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红楼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名著《红楼梦》概说
1、了解《红楼梦》,认真阅读“名著导读”《红楼梦》(课本P99)
2、练习:
(1)《红楼梦》又名___________,是一部空前绝后的鸿篇巨制。全书共回,其中曹雪芹写了前______回,高鹗写了后 回;整部书人物众多,据统计共有975人,主要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八位来),其中娇弱清丽、才情横溢而又孤标傲世的女子是___________,随分从时、端庄稳重,可称得上一个标准的“名媛淑女”的是___________。
(2)《红楼梦》的情节主线是
,但曹雪芹并没有流于一般才子佳人小说的幼稚肤浅,而是把对人的情感世界的刻画与对整个社会及其文化传统的反省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3)《红楼梦》中的贾府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大家庭,包括___________、宁国府两支。作品描写贾府的衰败和“忽喇喇似大厦倾”的末世感,既描写了贾府后继乏人,也描写了这个大家庭中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描写了贾府所牵涉的社会矛盾,由此看出,曹雪芹着眼的并不只是一家一族的兴衰荣枯,而是昭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叹为观止,表现在:
①作者善于刻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如林黛玉不总是,有时又过于尖刻犀利,她还有开朗宽厚、柔顺诚恳的一面。②从自己的生活经历撷取素材,为小说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③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使这部小说充满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④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二、课文随堂练习
(一)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段“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纵观全文,这“与别家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2、第二段中,写黛玉到了贾府,见到自己从未见过面的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这是祖孙二人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定的相见方式,有人说“此时非得如此相见才好”,你认为呢?为什么?
3、当着众人的面,对着黛玉,贾母夸赞自家女儿“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而王熙凤夸赞黛玉时则“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同样是夸赞,有何不同?
4、黛玉和贾府中众人的相见,是按照贾母--三姐妹--王熙凤--贾宝玉的次序,作者为何如此安排?而特意拜见舅舅,两位舅舅都不得见,这是否特意安排?
(二)将课本中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至三题”穿插讲解运用。
三、课后练习
读语段,完成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脂砚斋批语四句:
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
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
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___的手法;②是___________描写,用的是___________的笔调,突出宝玉的;③是模拟___________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___________性格,这是宝玉的___________特点,用的是___________的手法。
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 )
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
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课后练习答案:
(一)1.①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2.②黛玉也哭个不住
3.③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4.④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二)1.①侧面;欲扬先抑②肖像;赞赏;美貌多情③封建卫道者;叛逆;本质;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
2.C3.A4.A(第三段没有比喻)
杨洪波
第2篇:《蜀道难》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3.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学习重点: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学习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学习方法: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2课时。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美誉。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进驻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的思想受到儒、道等的影响,比较复杂。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诗风雄奇豪迈,感情奔放,幻想丰富,形象鲜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继屈原后又一伟大的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3、写作背景: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4、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朗读感知
一、词语注音:
噫吁嚱(yīxūxī)蜀()道难气喘吁吁()鱼凫(fú)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ménshēn)抚膺(yīng)咨嗟(zījiē)
巉(chán)岩飞湍(tuān)争喧豗(huī)砯(pīng)崖崔嵬(wéi)
趑()趄()吮(shǔn)血秦塞(sài)
二、读出节奏:
(1)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解释词句:
1、危()乎高哉!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句式:
3、开国何()茫然
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5、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7、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活用:)攀援。
8、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句式:
9、使人听此凋(活用:)朱颜
10、连峰去()天不盈()尺
11、砯(活用:)崖转(活用:)石万壑雷
1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4、所守或()匪()亲
15、朝(活用:)避猛虎,夕()避长蛇。本句使用修辞:
16、侧身西(活用:)望长()咨嗟()。
导读学习
1、整体感知: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蜀道难》是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
山川景色。既写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又写了,并寄予了对国事的。
2.全诗以哪一句话为主线贯穿始终?
提示:
3、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诗人从那些角度表现蜀道之难?
