存在的差距,对这些差距的认识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能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结语:总之,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呈燎原之势,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并付诸实施,取得一系列喜人的成果,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我国生态城市理论的完善以及实践水平的提高。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实践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仍存在着在交通组织形式、公众参与机制以及体现社会公平上的不足之处,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提高我国生态城市的质量是今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在生态城市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我国在历史、文化与传统上的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也是我们需要反复进行思考的问题之一。
参考文献:
1.《2009北京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
2.《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济大学出版社——沈清基、吴斐琼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08出版)。
3.《城市水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忠玉,蒋洪强 编——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3出版)。
第3篇:管窥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论文
一、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概念和价值
1.生态型城市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建设科学的、实际的和起点高的生态型城市,对城市的经济、社会、人文和生态等的发展方向有重要影响,将其置于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能够为生态型城市的建设提供重要保障。生态型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遵循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还需要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规划设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起“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课题,该课题为生态城市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及规模样板。其最主要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为人类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相互和谐。
2.生态型城市规划存在的价值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及对城市进行生态型规划,对社会的发展都存在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