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优质课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雨点儿优质课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 能力目标:
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 德育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往事如烟,人生苦短。当诗人伤春、悲秋、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最契合文人情感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诗宋词中俯拾皆是。
多媒体呈现相关诗句,学生齐读、体会 从这些词句我们可以看出,苦雨往往跟悲、怨、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季节以春秋为多,时间以黄昏、夜晚为主。当春去匆匆、落红无数,当悲风怒号、黄叶飘零,雨适时的滴落,一声声撞击着诗人敏感的心扉。
其实,这样的情感是古今共通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这冷雨,走进余光中的内心。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
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
三、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
1、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通读全文,看作者“听”了哪些雨?作者写“听雨”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听雨主要集中在文本的7-12自然段,比较好找;本文情感则更是通过作者介绍就已经很清晰。
2、本文作者是通过写台岛之雨和大陆之雨来表达作者对大陆、对家乡的深深怀念,为什么还要写到在美国的两年时光?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对比反衬,更突出中国雨意酣浓的特点,更见出作者对祖国的怀念。
3、小结:散文阅读的意识培养。
(1)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题目就抓住了文章的“神”,不管文章用什么样的手法,什么样的语言,那都是外“形”,散文讲究“形散神聚”。
四、学习文章“听雨”部分,围绕重点段落,鉴赏散文的意境美。
那么读完全文,你觉得文章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苍凉凄迷的意境,清冷凄楚的氛围。
提示:作者听的是冷雨,胸中涌动的却是对故土和人生的感怀。从大陆写到台湾,从历史写到现实,用冷雨串联,把二十多年的思乡之情谱成了一曲淅淅沥沥的断肠曲,把我们带入到苍凉凄迷的意境之中。
下面我们通过重点鉴赏散文“听雨”部分来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
(一)教师引导鉴赏第7段。
1、“听雨”的描写主要集中在7—12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朗读第7节。要求准确、流畅,体现文章的神韵。
指导学生评议朗读。
2、意境之美是可以通过美读表现出来的。前提是准确把握句子丰富的意蕴,再通过恰当的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表现出来。
(1)教师引导:比如“大陆上的秋天”一句,既有景又有情,意蕴丰富。“疏雨滴梧桐”两句是写景,景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又怎么通过朗读体现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化用了古典诗词,景色凄美。可以抓住关键的字词。
(2)怎么读出景色的凄美呢?请学生朗读并回答。
学生回答后明确:读“滴”、“打”,声音可放低、停顿稍长些。因为突出从“听雨”的角度写;停顿稍长,可以引发人联想、想象。可见,意境美要靠想象去感悟的。
(3)“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组近义词写听雨的感觉,怎么读?为什么?指名学生朗读并回答。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声音渐次低落,语速逐渐缓慢。品读语言,读出蕴藉的感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意境之美。
(4)再找出类似的句子,揣摩一下它的内蕴和朗读的方法,同桌可以切磋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可作适当引导。
比如:“一打少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等语句。具体怎么处理?(提醒:尤其要突出哪几个词的处理?)
△三个“打”,停顿的时间可渐次增加。语速逐渐减慢,“江阔云低”、“亡宋之痛”,放慢语速,表现的是人生不同阶段听雨的感受。放慢,就能突出这种情感,并引发人联想,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蕴。作者写本文时已人到中年,也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尤其是十年前他的小儿子夭折了,正好是一场大雨,称之为鬼雨。
△这几句语言表达上有共同的特点,化用古典诗文。它是用丰富的意象突出了景的凄美,营造古典的意境美。
3、教师配乐朗读第7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该段的意境之美。
明确教师的朗读处理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大家可以在此基础上再探讨尝试。
4、学生配乐朗读,然后评议。
5、引导学生总结。通过第7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鉴赏意境美的哪些方法呢?
学生回答后总结:
(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
(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的感情;(抓住修辞、句式等)
(3)展开想象,领会文章的神韵。
(二)学生鉴赏听雨部分的其他段落
这样的美文,轻轻吟诵就仿佛将冷雨淅淅沥沥地从嘴里读出来,读出来的雨点点滴滴打在读者审美的视野里,令人不由自主的走入霏霏冷雨里而想入非非„„
1、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从听雨部分选择一段从一个角度鉴赏意境之美,并且揣摩朗读的方法。
2、学生自由鉴赏。教师适当点拨。期间不能舍弃读,要有不同形式的赏读、诵读。
3、教师总结
《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从大陆听到香港听到台湾听到台湾又回到台湾;《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古代,从现实听到历史;《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情感思路,从少年听到青年再听到中年,听尽了乡情友情爱情亲情,听尽了冷雨打在灵魂上所迸溅的心灵颤动,也听尽了冷雨打在“青苔深深的记忆”上所萌发的沉思冥想。所有这一切,丰富、丰盛、丰腴、丰满的感觉全被余光中用“冷雨”穿成一串,悬挂在散文的宫殿里,供我们细细观赏。
五、拓展延伸
在作者笔下,雨,有形,有声,有意,字里行间的诵读中我们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观赏了雨的风姿,聆听了雨的韵致,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从中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
其实,何止是雨能寄托如此深沉的情感,其他事物同样能寄托我们深沉的情感,承载我们厚重的思考。
雨可听,则山可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读一读无言的大山。
说明:这一部分属于拓展延伸,要看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反应以及时间来灵活处理。
《听听那冷雨》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分析]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充分体现了余光中作为文学大家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从审美欣赏还是从写作借鉴等方面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苏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样一个专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我们欣赏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赏......
苏教版新教材必修2的第四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望其名而知其意。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样一个专题的设计,其目的是让我们欣赏好的作品,并且是慢慢欣赏。从这欣赏中感悟美、发......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在这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中,余光中用现代诗的艺术开拓散文的新境界,既构成了文本之诗意之美,但又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难度。再加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