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分马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篇在故事情节发展中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描写人物和准确地遣词用字。
2.学习郭全海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教学设想
本篇节选自《暴风骤雨》的第二部,写了分马、换马两个事件,换马是分马的发展,两个事件紧密连贯。分马,元茂屯三百来户都来参加,场面纷杂,人物众多;换马,则集中于解决一个问题。本篇既写出了场面的热闹欢腾,又在众多人物中写了十来个人物,并在其中着重描写郭全海、老孙头这两个人物,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反映了分马给群众带来的欢喜,表现了不同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这个特点,培养分清主次、有详有略地处理繁多材料,在纷杂场面中描写主要人物的能力。
本篇准确地遣词用字--特别是准确使用一些副词描写人物,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把关键语言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人物形象的分析当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郭全海的高贵品质,培养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扣住关键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习作时准确地遣词用字的能力。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结构层次,体会分马场面的热烈欢乐,分清主要、次要人物。
教学过程
1.由开始教学小说单元,引出《分马》(板书课题)。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第一段,大致了解《暴风骤雨》和课文前面的故事情节;参看注释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拴:shuān骒:kè弦:xián相中:xiāngzhòng瞅:chǒu撵:niǎn(马)圈:juàn夭折:yāozhé趟(地):tāng抠:kōu驹:jū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前一人读至“不又安上家了吗”。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5.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1)依据故事的发展,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为几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不又安上家了吗”,写分马;第二部分,从“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到篇末,写换马。第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从开头至“说罢,跳下地来”,为第一层,写郭全海主持分马,对群众进行教育;这一部分的后文为第二层,写分马的经过情形。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三层:从这一部分开头到“见人就叹命不好”为第一层,写老王太太不满意分到的马;从“郭全海看到老王太太灰溜溜的样子”到“老田头笑着说:‘你牵上吧。’”为第二层,写换马的经过;从“大伙都散了”到篇末为第三层,写郭全海做换马的善后工作。
如有学生把第一部分的第一层独立分为一个部分,在肯定这样理解也有道理以后,指出:本篇写了分马、换马两个事件,故以把进行分马教育的段落理解为分马这一部分中的一层为宜。
(2)本篇怎样把一二两个部分联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跟他俩小子没有挑到好牲口”,“都”、“只有”两个副词的使用,构成两种情况的对比,由众多群众的情况到个别人物的情况,承上启下,把两个部分关联了起来,使节选部分成为了整体。
6.引导学生体会分马的盛大场面和欢乐气氛。
本篇怎样表现出了群众分马场面的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在分马的进程中,表现出了群众分马的盛大场面和欢乐气氛。
郭全海对群众讲话前,先要“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说“别吵吵”,于是“人们涌上来”,他得“爬到桌子上,高声”说话;群众回答他的问话,先是“无数声音”,后是“许多声音”;这表现出到场群众的众多,场面的盛大,群众感情的兴奋。
老孙头骑分到的马被摔下来,“调皮的人们围上来,七嘴八舌打趣他”,“围上来”,“七嘴八舌”,足见打趣老孙头的人很多。这么多人打趣老孙头,老孙头也并不介意,正表现了分马群众的情绪极佳,满心欢喜。分到了称心的牲畜后,“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更形成了盛大场面中一片欢乐的情景。
7.引导学生把握本篇的主要人物。
本篇在元茂屯参加分马的三百来户人家中,写了十来个人。写这些人是否也有详有略?主要写哪些人物?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十来个人也有的详写,有的略写,详写郭全海和老孙头这两个人物。
8.引导学生分析本篇的几个略写人物。
