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6 08:11:4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平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教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荀、苏拭、苏辙

题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

作者背景简介:

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用以观览江山形胜,抒发情怀,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

这篇文章涉及了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但面对挫折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听录音,正音,朗读全文。

沅(yuán) 沔(miǎn ) 子瞻(zhān ) 东西一舍(shè )

风开云阖( hé ) 变化倏(shū)忽 舟楫( jí)

草木行( háng )列 皆可指数(shǔ) 睥(pì )睨(nì)

骋(chěng)骛(wù) 飒( sà )然 而风何与(yù )焉

会( kuài )计 蓬户瓮(wèng)牖(yǒu )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 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

二、分析各段内容。

分析第一段

1、 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3、内容分析

(1)本文第一段是从什幺事物写起的?其目的何在?

明确:江水。由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写起。目的在交代“快哉亭”的地理位置及造亭的目的。

(2)自西陵至赤壁的江流景象、眼界与心境、视角的变化如何?

明确:“奔放肆大” “其势益张” “波流浸灌”

始宽 渐宽 全开

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

分析第二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记叙快哉亭上之所见。(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3、内容分析

(1)从第二段里,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

明确:使人快意的江景。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

(2)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

明确:江山风物足以观赏(观览江山形胜之快)。

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凭吊历史遗迹之快)。

(3)作者凭吊了哪些历史遗迹?你能说说他们为世人所乐道的故事吗?

明确:曹操:建安元年,迎汉献帝于洛阳,又奉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结束中原二十年之久的战乱。

孙权:继其兄孙策据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合力破曹操于赤壁,从此西联蜀汉、北抗曹魏,形成三分的局面。

周瑜: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兵南下,瑜与刘备合兵,大败操兵于赤壁。

陆逊:孙策之婿,曾佐吕蒙败关羽,占荆州,用火攻破刘备四十余营。黄武七年,与魏将曹休战于皖,大败魏师。

分析第三段

1、字词、句式讲解

2、概括段意

明确: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赞颂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3、找出中心句:

明确:“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4、内容分析:

(1)第三段作者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与“快哉”有何关系?

明确:说明人之忧、人之乐与风无关,以此否定前述称快的两项原因。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士的自得之道是什么?)

明确: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3)作者对张梦得有何评价?

明确:从张梦得遭贬谪之后的行为——自放山水之间来推论:张君已是能够“自得”之人,故能无所不快。何况风景能辅之以成快?——对他的赞赏与肯定。

(4)从中可见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自我排忧后的豁达、乐观

三、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1、在文章开头你可以感受到什么景象?作者以江水入手的目的何在?

明确:作者先从江水着笔,写黄州附近长江的浩渺的水面和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之三变,让人感受到江流之盛。作者以江流的开展象征眼界与心境的渐次开阔,也为下文写造亭的目的和题意作铺垫。

2、文章结尾又回到写景,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说明:若不自得,则风景适足以辅之而成悲。这里,作者彻底推翻风景使人快。

四、深入感悟文章主旨。

1、朗读全文,在文中找出可以读出 “快哉”感觉的语句,找出全文文眼。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文眼“快”)。

明确:(一)景之“快”

1、 首段连写三层水势之变,能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2、第二段昔今对比,赏景与思古交错,极写快哉亭四周所见——面积之见、上下之见、日夜之见,其景瞬息万变,令人惊心动魄;再从不同角度赏玩美景,所见之景磅礴雄伟。

(二)人之“快”

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

(三)情理之“快”

“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只要心中坦然自得,不被名利伤害本性,不受外物羁绊,心中就能永远保持畅快、宁静。

2、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

明确:“自得”是快之与否的主因。若能“自得”,则风景能辅之以成快;若不自得,则风景反而成其悲。

3、说说苏轼为亭题名“快哉”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劝解宽慰、自勉励人之意

小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辙就是一个随缘自适、胸怀旷达的智者,因此境由心生,笔下才有如此气势雄伟的美景,使情景理浑然一体,全文酣畅淋漓、境界高旷。

