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法
选择 诵读法 课型 新授
课前准备 搜集写雨的名句 是否采用多媒体 否
教学
时数 1课时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65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揭示目标
1.导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学法指导
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余光中的文学常识。
2.读通课文,勾画、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3.精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品味诗化的语言。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2.读通课文,勾画、识记文中的生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
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 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法、学习步骤及方法,提出学习要求。
指导学生查资料,了解有关文学识。
组织学生查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
聆听教师的引入谈话。
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掌握先学方法。
查阅配套练,了解作者的相关常识。
读通课文,勾画、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学生朗读课文。
四、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教师巡视
1.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2.作者深深的家国之思在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
(1)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读第四段找出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美在哪里,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美国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又一次回到了我们中国。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
五、学生讨论,老师指导点拨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三个阶段: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3.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
六、当堂练习:美文诵读
板书设计
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
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
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
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对永恒的理想追求 教师指导朗读课文
教师进行评议、归纳,并板书要点。
教师指导、点拨、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积极发言。
指导、点拨、归纳。
朗读评价。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准备3分钟,自由发表观点,自由发言。
学生讨论更正。
参与朗读,参与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作业设置 预习《雨夜奇袭》
教
学
反
思 等级评价
(A/B/C/D)
刘占英
第2篇:听听那冷雨(北师大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过程和方法
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审美意识并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高雅的情趣,养成独特的思维方式,积累语言,训练语感,放飞想像,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了解观察冷雨的方式,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清本文纵横交错的行文结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打印好的材料及作业。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播放古筝演奏曲《梦江南》。
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梦江南》,那在人们的梦里,江南又是什么样的呢?想起江南,人们往往会想到江南的似水柔情,想到江南的迷蒙烟雨。这种感觉在游子的梦里更是让人魂牵梦萦,让人泪湿枕巾。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今天让我们跟随余光中先生的思路,一起来听一听、来品一品那冷雨。(投影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薄荷(bò)薄饼(báo)妄自菲薄(bó)遣散(qiǎn)鸟声啁啾(zhōu)(jiū)蓊郁(wěng)树香沁鼻(qìn)窥见(kuī)(让学生板书,教师投影答案)
2、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哪位同学能向我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台湾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祖籍福建永春人,1949年赴台湾。其被称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散文在台湾堪称一绝。思乡是他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代表作有诗歌《乡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望乡的牧神》、《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还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3、这位同学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在初中曾学过余光中的一首诗吗?
4、那请我们全体同学一起背诵一下《乡愁》。(毕,教师放投影并简单赏析)
三、同学们预习得不错,下面我们一起来“品雨”。
1、同学们读了这一篇文章后,是不是有一种“杂乱无序”的感觉?如果有的话,说明我们的同学并没用真正理解这一篇文章的妙处。下面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各个小节都各写了什么内容?如果有几个小节的内容可以并在一起的话那就并在一起说说看。
第1节:听雨引起作者湿润润的情思。
第2节:“雨”字在视觉上的美感。
第3节:写嗅雨(嗅嗅闻闻那冷雨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从嗅觉)
第4节:写观雨在美国:难睹中国诗词里雨的意趣
在台湾:湿度很高,云气氤氲,雨意迷离
第(5-11)节:听雨的感受。
第12节:作者不能平静的内心--深深乡愁的流露。(首尾呼应)
2、很明显文章的大量篇幅是在“听雨”这一部分那我们就重点来欣赏文章的这一部分,和同学们一起来体会文中的意境美。那么请哪位同学说说什么是意境?
学生会从语文教材P96找到相关内容: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学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运用到文艺领域,意境是指独创性的艺术天地,它是在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形神皆备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教师补充:“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3、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怀念和追思,而这种情感又是透过通篇的“雨”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一下,然后回答。
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冷”有两层含义: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5、按照散文的一般结构,请列出这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并随学生发言板书如下(择其要点并鉴赏这一部分的意境美):
第5自然段回想在大陆听雨:凄凉凄清凄楚
于今在今岛上回味:凄迷
(此处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凄迷?)
