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3、学习《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
注意发音:
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
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⑴字音。
⑵节奏。
⑶情感。
⑷乐()好()寤寐()。
(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
(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1、师:我读着读着,在我脑海里,浮现美女俊男的形象,你们有吗?他在干什么?是男的在采荇菜,还是女的,还是男女,还是别人在采?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山不转水转,天不转云转,地不转人转;朋友,事不和气心可以和气嘛。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百川东到海,红日复西归,须学梅傲雪,只求花报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飞鸟回巢,浮云归穴,夕阳西下,可怜的我今是何处息?
1、找比兴句子。
2、我们一起来说说第一层的大致意思。睢鸠鸟儿,河里关关的叫着。那采荇的姑娘,美丽而善良,要是能成为我的配偶该有多好啊!
3、点拨:采荇菜和追姑娘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
也许有人认为姑娘采荇难,小伙子追姑娘难,也许有人认为小伙子从采荇的劳动中发现采荇和追姑娘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看别人采荇想出的道理也不得而知。
4、总之在采荇的动作中能流出姑娘优美的身姿、勤劳的性格;小伙子细心呵护。还让我们想起姑娘不理他,一会从左一会从右靠近,那烦人的情态。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女孩子害羞的双眸,微微的红晕。
五、自主创作(10分钟)
运用“比兴”手法写一段话。
教师示范。你读书在外,你想家了,想妈妈了。你如何运用比兴手法,表达你的情感呢?老师示范:我站在江边,燕子成双成对归巢,牛羊摇着尾巴进圈了。
第2篇:《关雎》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之《蒹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2. 真确朗读,注意节奏和字音,反复朗读,直至成诵。3.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利用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意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意境描述。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青少年树立真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以最朴素的语言记录了最古老民族早期的生活、劳动、人性、情感……真挚感人,其中的爱情诗就是这座百花园中最瑰丽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们要学到的诗经两首就是最经典的爱情诗。
一、预习展示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笔(mào):挑选。
二、朗读及翻译
三、利用想象和联想完成意象和意境描述。
(一)诗经是古老的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就是铺陈直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就是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思考:分析关雎开头是什么手法:比兴。
元好问 《雁丘词》 关雎和大雁一样都是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二)但又属于诗歌具有诗歌的共同特点:
1、讲究节奏和押韵。
2、极具抒情性。
3、凝练集中而又形象生动。
4、具有意象和意境。
5、情节具有跳跃性。
诗歌就是靠意象和意境完成凝练集中和形象生动的抒情性的。而情节的跳跃性需要想象和联想补充完成。例一:左右流之,采之,芼之
采摘荇菜的人真多啊。通红的脸颊挂着晶莹的汗珠,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和着心底溢出的欢乐流淌在青山碧水之间……
例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采摘荇菜的一个女子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她明眸皓齿,巧笑倩兮,默默微笑的侧影静静的如一朵空谷幽兰,只一瞬间就让我觉得春色满园……
例三:寤寐求之,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我忘不了她,想要和她在一起,像关雎鸟一样坚贞的守卫我们爱的家园,给她一生的幸福。这个想法像种子扎根在心田,以不可阻挡的力量破土而出,美好的未来如太阳般光芒四射,我激动的热血沸腾,以至彻夜无眠,思念的野草在不知眠的夜里疯长成一片田野……
四、关雎中写的最为传神的就是这位男子思慕心仪女子的心理。席慕蓉有一首诗则是写一位女子思慕钟情男子的痛苦心理。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
爱情自古以来就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是现代的大片《坦泰尼克号》,爱的情感从来都是高尚而美好的,无论是爱风花雪月,还是花鸟鱼虫,抑或是一个人,都不是见不得光的。为什么中学生的早恋却受尽老师和家长的打压,不被社会承认呢?有这样一位母亲告诉你。这是一位优秀母亲对待女儿情书的态度,觉得很值得各们家长学习.中学生他们的肩膀还很稚嫩,人生的步履还很踉跄,不能承担爱情的责任。过早摘下的果实不会甜美。真正的爱情需要平等的人格,独立的个性,相互尊重的基础,共同扎根在同一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就如同舒婷的《致橡树》。希望同学们努力成长为一棵树,一自己的高度找到生命中的另一棵树,成就自己两棵树的幸福人生。
关雎教学反思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反映了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的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对于厌学学生而言,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他们所排斥的,而爱情这个主题却又是他们感兴趣的,如何让这些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美,如何正确引导他们感知爱情,理解本诗的思想美,成了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难点。
经过反复思量,我设定好了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以文译诗。力争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感知诗歌的思想美。
