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我爱这土地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序幕:阅兵掠影
营造氛围
1、播放我国今年九月三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的抗战老兵视频片段,营造氛围。
2、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到这威严的方阵、英武的军人、恢弘的气势;听到这惊天的口号、动地的脚步、褒扬的解说。抚今追昔,我们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自豪。更感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无数革命先辈为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有的以笔为枪,歌唱土地,助阵抗战。前者如抗战老兵,后者如艾青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着艾青走进我爱这土地。(多媒体展示课题、作者)穿越时空,共同回眸一段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
一、回眸抗战,结识作者
1、播放反映日寇暴行与人民反抗的视频、图片,介绍背景。
2、结识作者。(多媒体展示:艾青,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其诗歌以“土地”和“太阳”为主要意象,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二、听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受诗情画意。
2、朗读指导。(多媒体展示:注意语调、重音和节奏。)
3、学生初读。
三、品读诗歌,领略诗情
(一)明确品读要求,阅读品读材料
1、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整句诗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各象征了什么?应该怎样读这几句诗呢?(比如哪些词语应该重读,用怎样的语调情感)请你亲自读一读。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诗中的“也”字有什么深意?全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土地什么样的情感?
4、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分配品读任务,合作探究完成(按照学习小组分配品读任务。)
(三)交流展示品读成果 参考答案:
1、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
2、土地——象征祖国大地 暴风雨——象征日军侵略
河流和风——满腔悲愤、人民反抗 黎明——美好未来
3、鸟生要为祖国歌唱,死也要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最后的力量。诗句中的“也”字用得巧妙,把自然现象变成了鸟的主动追求,就好像中国人民拼死抵抗到底的牺牲精神。至此诗人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得到升华。
4、被侵略——悲伤、激怒的泪水;看到人民的反抗——悲愤的泪水;抗战胜利——喜
悦激动的泪水。诗人自问自答,至此,诗人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朗读强化
(全班齐读,感受诗人对祖国深沉的挚爱之情。)
四、竞读诗歌,激发豪情
1、导入竞读。
2、朗读竞赛。(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3、朗读竞赛小结。
五、仿读诗歌,歌唱祖国
(一)看图抒情:根据画面意境,用“我爱这土地,因为„„”的句式即席抒情。看哪个组说得又快又好。
1、教师示范。(多媒体展示图片;教师举例: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山水秀丽。)
2、开展比赛: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按学习小组依次轮流进行。参考示例:
(1)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富饶。(2)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3)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文化灿烂。
(二)想象抒情:多媒体展示空白图片,学生想象抒情。
1、教师提示:毛主席说:“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某老师说:“一张白图,好抒最真最美的情怀。请听:我爱这土地——因为它与世俱进!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前程似锦!”
2、学生想象抒情。参考示例:
(1)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团结共进。(2)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3)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
六、拓展迁移,尝试创作
仿写诗歌:假如你是一只鸟,在这和平的年代,你可以为祖国作出怎样的贡献。写作时注意用意象。(课外完成)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激励奋斗
同学们,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今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土地情结。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让我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板书
第2篇:《我爱这土地》 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第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体味诗中强烈的爱国情感。2.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深沉的爱国情感。课时安排 ——2课时
二、课文字词(分发,不然教学进度来不及)(按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板书出字词)
艾ài青;嘶sī哑yǎ: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或向前翻滚。
激怒: jīnù发怒,受刺激而发怒。
温柔:wēnróu温和柔顺。
腐烂:fǔlàn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
姹紫嫣红: chà zǐ yān hóng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花卉娇艳、美丽。(附文)
一泻千里:(yí xiè qiān lǐ)泻:水往下直流。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同“一泻万里”。(附文)
三、课文朗读:
我爱这土地(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
第4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第5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
第6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
第7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教学本文时,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本诗形象的象征意义及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
第8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 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