(1)本篇略写的几个人物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的几个略写人物,表现出了不同身份的人物在分马当中的不同表现:(烈士妻子)赵大嫂子:因家中没有男劳力,虽经别人劝说,“说啥也不要”马,把马“省下给人力足的人家”;淳朴善良,觉悟很高。(贫农)老初:“早”就想要一头牤子,反复“寻思”牤子的优点和缺点,牵回一头黑牤牛;考虑实际,朴实勤劳。(被地主夺走毛驴,妻改嫁,子夭折,成了二流子的)李毛驴:不要马,不要牛,单要“原来的那两头毛驴;物还原主,人也转变。(干属)白大嫂子、(军属)张景瑞的后娘,都分到了“相中的硬实马”,老田头夫妇也“十分满意地”“牵了一匹膘肥腿壮的沙栗儿马”;这几个人分到胜利果实,满心欢喜。(新近立了大功的韩老六的穷亲戚)老王太太:“没有挑到好牲口”,“见人就叹命不好”;分得马匹还埋怨,思想落后。
(2)这样略写几个人物在本篇当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略写出几个身份不同的人物在分马中的不同表现,和详写的两个人物在分马中的表现联系起来,即表现出分马的具体进程和欢乐场面,也使本篇具有了浓郁的生活实感。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盛大场面、欢乐气氛的表现和略写几个人物的作用,准备分析郭全海、老孙头这两个详写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郭全海、老孙头这两个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本篇略写的几个人物,引到分析详写的人物郭全海(板书:郭全海)。
2.引导学生分析郭全海这个人物形象。
(1)郭全海,元茂屯的农会主任,共产党员。他在分马前的讲话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郭全海先叫大家“别吵吵”,维持好秩序,然后谈出分马的办法,表现出他是分马的主持人(板书:主持分马)。分马办法是“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合理、简明、易行,表现出他有很强的领导工作的能力(板书:领导力强)。分马前对群众说“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分了东西可不能忘本”,更表现出他善于利用时机,做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板书:相机教育群众)。
(2)郭全海怎样对待自己的分马?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郭全海自己分马排在第二名(板书:自己分马),第一名赵大嫂子又没有要马,大有细致挑选的条件。但他“对自己的事总是随随便便的”,“随随便便”,表明他并不注意自己的事;“老孙头要他牵那匹青骒马,他就牵出来”,“就”这个副词的使用,表现出他自己并未挑选马匹(板书:并未挑马);从而表现了他很不重视个人的利益(板书:不重个人利益)。
(3)老孙头高兴地骑上分到的小儿马,被马摔下来,马逃逸了。郭全海作出了什么反应?这个行动具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郭全海看到老孙头的马逃逸了,“慌忙从柱子上解下青骒马,翻身骑上,撵玉石眼去了”,他立即急追老孙头逃逸的马(板书:急追逸马),表现出热心帮助别人(板书:热心助人)。迅速追回逃逸的马,又可以接住老孙头骑马被摔、儿马逃逸这个插曲,保证分马的顺利进行(板书:保证顺利分马)。
(4)郭全海怎样了解到老王太太不满意分到的马并作出了什么样的反应?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郭全海看到老王太太灰溜溜的样子,走拢来问道:‘怎么的了?这马不好?’”“看到”老王太太懊丧的神态,立即“走扰来”问她,表现出他关心群众,注意观察群众。听到老王太太不满意分到的马的回答后,郭全海“随即”说出和她换马;“随即”,不假思索,主动地要和老王太太换马,表现出他一心照顾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板书:主动换马照顾群众不计个人得失)。
(5)老王太太不满意郭全海的青骒马,郭全海继续采取了什么行动?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郭全海没有因老王太太不愿换自己的青骒马而觉得已经尽了心,撒手不管,而是招呼一些积极分子“商量老王太太的事”,动员积极分子和老王太太换马(板书:动员换马)。他讲了“先进的要带落后的”,谈到老王太太“又立了功”,说明她“不中意”自己的青骒马,让大伙“说怎么办”;表现出他善于启发积极分子的觉悟,鼓动积极分子的热情(板书:启发鼓动)。结果是大伙都愿和老王太太换马,老王太太满意地换了老田头的马,问题得到解决(板书:问题得到解决)。
(6)老王太太的问题解决了,郭全海又做了什么工作?得到了什么样了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郭全海在老王太太换走老田头的马后,担心老田太太“不痛快”,就把自己的马送到田家去换那匹热毛子马(板书:送马田家)。老田太太经过老田头的劝说、教育,“心转过弯来了”,说“不用换了”彼此推让,郭全海最后决定“青骒马开春下了崽,马驹子归”老田头,慷慨地赠送马驹子,圆满地完成了换马的善后工作(板书:慷慨赠驹善后圆满完成)。
(7)本篇塑造出郭全海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塑造出郭全海大公无私、工作细致、善抓思想工作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的形象(板书:大公无私工作细致善抓思想)。
3.引导学生分析老孙头这个人形象(板书:老孙头)。
(1)老孙头,贫农,赶大车的,在分马中叫到他的名字前他的行动、语言,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孙头在叫到他的名字前,“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早相中”,表现出他十分注意分马,早就细心挑好马(板书:叫到名前早挑好马)。但老田头问他“你要哪匹马”时,却答以“还没定弦”,表现出他惟恐说出小儿马被号在他前面的人牵走,表里不一,世故圆滑(板书:表里不一世故圆滑)。
