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这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中,余光中用现代诗的艺术开拓散文的新境界,既构成了文本之诗意之美,但又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难度。再加上过长的篇幅,无形中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长文短教,抓住题中的“雨、冷、听”三个关键词,感知雨象―领悟情怀―品鉴语言,层层入深,通过三个词提领对全篇的理解,简化文章脉络,带领学生深入文本语言,反复阅读,用心感悟,加强学生个体阅读体验的表达与交流,从而集中明晰且深入透彻地读懂这篇经典美文。
教学目标:
1.抓住不同的描写角度,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
2.体会作者的浓浓乡愁,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眷恋。
3.品味散文的华美语言,学习文中丰富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深挚情感,体味文本美妙的诗化语言。
教学难点:
透过看似杂乱的语言意象读懂诗人的中国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学生思考:下列诗句同是写雨,抒写的情感一样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教师总结:杜诗抒写的是春雨无声、滋润万物的喜悦;王诗抒写的是寒雨连江、衬托离别的不舍;陆诗抒写的是夜雨入梦、驰骋疆场的豪情气魄;李词抒写的是黄昏细雨、国难家愁难以释怀的凄楚悲歌。
而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聆听雨声,更是寄托了浓挚的另类情怀。今天我们就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
二、走近作者
1.学生交流所了解的余光中。
2.教师补充:诗人曾自言:“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梁实秋评价:“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3.学生审读课题,找出题中的三个关键词――听、冷、雨。
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三个词研读文本,感受诗人情怀。
三、“雨”――初读文本,感受冷雨之美
1.思考:课题若用地点给补全,应是:在(台湾)听(大陆)的冷雨。
2.哪几节写听雨?(5―10节)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概括:作者从大陆之雨中听出了怎样的特点?
【总结,板书】凄美、清脆、温柔。
3.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文段,体悟感情,自由诵读,然后选代表诵读交流。
4.思考:5―10不全是大陆听雨,9、10两节是写台湾的日式瓦屋中听雨,作者是想告诉我们在台湾听雨的感觉胜过大陆的雨声吗?(学生交流明确)台湾听雨是回忆的音乐,由此勾起的依然是萦绕作者心头的大陆听雨。
5.这篇文章全部是写听雨吗?还从哪些角度描写了雨?(板书)嗅、看
思考:作者从雨中嗅出了什么?(古中国的气息)
看出了什么?(宋画的韵味)
6.归纳总结:我们通过深入课文可以发现,作者写在台湾听雨、嗅雨、看雨,却无处不指向对大陆的思念。现在我们如果把题目“听听那冷雨”再换一下,那就是――“想想那大陆”。
四、“冷”――走进文本,探究冷雨之魂
1.品味文题:哪个字饱含感情?你认为用得好不好?还能换更好的词吗?
学生交流明确:“冷雨”――既有春寒料峭之感,又写出了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饱含作者的内心情怀。若换成“寒”太冷,而本文是从绵绵春雨写到潇潇秋雨,不是冬雨;若用“苦”,太直白。
(教师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的下句“冷月葬诗魂”中的“冷”,也是客观情境与主观心情的融合。从远离大陆的凄迷之感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大陆的那份浓情。
2.到文中找出并用心品读文中作者抒写对大陆的深挚情感的句子,全班交流。
3.启发引导:我们通过研读文本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不仅是对大陆这方土地的热爱,“汉字、宋画、诗词、古老的音乐”这些代表的是怎样的一份情感呢?(明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眷恋)
教师总结:从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在作者的细腻笔触下,在这丝丝雨线、滴滴雨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多年深埋于内心的那份浓情。
【投影】浓挚悠长的故国之思?摇深厚绵长的中华文脉
4.品读乡愁
【投影】余光中的自白: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
投影诗人的《乡愁》,并同时让学生聆听歌曲《乡愁》,让心灵充分感受余光中的浓浓乡愁。
5.延伸拓展,加深体验:在中华文化中,早有思乡传统。
【投影】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在台湾文学中,“思乡”也是长久不衰的主题。还记得那首《望大陆》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这首词血泪涌注,情动山河,堪称千古绝唱,令无数中华儿女恸心动容。
五、“听”――细读文本,品味语言之妙
作者是怎样深情而细腻地聆听冷雨,抒写挚情的呢?下面我们看看文本的语言之妙。
1.自主交流,谈谈本文语言的特色。
2.总结明确。
(1)运用叠词――富有轻音乐的美感,增强了节奏韵律,描写感觉非常细腻,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
(2)句式倒装,主语放后,谓语提前,是属于诗歌的逆序语言,强调突出了谓语成分。
(3)多种修辞:比喻、拟人、通感、排比。
3.放声有感情的诵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再次感受文本之美。
六、阅读感悟
清代的赵翼写道:“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分割也许是诗人的另一种幸运。作者用饱蘸赤诚的细腻笔触在潇潇冷雨中为我们演绎了一曲“中国情结”的“敲打乐”。
一花一世界,冷雨蕴情怀,世上的点点滴滴都是无限风景。让我们擦亮眼睛,打开心灵,正如这一专题的主题――“慢慢走,欣赏啊”。
《听听那冷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分析]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充分体现了余光中作为文学大家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从审美欣赏还是从写作借鉴等方面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苏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样一个专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我们欣赏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赏......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样一个专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我们欣赏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赏。从这欣赏中感悟美、发......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教学目标】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浓浓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2、掌握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如以时间、空间的交错来抒情达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