提示:
4、末段文字写了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提示:
重点研读
1、“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学点艺术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情怀:
1、大胆的夸张造之景;2、奇特的想象创之境;
3、强烈的感情抒之情;4、变幻的语言添之势。
『附文一篇』:道不尽的诗圣 说不完的诗仙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凡脱俗的,圣是超凡入俗的。仙出世,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圣入世,杜甫一生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跋涉。
李白是侠,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飞扬跋扈,挥金如土,一付豪客形相;杜甫是儒,书生意气,匡济情怀,仁民爱物,悲天悯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一片菩萨心肠。
李白近道,故有仙灵气,得天人之妙相;杜甫近佛,故有慈悲心,生般若之智慧。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
李白诗秀在神,杜甫诗美在骨。
李白诗以气氛拟虚景;杜甫诗以实景画气氛。李白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是虚晃一枪;杜甫说:“关塞萧条行路难”,是大实话。
李白写幻想,杜甫写现实;李白写过往未来,杜甫写当今时事;李白写梦中世界,杜甫写梦醒时分;李白多好梦,杜甫多恶梦;李白多开心事,杜甫多失意事;李白写复杂为单纯,杜甫写单纯为复杂;李白是传奇,杜甫是编年史;李白是天之骄子,杜甫是国之人杰;李白是喜剧演员,杜甫是悲剧演员;李白是如来,杜甫是观音。
“在无尽的豪放飘逸与悲天悯人之中,后人永远记住了两个名字‘诗仙’与‘诗圣’”。
练习巩固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狂夫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蓧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古人评诗时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简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蜀道难》导学案部分参考答案
导读学习
1、提示: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2、提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现了三次,贯穿始终。
3、提示:(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①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②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诗中找出相应诗句。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从诗中找出相应诗句。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试引用诗句加以阐述。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找出相应诗句。
4、提示: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艺术特色1、雄伟奇险之景;2、心游万仞之境;3、赞叹惊异之情;4、纵横崛崎之势。
附:《蜀道难》译文
啊呀呀!好高啊!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吞从和鱼凫开国的传说是多么悠远难详!自吞丛、鱼凫开国以来,历经四万入千年,不和秦地互通来往。在太白山之西有一条高峻险仄,惟有飞鸟能过的山道,(只有鸟儿)能够飞越峨眉山的顶峰。地崩山塌一声巨响五位壮士惨死,这以后才有了一条天梯似的栈道把秦蜀连起来。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加旋的急流。善飞的黄鹄也飞不过去,猿想过也愁无法攀援。青泥岭的山路是那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围绕山峰转上九道弯。
山高入天,人在山上,)似乎可以用手触摸经过天上的星宿,甚至能从它们中间穿过,仰着头屏住呼吸,用手抚摸胸口,空有一声长长的叹息。请问朋友,您西行入蜀,何时回还?那令人生畏的陡峭山岩实在难攀。只见悲伤的鸟在古树上哀号,雄雌相随绕林飞翔。又听到啼血的杜鹃在月下的空山中哀愁地啼叫。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使人听后惊骇得容颜黯然失色。绵延不断的山峰距天不足一尺,干枯松树倚着陡峭的山崖挂在那里。飞瀑急流争相发出轰鸣巨响,水撞击山崖,碎石翻转滚滚而下,千山万壑间响起雷鸣般的声音。蜀道是如此险要,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剑阁险峻而高大,一人把住关口,万人也难打开。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臣逆贼。早上要躲避吃人的猛虎,晚上要躲避害人的长蛇。(它们)磨牙吸血,杀人多得如同乱麻一样。锦官城虽说是快乐的地方,但还是不如及早回乡。蜀道难行,真比登天还难,侧身遥望西蜀,不禁令人感慨长叹!
云国林
第3篇:《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著作,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学习内容: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
导学问题:
一、走近作者:(生自主阅读3分钟,识记重点内容)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
第4篇:《祝福》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小说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上述之2与3;上述之3及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学时安排:3课时(注:课前安排观看电影《祝福》)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一、预习导读
1、作家作品,重点识记(详见《名师伴你行》)
⑴、《祝福》选自《》,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⑵、“四书”指《》、《》、《》、《》,“五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