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六年级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8 08:10:5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六年级教案范文

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六年级教案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六年级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2.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3.总结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4.总结验算方法.

教学重点

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教学难点

对四则运算算理本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识,归纳知识结构.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演示课件】

1.举例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

根据下面算式,说一说它们表示的四则运算的意义.

2+3 0.6-0.4 23 62

100-15 20.3 0.60.2

0.2+0.3 21.3

2.观察图片.

教师提问:看一看,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

(加法、减法和除法意义相同,乘法意义在小数和分数中有所扩展.)

3.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的意义之间的关系吗?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继续演示课件】

1.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1)出示三道题,请分析错误原因并改正.

错误分别是: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2)三条法则分别是怎样要求的?

整数: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小数点对齐

分数:分母相同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思考:三条法则的要求反映了一条什么样的共同的规律?

(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1)出示两道题:

口述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改编成小数乘除法计算:1.422.3 4.1821.23

(要求:学生在整数计算的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教师提问.

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小数乘法和除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数乘除法都先按整数乘除法法则计算)

有什么不同?

(小数乘、除法还要在计算结果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3)根据 ,说一说分数乘法和除法的法则.

分数乘法和除法比较又有什么相似和不同?

相似: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不同: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数的倒数.

副标题#e#

(三)练习

计算后说一说各题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73.06-3.96 (差的百分位是0,可以不写)

37.51.03 (积是三位小数)

8.70.03 (商是整数)

3.1315 (得数保留三位小数)

(要除到小数点后第四位)

(要先通分)

(四)法则中的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

请同学们根据a与0,a与1和a与a的运算分类.(a作除数时不等于0)

分类如下:

第一组:a+0=a a-0=a a0=00a=0

第二组:a1=a a1=a

第三组:a-a=0 aa=1

(五)验算.【继续演示课件】

1.根据四则运算的关系,完成下面等式.

2.思考:怎样应用这些关系对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练习→先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再计算,并进行验算.

4325+379 47.5-7.65 18.475

84 587.10.57

二、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对进行了整理和复习并总结了在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及注意的问题,希望同学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细心、认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三、随堂练习

1.根据4378=3354,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性质)

430.78= 0.437.8=

33.540.78= 33540.43=

2.在○里填上><或=.

○ 12 ○1232

○ 12 ○1223

3.思考:7.60.25的商与7.64的积相等吗?为什么?

四、布置作业 .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162456 -

4.55.02

五、板书设计

第2篇: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

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运算意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己先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复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1、同桌交流情境“庆祝六一”的预习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装饰教室还需要折多少只纸鹤?

一共需要多少钱?

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用多少米彩带?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运算?

2、这些知识在我们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

3、全班交流,展示。每个同学整理完后,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则运算、关系、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的所有的运算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搞清楚各种运算的意义。

4、师生总结。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第71页第1题。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四则运算的意义。

2、课本第71页第2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3、课本第71页第3题。

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4、课本第71页第4题。

让学生自己给算式找出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评。

1、想一想,填一填。

(1)58+58+58+58=()×()

(2)根据2516÷68=37,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2516÷37=()68×37=()25、16÷0、37=()

(3)在()内填入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据:

0、43()1000=4302、46×()=24、6

12、5()100=0、1250、03×()=30

()×0、3×8、54=064×125=()×8×125

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为支援地震灾区,实验小学开展了献爱心活动。

(1)五、六年级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2)五年级学生捐款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学生捐款数正好是三年级的8倍,三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

(4)全校教师捐款比六年级的3倍多80元,全校教师共捐款多少元?

(5)如果全校共有2000人比六年级的6倍少200个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不要让学生养成简单模仿的习惯,要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交流、评价。

五、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2、课外延伸。两个数相除,商9余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等于867,求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反思:今天复习的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对这一直感到很烦恼: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回忆意义和法则,全部到位,一节课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练习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背诵法则是否表示他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了呢?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今天我并没有强求学生背诵意义法则,特别是法则,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来复习。显然,学生也更喜欢更愿意通过习题来复习,而不是枯燥地背诵。

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和验算,主要考虑这两者的计算方法几乎一样,有共通性;第二层次是分数四则计算,第三层次则是估算,这是我本学期增添的内容

在练习中,特别强调了计算中的余数处理问题,如5400÷2600,我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可以写成54÷26,但确定余数时必需回到原式;又如70、5÷2、5,也通过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确余数应该结合原数确定。在课后练习中,同样的情况,由于课中进行了练习,错误明显降低,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究习题,做到预先计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3篇: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案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数学教案-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加法的意义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教师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并板书。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做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小学数学教案《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的说课稿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共8篇)由网友 “小歪皮”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第七册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4、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的例1和第25、26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练习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少人?

2、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六年级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六年级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