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曹明华《美》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散文,标题为“美”,可又不像哲学家、美学家那样直言美的本质和规律,而是描写几个场景、几种神态、几段对话,生动形象地表现美的生成形态和美的本质,展示美的探索和审美过程,表达作者的审美追求和积极的人生观。
文章写了一个现实发生的场景和三个联想场景。一个现实发生的场景又分作开篇和结尾两次描写,中间连贯三个联想场景。三个联想场景的开头的神态描写又是现实场景中的小片段,一个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一个是“她又那么抿紧了唇”,一个是“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它们都是“现在”,引起将要描述的“过去”。也就是说三个场景之联想生发点,在于它们与现实发生场景之间的某些关联。
文章主要写了一个富有灵气悟性的爱美女生的话语和心理活动。她的出场平淡无奇,为同学“设计发型”,似离题甚远,何“美”之有?第一、二联想场景(蹙眉观景、抿唇观景),写她对自然美的感受,也不见有何特异。不过下文开始精彩迭出了。第三联想场景写她在欣赏自然景物时发现了“距离美”,根据她自己的理解诠释距离美的要义(“因为距离,巧妙地遮蔽了我们不该看到的一切,又信手添上些神奇的飘逸……”),由此思维跳跃,把距离美的道理引到社会人生方面来。最后回到现实发生的场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审美讨论,对直线美、曲线美的理解精彩之至,文章于此光彩焕然。其中“安逸、闲适,就犹如一条索然无味的直线。奋斗中的挫折好比一条曲线的‘波谷’,成功,则好比‘波峰’--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妙的曲线,构成了富有弹性的生活”,是独一无二的理解和表述。原来文章开头写“她爱美”,“她懂得美”,看来是最为恰当的表述。虽然没有写这个女生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性格和外貌,但文章展示了她的灵秀,她的颖悟,她的健康纯正的品性。
问题探究
一、文中除了“距离美”“曲线美”,还有哪些美?
还有自然美,三个联想场景均已涉及;还有女性美,她们灵秀、温柔,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懂得什么是美,善于发现美;还有直线美、曲线美,这些美来自对客观外物的感知,同时又升华为人生经验和人生评价;还有悲哀的美、屈辱的美、流畅的美、甜蜜的美,这些就是单纯而丰富的人生感受了。所谓美的、审美的和美学的关注对象不仅是自然,还有社会人生,审美问题中蕴含丰富的社会意义,社会美与自然美同等重要,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更为重要,更受人类关注。这也是课文中爱美女生由自然美联想到社会美、人生美的基础。
文中的这些不同的美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美,由此也反映出作者和爱美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文中的这些审美观也反映出时代特点,本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观念在现在看来或许有点“粗浅”“落后”,不过文中的女生还是在审美观念上表现出新女性的特点,她拒绝“悲哀的美”和“屈辱的美”,追求“流畅的美”和“甜蜜的美”,乃是依天理、顺人性、追求个性解放的体现。不过从另一方面说,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与现时代相比又有所不同,他们追求波浪人生、奋斗人生,轻视安逸、闲适,或许现时代年轻人不予认同,时代在发展,人生观、审美观也在发展,现代人的观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
二、每个片段的开头的神态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神态描写包括“蹙了起眉”“抿紧了唇”“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等,它们的作用一
一是铺垫,二是连缀。所谓铺垫是说写神态、写情景便于后面述理,即缘景述理、缘情入理,如果没有这种描写作铺垫,后面的述理就成为空穴来风;后者是说全文有现实发生场景和联想场景,如何把它们贯穿在一起?抓住两种场景相同的神态,是一巧妙方法,这些共同的标志如同熟悉的记号,方便读者阅读。
三、怎样理解本文主题的多义性?
本文的核心话题是谈美,有关这话题在文中具有多义性,试缕述之:其一,文章表现美是如何发现的。贯穿全文的是发现美的过程,于平凡中生出机巧,于朴素中生出妙理。其二,文章表现美的不同种类。如前所述,有距离美、直线美、曲线美……全文都在展现这些美,境界逐层开阔,逐层提高。其三,文章表现女性美。这是一群有文化知识、有自觉的审美观念、有高雅情趣的大学女生,全文都在表现她们的女性美--以女性特有的目光发现自然美,发现女性自身美,拒绝悲哀的美、屈辱的美等,显出与男性所不同的细腻、温柔、秀美的特点。
四、怎样理解文中暗含的哲理性?
体会现当代散文的情和理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本文选入第二单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蕴含某种哲理性。不过本文的哲理性是与丰富的感性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开篇两句话“她爱美”是写她感性的一面,“她懂得美”是写她理性的一面。文中场景描写是感性的,文中审美意义的阐发是理性的。文章描绘人物、场景的感性形象,其实是为着表现思想的内核、理性的内核。
五、读了本文对我们发现和欣赏美有怎样的启发作用?
