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浅谈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浅谈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主要探析了建筑法规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建筑法规课程;改革;实践
一、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
1、经调查研究发现,以前学者在研究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时候往往只是站在理论教学的角度,片面地对理论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探讨,忽视了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从查阅的资料中,即使有少部分学者对高职院校建筑法规课程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但是,他们大都处于将案例教学法的引入理论教学或是仅仅在理论上对实践教学进行探讨,没有进一步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
2、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空间研究处于空白阶段。建筑工程法规是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测量、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获取相关职业/执业资格、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国家权力机关、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等政策以及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公民在建设活动中沟通、协调的重要环节。因此,建筑工程法规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尤为重要。
3、对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实践教学进行多方面的评估研究还有待提高。目前,从我们查阅的材料中,尚未发现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包括: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等多方面的评估研究。没有有效的评估体系,就难以在高职院校中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二、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以上研究现状的述评,基于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视角,以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与该课程能够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模块、教学空间、教学评估等方面展的研究,分析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影响。最终为提出并完善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证的支持。
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主要采取纯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忽略了学生建筑工程法规知识实践方法、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不适应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实证分析对象执行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已经有四年,学生毕业后可到施工员、质检员、造价员、监理员、安全员、测量员、资料员、材料员等多个岗位就业,每个岗位对学生需要掌握的建筑工程法规专业知识、技能侧重点均有不同。
因此,在实证分析对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大专业招生、分方向培养”的背景下,针对土建类及相关专业的岗位群及能力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分方向能力模块的设置与课程组成、分方向能力课程模块,拟制定新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大纲,调整和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建立建筑工程法规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对接的紧密关系。
2、更进一步的,在实证分析对象中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依据企事业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教学,使课程的学习情境与真实工作环境和真实工作任务一致,安排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参与工程项目报建、招投标、合同管理、索赔等工作流程,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具吸引力。
3、形成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完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后,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约束力,往往会导致教学改革的中止。所以,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空间等改革是否能得到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任课老师的认可,或将其结果运用到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中,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评估体系。
因此,通过设计针对建筑企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建筑工程法规授课教师的不同问卷,进行“四方”问卷调查研究,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
三、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1、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理论—案例—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是课程教学的最佳途径。本课程加强工学结合,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工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在新的教学空间中,模拟报建、招投标、索赔等真实情景,通过班上成员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改革,各班级分成若干各小组,各小组扮演土建类及相关专业所涉及工作中的各岗位,使学生全面获得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验室中,通过采用现场示范教学法,边讲边做,使学生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作用,发现学生操作不正确时,及时通过示范进行纠正。
2、建立适合建筑工程法规课程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的初步改革开展问卷调查,探索职业能力取向的、校企合作相关的建筑工程法规知识教学模式并进行评估,以课内、外项目活动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化教学。只有在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机制,才能形成高职院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建筑工程法规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分析报告,实现课程动态调整的目的。
第2篇: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论文
1.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学生缺乏兴趣,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发展方向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参与度比较低,对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不够重视,体育锻炼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学生体育锻炼、强健身体的意识难以提高,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体育教学的另一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现阶段部分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贯穿体育精神,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比较多,容易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心理素质教育没有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工作,会造成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1.2理论知识教育和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矛盾
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在学习任务日益繁重的同时,学生的智力水平、意志水平以及身体都在不断提高和发育。但是,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的投入力度比较小,缺乏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长也认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比体育锻炼重要,没有有意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也比较低,进一步加剧了体育教学模式的被动。
1.3教学设施落后
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工作难以落到实处,这主要是由于缺乏体育设施和器材,能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的设施比较少,体育教学项目难以顺利进行。部分体育教师没有科学布置体育训练项目,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无法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另一方面,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这也对优化教学模式形成了制约。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化措施
2.1培养学生的兴趣,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身体状况设置教学任务,使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任务设置中,如让学生自行决定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体育课堂参与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要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将心理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教学项目设置要以学生的身体接受能力为目的,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放松身体,缓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压力,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
2.2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学内容有限,无法调动学习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要优化教学模式必须从优化教学内容出发,注重发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内进行体育锻炼。全面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所以在新课程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教导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还要使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实现高中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完成优化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高中体育教学中还应该提高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重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校重视体育教学,注重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和培训,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将优秀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促进教学模式的优化。
2.3优化教学设施,转换师生角色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优化高中教学模式,应该配置相应的教学设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设施,根据教学设施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设施进行体育锻炼,在设施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体育锻炼达到最佳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3.结束语
总之,高中体育教学必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达到强健学生体魄的重要目的,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3篇:二维动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二维动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云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兴起,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模式受到了很大影响。如何将互联网与二维动画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培养“互联网+”下满足动漫产业发展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已成为当前二维动画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之一。“微课程”具有资源容量小、形式多样、设计丰富等特点,正适应4G通信时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者可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增强了学习自主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实践证明,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互联网+”;二维动画;教学模式;微课程
1二维动画的传统教学方式及弊病
随着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对动漫设计的需求不断增加。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维动画设计课程是高职影视动画技术
第4篇: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论文
1.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1学生缺乏兴趣,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学生今后发展方向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将重心放在理论知识上,认为体育教学可有可无,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体育课堂参与度比较低,对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不够重视,体育锻炼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学生体育锻炼、强健身体的意识难以提高,体育教学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法发挥出来。体育教学的另一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现阶段部分高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没有很好地贯穿体育精神,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比较多,容易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心理素质教育没有针对学生这些问题进行工作
第5篇: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摘要】 网络环境下如何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值得电大教师深思和研究的课题。目前电大法学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自建网络课件、视频资料较少,学生网上获取学习资料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招生规模的扩大。电大应在远程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致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
【关键词】 网络;判例法;教学;模式
判例教学模式最早发源于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方法就在当时的很多法学院中应用,如纽约和黑斯廷大学法学院, 1870年兰德尔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并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全部法律课程中。判例教学法就是在法律教学中,以训练学生像律师一样思考为教学目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讨论方法,在给学生预习判例的前提下,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将判例分解为事实、争论点、判决理由和
第6篇:高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高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和生物学的生态的交叉学科。[1]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关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关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2] [3]
近些年来,伴随着“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基本理论和原理在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发展前景,成为解决全球、区域众多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4] [5]
景观生态学这门专业或课程在国外很多高校中均广泛设置,是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农学、环境生态类、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6] [7] [8] [9] [10] [11] [12]如何使学生在课程的学
第7篇: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是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综合实践性很强,结合环境科学类实验设计方法与数据分析实验,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为形成完整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这门课程中依然采用灌输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过多强调深奥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课程,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根据目前社会需求以及高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现状,我们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创新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题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环境科学学科。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结合本校环境科学的专业特色,本科毕
第8篇: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是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专业课程,该课程综合实践性很强,结合环境科学类实验设计方法与数据分析实验,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为形成完整的环境科学知识体系奠定基础。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在这门课程中依然采用灌输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过多强调深奥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课程,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根据目前社会需求以及高校环境类人才培养现状,我们改革传统教学内容,创新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题教学模式,建立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环境科学学科。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环境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设计、数理统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