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斗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感情细腻、真挚的现代诗。本诗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戴上故乡的斗笠,表达了深深的母爱、浓浓的乡情。尤以诗句“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回旋反复吟咏,奈人寻味。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笠”,正确规范地书写“笠、戴、蘑、菇、袭、熄”,自主积累“我的词语库”。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艺,感悟诗中浓浓的乡情,暖暖的母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读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意,感受母爱。
激发学生感激母亲、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文本感受母爱,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及伟大。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词。
2.配乐朗读课文。
3.谈读文的感受--母爱。
二.品读课文,感悟情感。
1.组织自学。
2.汇报自学。
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读中感悟:
a.你觉得“编进的鸟鸣”会有怎样的声音?读到这里你的脑海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b.“故乡的声音”会是怎样的?诗句让你想起了怎样的情景?
c.在你心中“明月”、“不熄的灯”可以干什么?有何作用?(带来光明、温暖、信心、勇气等允许学生畅谈,引导学生感受孩子是母亲的希望,其中渗透着浓浓的母爱。)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诗节。
3.借助课文结构图师生合作背诵诗歌。
三.联系生活,升华情感。
1.讨论:本诗为什么以“斗笠”为题?(一物寄情深)
2.说一说:生活中哪件事物令你想起浓浓的亲情?
(每天的营养早餐、整洁舒适的卧室、凝聚爱心的药丸、温暖贴心的毛衣……)
3.齐读《游子吟》交流: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
(感受母爱,感谢母亲,激发热爱父母、孝敬父母的情感。)
四.实践作业。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搜集阅读有关亲情的文章、诗歌。
(推荐:《同步阅读》之《慈母情深》、《我的母亲》等)
3.有兴趣的同学可选一个体现母子情的事物,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自创诗歌。
第2篇:《斗笠》教学设计
凉桥完小大姚教学范式“培养能力,促进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教案
《斗笠》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感激、热爱之情,从小要关心、体贴、孝敬父母。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这顶斗笠所包含着的深深的母爱。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斗笠,师问:哪位聪明的孩子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反馈。
2、师:对,这是一顶斗笠,斗笠用毛竹等材料手工编织而成。在乡下农村,农民干活时它为人们遮阳挡雨。
生活中,斗笠很普通,但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斗笠却寓意深刻,这顶特殊的斗笠,它寄托了一个母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念和关爱。今天,我们就随诗人一起走进诗中,去感受一下这血融于水的亲情吧!板书课题: 斗笠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检查预习:把下面红色字注上拼音。
(mó gū)(qīn xí)(dài)(lì)(tǐng)(jìng)(xī)蘑 菇 侵 袭
戴 斗 笠 挺 直 梦 境 熄 灭
(一)、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小组合作,自读诗歌。
2、教师配乐示范读诗歌。
这是一首现代诗,感情丰富。看到刚才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你们愿意听吗?(师配乐朗读全诗)
怎样,老师读得好吗?你想随着音乐读吗?那就读吧!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觉好像是谁在和你说话?
3、展示学习效果。
谁来告诉我,你感觉是谁在和谁说话呀?(这首诗歌就是以一位母亲的口吻,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带戴上故乡的斗笠,一顶斗笠饱含着深深的母爱,下面我们通过读来体会深深的母爱吧!)
4、生齐读诗歌。
过渡:你能告诉我诗句中哪些地方能体现深深的母爱吗?
(二)、理解诗歌,体会意境
1、第一小节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
(1)这一小节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浓浓的母爱?(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挺直的身影。)
(2)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希望孩子在外能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学习效果展示
(1)抽生回答,引导。(2)抽生读诗,师作评价。
(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只要用心体会作者情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就能读出作者的感情。)
2、用学第一节的方法,分小组学习自己喜欢的小节(2—5小节)后汇报学习情况。要求:自由读诗歌2—5小节,(1)找出每小节中最能体现母爱的句子。(2)想一想,你体会到了母亲怎样的心愿?