读了本文应能对我们发现和欣赏美有着多方面的启发意义。美在大自然里,美在生活中,美在平凡的场景下,美在距离中,美在朦胧中,美在于凝视,美在于联想……要发现和欣赏美,就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富有灵性的头脑,除了有强盛的理性精神外,还要有丰富的感性和感受能力。不仅要善于发现自然美,还要挖掘社会美、人性美,不仅要欣赏直线美,还要欣赏曲线美……在现时代,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要与时俱进,要不断丰富审美视野,开拓审美天地,要以爱心、审美之心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要把人生当做审美的历程。
语言品味
文章表达对美的感受和思考,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的,所以语言形象化的特点非常明显。形象化的语言,可谓之感性化的语言,如“安逸、闲适,就犹如一条索然无味的直线”,即以感性的语言形式表现理性的内容,既给人以理性的启示,又给人以鲜明的审美形象。
再有,后半部分关于美的议论堪称经典,是极富于才思的表达。
本文出自年轻的女性作者,不但显示女性的丰富感受力,也显出女性作者的语言风格,细腻,直露,流利,有意造出一些节奏感、起伏感,例如“一声热切的提议,会让你情不自禁地向她那双明澈的眸子投去含笑的一瞥”,“我猜,那可爱的小脑瓜,又在以它独特的频率转了、转了……”,“--嗯……她又那么蹙起了眉”,“--哎?她又那么神秘地颤动起了长长的睫毛”,与前面的一些男性散文作家的刚劲、豪爽、凝重的语言风格相去甚远。
另外,还较多地借助标点符号来传情达意,其中省略号用得最多,既造成情节流动的中止和语言节的奏感,又表示此处有余味,提醒读者诸君可留意否。
不过本文语言还是显出一些稚嫩、不成熟,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有些语言平淡无味,如“她蹙起眉,静静地伫立了好一会儿……直至亲手摄下这幅充满了意味的图案”,显得平淡了,而且“摄下”与“图案”搭配不甚恰当。
有关资料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二、在思辨与情感之间(薛建农)
三、紫罗兰的芳香(陈先法)
第2篇:曹明华《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美学的一些知识。
2.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追求美的积极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距离美与曲线美的形式与内涵,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诗。从思想内容上说,它从审美的角度给人以人生的感悟和启迪。从写法上说,它感性形象极其丰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兼备,由自然美过渡到社会美、人生美。本节课拟通过适当点拨,合作学习,体会文中处处闪现的语言美、形象美、距离美与曲线美,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五、课前预习
1.熟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找出最欣赏的语言和有关形式与内容的疑难问题。
2.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美”的名言和实例。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什么是美呢?大漠黄沙,壶口惊天,那是自然赋予的苍莽美、雄壮美;维纳斯断臂,蒙娜丽莎微含笑不露,那是艺术造就的残缺美、神秘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丛飞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邰丽华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那是人生谱写的豁达美、崇高美、坚韧美。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最美?他的美来自于何处?(外在美和心灵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个性的人对此的认识和感悟是不同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当代作家曹明华女士的一篇散文诗《美》,感悟美,发现美……
(二)作者及作品(《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简介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教师语)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1.本文主要写哪些方面的美?
2.文章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女性形象?(学生谈感受略)
(四)学习交流,欣赏探究
1.本文有哪些美点?
2.你对文章有哪些困惑?
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推荐“最有价值的欣赏点”和“最有价值的质疑”,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提示:文章语言、结构、手法、主题等方面进行)
(过程贯穿精彩语句的朗读。)
(五)体验反思,拓展发现
联系个人实际,谈对“距离美”、“曲线美”的认识,并举实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即将结束,但对美的探讨与发现需要不断延续……因为世界万千变幻,美无处不在,美在大自然里,在生活里,在距离中,在联想中,在发现中,在创造中…… 感慨之余,送给大家一句话:热爱生活,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行去创造美。
六、课后作业
稼轩从大漠上走过,看到俊彩飞驰卢马的美;摩诘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三毛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坚韧甜蜜爱情的美;我们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
第3篇:日月明教学设计(教案)
4.日月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了解会意字的构词特点。
2、正确书写,重点指导钩的写法。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拼音和熟字
1、复习韵母
导语:小朋友我们一起先跟拼音朋友打个招呼吧 ing an en ie iu ou in ong
2、拼读音节(注意前、后鼻音)míng xiān chén miè jiān lì nán xiū shǒu lín sēn cóng zhòng3、复习熟字 导语:我们刚才拼读了音节,现在老师再带你们和几个汉字老朋友见个面,好吗? PPT出示熟字
导语:让我们一起整齐响亮的呼唤它们的名字吧
日 月 鱼 羊 小 土
第4篇:曹刿论战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目标1。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论述。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三国时官渡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以弱胜强的战例。通过学习
第5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27、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
2.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预习、自学,理解生字、难词。
2.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大概内容,然后进行课文分析。
3.结合课文向学生进行在学习上也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战略)和正确的方法(战术)等思想教育。
4.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
第6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创新设计】
一训练重点
1.了解词的古今义差异。
2.背诵这篇课文。
二创新视点
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三教学蓝图
1.正读2.点读3.译读4.品读5.理读6.背读
四教学主要过程
教学步骤一: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
1.导入。
2.同学们朗读课文。
3.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如“间、帛、孚、勺、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4.同学们再读课文。
5.教师根据朗读实况纠正语调。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6.同学们再读课文。
教学步骤二:
第7篇: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行云
教学要点:
一、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做好政准备--取信于民的道理,在作指挥上,必须重视士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
二、了解本文记叙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掌握课文中一些字词的含义及用法。
教学过程:
一、 题解:
1、作者及出处:
本文选自《左传》,题目是后加的。《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2、历史背景:
春秋初期,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史实。“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著名战例之一。
2、重点词解释:
齐师伐我--军队
第8篇: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4篇)由网友 “王者至尊者” 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供大家阅读。
篇1: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
姚友勇
教学设想
文章记事详略安排得当,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特色。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意思,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重点字词,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可直接从对《左传》的介绍开始谈起,引出齐鲁长勺之战,以引入新课教学。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