文章写作特色小结:

1、前两段叙事写景自由奔放,寓情于景;后一段因景抒情、抒发议论,先叙后议,借说理以抒怀——叙议结合,情景交融。

2、通篇围绕“快哉”二字,文中共出现7次,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快,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无往不快。——结构紧凑完整,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总结:

建亭者、命名者、作记者都是遭贬政治上不得意之人,然而他们却偏偏在“快哉”上做文章,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各自或齐读全文,感受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

(一)景之“快”

快哉 (二)人之“快”

(三)情理之“快”

第2篇:黄州快哉亭记(公开课)

黄州快哉亭记

一 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字词,翻译了课文,现在以做练习的形式来回顾复习这一课的知识点。

2回顾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归纳:“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唐宋游记散文特点: 以情观物、言志载道;情景交融、物我相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写景并非完全是为了写景,而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写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的同时,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责任感、忧患意识。古人很喜欢把楼台亭阁作为写作的题材,亭台楼阁也往往蕴涵着动人的故事和情思。古往今来的登临者,凭栏眺望,思绪或深沉或飞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快哉亭记》,感受作者登临的感受。2知人论世:

1、苏辙,字,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作品集名为 《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 苏洵、其兄 苏轼,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黄州快哉亭记》是其代表作,作于被贬期间.苏辙被贬官的原因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播放范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有“诗眼”,文该有“文眼”。圈出本文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即文章的文眼)哪个字是文眼?快!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亭的名字就叫快哉亭。

(2)“快哉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苏辙、张梦得,苏轼(相应句子: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这一句点明了建亭的缘由)

(3)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学生思考、品味及自由发言

原因:(1)景之快(江流胜景)

(启发: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先找一个关键句。哪个关键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此”指代什么?

前面所描写的景色:

一、二段写景的句子。

首段写水的三层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

二段:写亭四周所见:远眺近观,俯瞰仰视,日夜变化,不同角度赏景,景色磅礴雄伟。

长江:壮阔,神秘,观流水引起快感;岸上冈峦山林,明丽清新)

(2)人之快(流风遗迹)这一段还有另一个关键句:亦足以称快世俗

提问:什么能使世俗之人称快?(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称快世俗”的是“流风遗迹”,不仅包括凭吊历史遗迹,还包括英雄人物,历经时间洗涤依然鲜活的气概业绩等。

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江山风物足以观赏,古人流风足以怀想,(3)情之快(坦然心态)

思考一: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为我们揭示了快的含义,那么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什么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呢?)

其实在分析第二段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字,我们提到了却没有品味一下,就是:“玩”。思考:“玩”能不能改成“观”字呢?

明确:不可以,观,就是“看”,是一般的看;玩,是玩赏,看的时候似乎带有一种闲适的心情。江流平日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动心骇目”,令人触目伤神,而带着玩赏的心情去看,山林草野,“烟消日出”,悠然闲适。可见“玩”的条件是:玩赏之人心情是平静安然的。

思考二:那么谁有这样的心情呢?明确:张君

从课文中找出来:“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正因为张君是这样一个“过人”的人,因此,他能够“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即使用蓬草编门,用破瓮作窗,他生活其中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览观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身遭贬谪还能放情于山水。用文中一句话来回答: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课文的主旨句(简单翻译)可见,象张君这样的贬谪之人之所以快哉的根本原因,在于“坦然”。《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做——君子坦荡荡。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不快,才能聆听自然之美,才能由衷感到快乐。所以这些人能放情山水,由衷地“快哉”!