第6、7段在瓦屋内听雨清脆可听轻轻重重轻轻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
想到历史上王禹偁在黄冈竹屋内听雨声如瀑布
第8-10段日式的古屋里听雨黄梅雨霏霏不绝湿黏黏
台风雨浪涛翻滚铺天盖地
雷雨滂滂沛沛
秋雨雨打芭蕉秋意弥漫
是单调而耐听的音乐
是回忆的音乐(江南四川)
第11段台北公寓内听雨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
在此我们已很清楚: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体味雨串起人生感悟目的就是
--抒发游子思乡之情(请学生回答)
那么作者这种思乡之情的具体内涵又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从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教师小结:这样的情跟景结合就带来了意境美,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谓境随意高,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艺术以情感人。本文运用物象罗列的散点铺排手法,立体交构起朦朦的愁云,蒙蒙雨幕,从淋淋漓漓的台北春雨到大陆江南的杏花春雨,从美国的丹佛到台湾基隆港,从米芾父子的山水画到王禹偁的“听雨竹屋”……全由一条雨网编织,全凭千伞万伞装点。全文纵横交错,思乡之情融贯其中,熔铸成一个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的境界,充分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那么我们这篇文章的“神”--主旨应该如何来概括呢?哪位同学来试?
四、结合学生发言来揭示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投影)
五、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师: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分析下面几个句子的语言特点。
1、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
运用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同时叠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自有节奏感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
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3、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长句,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气势非凡
4、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
使用拟物、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谷物渐渐消失的情景,蕴含着作者惋惜惆怅的心情
(投影揭示语言特点)
六、课堂小结
品读美文,可以悦心志怡性情,满口余香,好的文章,多读多品,才能品得深!我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定会获益匪浅。
七、布置作业: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要求:(1)“我心中的”,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
(2)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
(3)字数:300字以上。
附
相关诗作:
1、《绝句》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王维(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
相关诗作:
1、《望岳》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点绛唇》姜夔(宋)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相关诗作:《钟南山》王维(唐)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化用: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声声慢(宋)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第3篇:听听那冷雨(北师大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朗诵到位,文章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
活动体验
教学课时;1课时
预习自学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雨夜(北宋张咏)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无端:没来由,没道理)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
第4篇: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听听那冷雨》(节选)课堂实录
(274200)山东省成武县第一中学高艳华
(成武县“教坛新秀”评选之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品味情景交融的意境,欣赏独具魅力的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有一个人曾深情地说过这样的话:
[幻灯片]“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同学们,从这三句话当中,你能否猜测一下这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同学来说说。
生1:中国人,怀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人
生2:诗人,浪漫的人(笑)
生3: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
师:就是这样一位“东方赤子”却远离祖国怀抱43年,几十年,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中充满乡土观念,去国怀乡之感,思乡思亲之情,他
第5篇: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
【学习目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交流、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投影)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投影余光中照片,师介绍人生经历)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
第6篇: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体味文中的意象“冷雨”把握作者的情感。
体味文章语言,感受意境之美。
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本文融注了浓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行文技巧。学习此文重在感受,因此我设计此课尽量多的运用诗意的语言、贴切的音乐、深情的朗诵来让学生沉浸于其中,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在设计中原则是紧扣文本教学和学生主动感知相结合。
步骤:
一、布置预习
预习:早读课深情朗读本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导入
音乐: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让学生跟唱一遍。并且说说自己的感受。
过渡:解释乡愁中的意象与情感关系,由此提问本文运用的核心意象是什么。
三、自由感知
沉浸: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配乐让学生自由的朗诵本文。
四、互动设计
交流:学生互相交流朗诵感受
发言:学生挑选最受感染的段落,谈感受,并且配乐深情朗诵。
五、文本阅读引导[重点
第7篇: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
设计指导思想
这是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的文本,要求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呈现,学习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文学鉴赏的核心是探寻美--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因此,本课的教学流程便确定为:了解意境的特点,整体感知内容和体验散文的意境美围绕重点段落,探讨鉴赏意境美的方法通过朗读表现文章的意境美。学生体验的方式主要是听和读。朗读活动贯穿课堂始终。
这篇文章虽然是从原文中节选的,内容仍然很丰富,围绕“雨”,写到大陆、美国、台湾,除了写“听雨”,还从触觉、嗅觉、视觉、味觉等角度写。正常教学应该安排两课时,公开课只有一课时又要求体现文章教学的完整性,所以采用了“资料链接”的形式,把相关的背景材料事先发给学生预习,课堂重点鉴赏“听雨”部分的意境美,而且截取文本中的最精彩的三个段落,以第5自然段的鉴赏
第8篇: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作者介绍:余光中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