3、学习成果展示 第二小节
“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 板书:听到故乡的声音。”
引导:你觉得 “故乡的声音”会有怎样的声音?(林间鸟语、河流小溪、亲人朋友的笑语)
在静静的夜里,想着故乡的人,故乡的景,多么甜蜜温馨!这是母亲希望帮助孩子解思乡之愁,希望孩子能够睡个好觉。
解思乡之愁
第三小节
(3)“让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走到哪里,你都能感到故乡的温暖,寒潮侵袭的冬夜也会有春意暖融融。”
板书:感到故乡的温暖
引导: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让这片故乡的热土靠近你的心胸。这句把斗笠比作了什么?无论走到那里,都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暖,这是母亲在担心孩子什么?(冷暖),希望孩子在外边怎样?(别冻着)
担心
冷暖
第四小节
“让这朵故乡的花儿伴你在闹市散步,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板书:闻到故乡的芬芳
引导:在第三节中,作者把斗笠喻为故乡的热土,那这里呢把斗笠比喻成什么?(故乡的花儿)这是母亲希望孩子什么?(不要感到孤单、寂寞)。
希望
不要
孤单寂寞
第五小节
“孩子,它可是娘心头的一点亮呀,让它照在你的头顶,成为一盏不熄的灯。” 课件出示板书:望见故乡的明月
引导:孩子,戴上这顶斗笠吧,你便把一轮月亮戴在头顶。这里作者把斗笠喻为什么?(故乡的月亮)那一轮明月,就是母亲思念孩子的心)
母亲 思念
关爱的心
小结:这是一顶特殊的斗笠。戴上它,孩子听到故乡的声音,感到故乡的温暖,闻到故乡的芬芳,望见故乡的明月,其实这都是来自母亲的爱。
四、当堂训练
1、完成填空。这是一顶饱含母爱的斗笠,戴上它游子在异乡能听到故乡的,能感到故乡的,能闻到故乡的,能感受到母亲的。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五、学习反思。
也许,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到了母亲那份浓浓的爱,殷切的希望。其实,作者写下这首诗时,是在母亲节,他把这首诗献给日夜思念的故乡和母亲。让我们怀着对天下母亲的敬意,和诗人一起,读出对母亲的崇敬和思念吧(出示引读课件)
引读:
如今,站在母亲的遗像前,我思潮汹涌,我多想听到母亲再说一声-——
走到哪里,你都是故乡的一朵蘑菇,娘在梦里也能看见你不斜的身影。
如今,我来到母亲长眠的山谷,听到耳边鸟鸣声声,我仿佛听到母亲她说------走到哪里,你都能听到故乡的声音,静静的夜晚,鸟鸣会滑进你的梦境。
现在,我跪在母亲的坟前,捧一把故乡的泥土在胸前,母亲的话语又响在耳边——
走到哪里,你都能采到来自故乡的温暖
寒流侵袭的冬夜也会有春意融融。
现在,让我采一束花儿放在母亲的坟头吧,让伴我走过闹市的花香也伴母亲长眠-—— 走到哪里,你都能闻到故乡的芬芳
今天,戴上您送的斗笠,母亲,儿子又将远行。走过千山万水,儿子终于明白,您送给我的不只是一顶普通的斗笠------它可是娘心尖的一点亮呀。
板书:
做
故乡的蘑菇 身体健康,堂堂正正做人
听
故乡的声音
解思乡之愁
斗笠
感
故乡的温暖
别冻着
闻 故乡的芬芳
不要感到孤单、寂寞
望
故乡的明月
第3篇:《斗笠》教学设计
《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自悟,讨论,交流等方式感悟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鼓励学生大胆模仿并创作诗歌。
4、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感激、热爱之情,教育学生要关心、体贴、孝敬父母。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这顶斗笠所包含着的深深的母爱。教学难点:
1、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进行创作诗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 下面全班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诗是一首对母爱的颂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诗歌。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笠图片,师问:哪位聪明的孩子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反馈。
第4篇:《斗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诗歌,初步感受斗笠饱含的深情
2、 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3、继续学习,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及体会母爱,并从生活的点滴体验亲情的无处不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介绍作者王宜振,1946年生,山东省东平县人。《少年月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创设情境,触发情思美。
1、《游子吟》引入
2、看斗笠图片,认识斗笠。
二、初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自读课文,说说自读后的感受和疑问。
三、品读课文,感悟意境美。
1、同学们,读课文时,你把自己当谁了?(一个孩子的母亲)那你对“孩子”说了什么呢?
(1)谁来当一回母亲,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读出了母亲的心情吗?(评议朗读)母亲的心愿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一节?(引导学生说出语言美、情感
第5篇:《斗笠》教学设计
滁口完小 黄任霞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 语文出版社 小学语文第九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2、情感目标
(1)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
(2)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思、感激、热爱之情,教育学生要关心、体贴、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体会这顶斗笠所包含着的深深的母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思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斗笠图片,师问:哪位聪明的孩子来告诉我,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途? 学生反馈。
2、师:对,这是一顶斗笠,它是农村劳动人民干农活时遮阳挡雨的主要工具,但是现在也有一些旅游地区,将斗笠作为一种工艺品出售。斗笠,很普通,但诗人王宜振笔下的斗笠却寓意深刻,这顶特殊的斗笠,它寄托了一个母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思恋和关
第6篇:斗笠教学设计
12、斗笠 教材简析
斗笠这首诗歌是语文(A)版第九册中的一篇教材,是著名儿童诗人王宜振所写。这是作者在母亲节的一天,怀着对故乡和母亲的深深思念,创作的一首反映故土情节和母爱的小诗。诗人把这个大的主题浓缩在一个小的载体——斗笠上,由斗笠生发开去。把故土情思和母爱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一位母亲崇高而伟大的胸怀,展现了一位母亲崇高的思想境界。学生情况
诗歌是一种独有的语言艺术,它所创设的意象中,常常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结,而这个联结需要靠教师去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补充,并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独有的美的语言,想象美的画面,升华美的情感,产生审美愉悦,建构起诗歌本身的意义。教法学法
引导学生联想、想象、补充,并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歌独有的美的语言,想象美的画面,升华美的情感,产生审美愉悦。预设学生的学习成
第7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2、《木兰从军》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第12课木兰从军,来,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
2、能简单介绍一下木兰吗?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女英雄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感知从军前的女英雄形象。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近花木兰,看看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英雄?
(1)读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花木兰生活的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花木兰又为什么要从军?(北方经常发生战争)
A、那时候,北方边境敌人一次又一次地入侵,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战事不断)
B、发生战争,老百姓生命随时都受到威胁,情况是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紧急征兵。
C、出示: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
朝廷是多么需要打仗的人啊!谁能读好这句话?
(2)而这份紧急征兵的文书上就写着木兰的父亲的名字,看
第8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本课是小学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情趣昂然的童话故事。主要讲在新年前夕,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每人一袋麦子,三只小动物处理方法不同,引发人们的思考。设计理念:
本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已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现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也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个性得到张扬,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将一个开放的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讲述这个故事,体会三只动物不同的品格。
3、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续编结尾。
4、在阅读教学中着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各抒已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