在我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一直秉承的是“快乐语文”这个理念。我不愿意我的语文课堂是沉闷的,是毫无生气的,于是,我总是开动脑筋,想各种各样的“花招”让学生对我的语文课感兴趣。然而在“耍花招”的过程中,在学生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我的学生们却令我收获更多。本课让我感触颇深,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让学生喜欢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唯一途径。
改变观念,创新教法。对于诗歌这种文体的教学,我们常常强调一个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种共识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早已根深蒂固。然而,我想说的是,在实际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改变观念,创新教法。当然,我绝不是否定“读”,我只是鼓励“思”——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教法上多思考,多探索。当传统的“读”不适合我们的学生时,我们就该另辟蹊径,走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对于语文能力差的学生而言,也许一首诗真的让他读百遍,他也未必能领会个中滋味,但给他提供一个平台,一群伙伴,在磕磕碰碰、争争吵吵中,诗译出原作,赏读自己的作品,体会诗歌的妙处,再用已有的情感体会回头咂摸原作,说不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关雎》一课,早已落幕,留给我的是震撼,是回味,是反思,是激励,我想,只有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语文才能真正生动起来,快乐起来。
第3篇:关雎 教学设计
关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背诵全诗。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重点:
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难点:
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一、出示目标 导入:都说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看来不错。《关雎》作为《国风》的第一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第一篇,便是写爱情的,古人将其放在三百篇之首,足见其价值之高。
二、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诗歌又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具有很强的抒情色彩。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第4篇:《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教材把握] 《关雎》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中第四课《〈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我国古老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首篇。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他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直率,清新动人。
全诗分三章。首章以滩头水畔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一个青年小伙儿,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他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会引起自己的无限柔情。第一句“关关雎鸠”,是写传来的鸟鸣,是听;第二句“在河之洲”,是寻声而望,是所见;第三句“窈窕淑女”,是对自己倾心人之所思,是想;末句“君子好逑”,是主人公强烈的向
第5篇:《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河北省辛集市第二实验学校 种灵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能力目标:
1、深入理解这首诗,赏析品味诗歌的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韵味美,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考点要求:赏析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重点:学习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析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渲染爱的氛围
多媒体展示: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
第6篇:关雎 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导入:
一、美之序曲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关雎》,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寻美、赏美、创造美。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我们朗诵一首自创诗歌,大家在倾听的同时,找出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好吗?
屏显:(师朗诵)
你是一条旺盛的河流,2600多年来边唱边走,多少人翘首追随你们神秘的源头。
哦,到春秋,再到西周。
“风”—土风民谣,纯朴自然,“雅”—诸侯朝会,贵族欢宴,“颂”—宗庙祭祀,乐舞翩翩。
直陈比喻,托物抒情。
你的语言是赋
因为你,“风骚”成为文学的雅称。
你就是《诗三百》
人们还恭敬地称呼你《诗经》 师:准备好的同学,请发言!
(生发言:①《诗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②《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③《诗经》的表现手法是
第7篇: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雎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雎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关雎》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9课《诗经》二首中的一首。这个单元包括四篇古诗文,有以记事为主,虚构理想社会的《桃花源记》;有以记游写景为主,幽深冷寂的《小石潭记》;有以状物为主,内容新奇有趣的《核舟记》;有以抒情为主,感情真挚的《关雎》和《蒹葭》。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古人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体会古人笔下的美好境界。
(二)教学内容
《关雎》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
第8篇:《关雎》教学设计
《关雎》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一、教材分析:《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