(补充:文章提到了宋玉《风赋》的典故,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典故?首先交代了“快哉”

两字的来历,(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宋玉对楚襄王进行微妙的讽刺,借风之雄雌来说明人有遇与不遇之别(一般人的忧乐观),地位处境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由此引出更高一级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课文中除了张君,还有苏轼、苏辙(写作背景补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弟弟苏辙上书为哥哥苏轼鸣冤,因此也遭贬谪。)其实这三个人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苏轼命名为快哉,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这个题名来表现张怀民与自己面对挫折打击时的乐观、豁达的心态(我们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体会这种君子情怀。)

其中有一个词:自得,课文最后两段还有两个词:自放自适如何理解?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对自己的认可,内心充实、坚定

自放——自我放纵,放情。放情于山水之间。山水之间,自有浩然之气。

自适——自求安适,自乐其乐。不以个人得失为怀。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这三个词语又都强调“自”,快乐源于自己的内心。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关键在于心态。(把握主旨)

三、拓展

讨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代有名的文学家大多都有被贬或政治上不得志的经历,而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或被迫逃难时,却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文章。哪些文人也是面对被贬的处境而寄情于山水?(学生讨论)

小结:很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文人士子被贬或政治上失意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抑郁、不满转而寄情山水而作。如果他们没有被贬或在政治上不得意,那么他们或许会忙于政务,而无法欣赏山水,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想需要抒发,这样的话他们的优秀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可以说是“文人不幸文学幸,诗人不幸诗家幸”。他们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有很多人是保持坦然的心态,我处变不惊,笑对人生的。

四、总结:汪国真的散文有这样的句子: “心雨,晴亦雨;心晴,雨亦晴。”内心坦荡的人,才能在人生不遇时,还能畅快地玩赏江流胜景,还能从容地感受前人的流风遗韵。内心的和谐自足才是快哉的真正原因。这对我们的人生也不无启迪,无论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挫折,都要有旷达的胸襟去面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将何往而非病病:忧愁,怨恨

B、穷耳目之胜以自适胜:胜景,景观

C、将何适而非快适:安适到,往

D、王披襟当之当:对着,迎着

词类活用:

2选出词类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D)

A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命名,名词作动词

B 草木行列成行成列,名词作动词

C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用蓬草做,瓮:用破瓮做,名词用作动词。

D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尽情享受,形容词用做动词选出词类活用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A

例句: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使„„称快,使动用法

A 动心骇目,不可久视。动:使„„动,使„„害怕,使动用法

B 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向南面,向北面,名词作状语

C 以览观江流之胜胜:胜景,形容词用作名词下列各句中红色字体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B.冈陵起伏,草木行列

C.窃会计之余功

D.至于赤壁之下

答案:B行列,古义:排成行列,动词;今,横行直列的总称,名词。

C 会计,古义:指征收钱粮等公事今:监管财务的工作或担任此工作的人员。

D 至于,古义:到,今:连词

文言句式: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状语后置

快哉,此风!主谓倒装

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

有风飒然至者定语后置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思想: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胸襟,全词充满凛然正气。

评价: 作者被贬黄州,为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但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用睿智的思想,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耿耿于怀。同时,他也未放弃心中的理想、志向,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

第3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合作法 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与交流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再引出课题。回顾与发现:了解本文文体“记”。回顾以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然后归纳:“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预习与交流:

(1)感知作者。对于本文的作者苏辙,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内容?与同学交流。

1.苏辙(1039─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熟练地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通过整理,积累文中主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品味畅达明快、平易自然的语言,培养文言语感,领悟文章的艺术表现力。教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2、已学苏轼的诗文:必修模块:第二册《赤壁赋》第三册《念奴桥.赤壁怀古》

二、作者

苏辙(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与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黄州快哉亭记 教案

黄州快哉亭记 教案(精选15篇)由网友 “惊艳了的我的ID”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黄州快哉亭记 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篇1:黄州快哉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 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3、 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朗读点拨、引导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初步感知

1. 导入:以人生遇到挫折将如何面对,引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导出课题。

2.作者:简单了解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

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

作者:苏辙

〔宋〕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波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 宋玉 、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3—17题。(21分)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黄州快哉亭记》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