(2)老孙头在叫到他的名字时的行动,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孙头听到叫他的名字时,“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小儿马,迈开大步,快似流星地急切牵上小儿马(板书:叫到名时急切牵马),表现出他为分到相中的马而无限激动,都不能自持了(板书:无限激动不能自持)。
(3)老孙头分到小儿马后的行动、语言,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孙头分到小儿马后,不先回答张景瑞的话,就立即“翻身骑在儿马的光背上”,表现出他为分到满意的马而满心欢喜(板书:立即骑马满心欢喜)。对张景瑞说明小儿马是最好的马,回答小猪倌说自己骑马不会摔下来,又表现出他在满心欢喜之时的自我夸耀、自鸣得意(板书:自我夸耀自鸣得意)。
(4)老孙头骑小儿马发生了什么情况?他的反应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小儿马“狂蹦乱跳”,“绕着场子飞跑,到底把老孙头扔下地来”,“扔下”,表明摔得很重(板书:被马狠摔)。“调皮的人们围上来,七嘴八舌打趣他”(板书:人们打趣)。老孙头没有反击人们的打趣,表现出他的心情没有因被马狠摔而变坏,并不计较人们的打趣(板书:并不计较)。他虽被小儿马摔得很痛,说“回头非揍它不可”,“非”和“不可”呼应使用,看来真像要狠揍小儿马一顿,但又反复称小儿马为“这小家伙”,他仍然爱马(板书:仍然爱马)。
(5)郭全海把小儿马追了回来,老孙头的行动怎样?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被摔得很痛的老孙头,在柴垛边“抽根棒子”,“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像要狠打小儿马,(板书:像要狠打);但“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并未真打(板书:并未真打);表现出他舍不得打小儿马,十分惜马(板书:舍不得打十分惜马)。
(6)老孙头在换马中的行动、语言,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孙头被郭全海招呼着参加了积极分子的商量老王太太的事。由于郭全海的启发鼓动和积极分子们都愿和老王太太换马,他也只得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表示愿意换马;但紧跟着就说“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似乎在替老王太太着想,实际是怕她换去小儿马(板书:口说愿换实际怕换)。到老王太太“用手摸摸”小儿马时,老孙头更是说那马既“不老实”,又“像瞎了似的”,这样大肆贬低小儿马这匹好马,实际是惟恐被老王太太换去(板书:大贬好马惟恐换去)。
(7)本篇塑造出老孙头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篇塑造出老孙头翻身分马无限欢喜,想要积极进步却仍然存有自私观念的农民形象(板书:翻身分马无限欢喜想要进步仍然自私)。
4.指定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缓急轻重得当,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
进一步分析郭全海、老孙头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郭全海的高贵品质。
板书设计
郭全海
主持分马领导力强相机教育群众
自己分马并未挑马不重个人利益
急追逸马热心助人保证顺利分马
主动换马照顾群众不计个人得失
动员换马启发鼓动问题得到解决
送马田家慷慨赠驹善后圆满完成
大公无私工作细致善抓思想
老孙头
叫到名前早挑好马表里不一世故圆滑
叫到名时急切牵马无限激动不能自持
立即骑马满心欢喜自我夸耀自鸣得意
被马狠摔人们打趣并不计较仍然爱马
像要狠打并未真打舍不得打十分惜马
口说愿换实际怕换大贬好马惟恐换去
翻身分马无限欢喜想要进步仍然自私
第2篇:分马(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朱雁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分马》一课。作者是周立波,选自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二、出示学习目标
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有两个:1、理解本文围绕中心安排详略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描写的特点。
三、分析课文
1、这篇文章虽然是长篇小说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如按“分马前--分马中--分马后”的情节发展来划分文章结构,你看应该怎样划分,请跳读课文,标明起止。
投影展示本文主要情节如下:
分马:
(1)、赵大嫂子不要马。
(2)、郭全海随便牵了匹青骒马。
(3)、老初分到了黑 牛。
(4)、老孙头到栗色小儿马玉石眼。
(5)、各家分到称心的牲口。
(6)、李毛驴物还原主。
换马:
(1)、老王太太分到热毛子马不满意。
(2)、郭全海动员积极分子换马。
(3)、老王太太换走老田家的沙栗儿马。
(4)、郭全海到田家做思想工作并采取补救办法。
2、本文情节发展脉络清晰,围绕分马这件事,作者大大小小刻画了一二十号人物。作者对这么多的人物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平均用笔墨。那么作者着力刻画了哪些人物呢?
3、详写一个人物就必须对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做细致的刻画。下面就分析一下文章是怎样进行语言、行动描写的。
投影展示有关老孙头的若干条语言描写:
(1)“还没定弦。”其实老孙头早相中了拴在老榆树底下的右眼像玻璃似的栗色小儿马。听到叫他的名字。他大步流星地迈过去牵上。(表现出老孙头圆滑世故而又自私的性格特点)
(2)“没啥,我老孙头赶了29年大车,还怕这小哪崽子?哪一号烈马我没有骑过?多咱看我老孙头摔过跤呀?”(表现出老孙头喜欢自吹的毛病)
(3)老孙头走到柴垛子边,抽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抡起木棒,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表现他作为老车把式多牲口的极端爱惜的性格特点)
(4)老孙头看老田头也愿意换,也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表现他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和勉强违心表示同意的窘态)
(5)老孙头神色慌张,却又笑着说:“看上我这破马?我这真是个破马,性子又烈。”(同上,还表现出他有点自私和狡猾)
(6)老孙头在一旁嚷道:“别摸它呀,这家伙不太老实,小心它踢你。我才换上它,叫它摔一跤。样子也不好看,乍一看去,像瞎了似的。”(同上)
4、文中老王太太挑马时,走到郭全海、老孙头的牲口跟前时,他们二人说话的表情和语气各不相同。下面出示两句话,请同学们分辨一下各是谁说的,并说一下原因。
--大大方放地说:“这马硬实,口又轻,肚子里还带着个崽子,开春就是一变俩,你牵上吧。”
--笑着说:“看上了我这破马?我这真是个破马,性子又烈。”
5、不同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下面咱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假如郭全海分到的不是青骒马,而是栗色小儿马,而老孙头分到的是青骒马,他们又会怎么说呢?下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谁设计得好。
投影展示两个设计方案抛砖引玉如下:
(1) 郭全海说:“看上了这马?这是匹破马,性子又烈,你可千万别牵它。老孙头说:“老王太太,你真有眼光。”
(2) 郭全海说:“这匹马是‘玉石眼’,屯子里的头号货色,虽然性子有点烈,但调教调教,还是蛮能干活的,你牵上吧!”
老孙头说:“这匹马肚子里有崽子,弄不好今年冬天就是一死俩,你可得好好掂量掂量啊!”
明确:(1)的设计不合要求。不能仅仅着眼于马,更主要的是从人的角度老考虑。
(2)的设计合要求。特别是“好好掂量掂量”,把老孙头“要求进步而自私”的人物性格写活了。同时也把握住了老孙头语言圆滑幽默的特点。
6、下面同学们在文中圈画出几处自己喜欢的语言描写,朗读体会一下。
7、关于语言描写我们就体会到这里。请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详写郭全海和老孙头而不详写其他人呢?
投影展示郭全海、老孙头二人的典型性格特征:
郭全海:
主持分马 随便领马 替人追马 主动换马 上门送马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
老孙头:
精心相马 当众骑马 不忍打马 参与换马
(圆滑世故、自私自利、爱惜牲口,既要积极又摆脱不了私有观念)
8、纵观全文,“分马后”这一部分矛盾冲突更为集中,任务性格表现得更加充分。既然如此,何不把题目“分马”改为“换马”,这样不更醒目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四、作业:
将课文缩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教学反馈(略)
附:
板书设计:
分马
周立波
学习目标
1、详略得当 详写 郭全海 老孙头
(两个典型)
略写 老田头、老初……
2、语言描写
作者邮箱: zhuyanxinqiu@sohu.com
第3篇:29. *马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了解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马的特点。2.品味文章语言之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3.体会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2.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对课文进行更深入、更有创意的理解,树立善待动物,珍视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意识。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
第4篇:《马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 指导朗读
4、 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划出通假字)
2.生初读,正音: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
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
第5篇: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 马 说 课型 自学点拨
课时 两课时(1) 授课 喻安君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3.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4.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与价值目标 5.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查找作者资料,借助工具书试译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
第6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安徽省当涂一中陈帆邮编243100电话0555---6726918
[学习重点]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学习难点]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初探]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起点,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
第7篇:马说 教案教学设计
广州市华美英语实验学校陈光荣
[广州市天河区华美学园(510520)hmcgr@163.net]
一、自读作业。
1.给加黑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等于
D.等级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规律
C.方法
D.道德
答(C)
(4)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黑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
第8篇:《马说》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人教版)
榕江县乐里中学林勇
[教学目的]
一、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二、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书第154页《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