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青龙卧墨池随笔
青龙卧墨池随笔
大千世界,黑色花奇少,究其原因,黑色不吸收任何一种光,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黑牡丹青龙卧墨池无疑是牡丹花中的佼佼者。
黑牡丹青龙卧墨池并非纯黑,黑色代表着死亡。它属于墨紫色类牡丹。花墨紫色稍浅,外瓣2轮,宽大,微上卷,基部具墨紫色晕;内瓣卷曲,瓣间有正常雄蕊雌蕊瓣化成绿色彩瓣。叶面黄绿色,具紫色晕。雌蕊呈绿色于花心,周围是墨紫色的多层花瓣,似一条青龙盘卧于墨池中央,故称之青龙卧墨池。
青龙卧墨池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昆仑山上镇守瑶池的小青龙,听说“曹州牡丹甲天下”,便变成一位年轻公子,来到曹州。然而,曹州三年大旱,土地干裂,庄稼枯死,牡丹瘦黄,一片荒凉,连曹州百姓也干渴的没有了活路。一个老汉,宁可自己忍受干渴,却把仅有的半罐子泥水用来浇一棵百年红牡丹。善良的小青龙,冒着被王母责罚的危险,偷偷取来瑶池的仙水,让曹州下了一场透雨,一场救命雨。千顷庄稼绿了,万棵树木活了,百花盛开了!那棵修炼百年的`红牡丹得到仙水休浴,竟然变成了一位红衣少女,她拜谢小青龙救命之恩,她想让小青龙藏到她的花心中,躲过王母的捉拿,可是她是红色的花,小青龙是黑色的,无法躲藏。牡丹仙女为了救小青龙,不怕毁掉容颜,变成丑女,飞到泰山墨池,把全身浸泡成黑色。红牡丹变成了黑牡丹,黑色的花瓣慢慢张开,小青龙躲了进去。找不到小青龙的王母恼怒万分,她命人用鬼怒涧取来恶水洒下,身上被洒了恶水的小青龙和牡丹仙子,再也不能成仙了但从此,曹州牡丹园里添了一种名贵牡丹:青龙卧墨池。牡丹花朵黑中透红,黑紫发亮,青色的花心弯弯曲曲,象一条小青龙。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在洛阳这块丰饶的土地上,黑牡丹青龙卧墨池迅速的发展壮大,花朵如盘,黑紫闪亮。
青龙卧墨池给牡丹百花园添上了浓重的一笔,使得牡丹百花园更加绚丽多彩 。
正如清代诗人刘灏在《牡 丹》 中写到的“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牡丹,愿你在春风里越开越艳,千娇万态。洛阳,愿你像一朵芬芳的牡丹,尽占好物华!
第2篇:墨池记
《 墨池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墨池记》是曾巩于庆历八年(1048年)应抚州州学教授王君盛之请为墨池写的记文。作者把介绍古迹人物、记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墨池引出书法家王羲之的勤学苦练,又扩展到道德修养问题。本文语言生动灵活简洁明快。并多用设问句和感叹句。这些句式的大量运用,使本文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教学的重点是多朗读课文,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难点是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和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王羲之的故事有粗浅的了解,知道他是位名书法家。但对他的勤学苦练缺乏深刻的了解且对做人的道德修养缺少体会。教学中应串联补充,唤起学生“勤学苦练方有佳绩”的情感共鸣,进而体会文本思想及写作意图。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了解王羲之的轶事和历史上的勤学故事及典故。教师可以作简要补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2.能力目标: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3.情感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实践,进一步体会“以精力自致”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含义。2.把握课文的内容,理解勤学苦练对于道德圆满、事业有成所具有的决定作用。
[教学方法]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合作交流。
3、合作探讨,分析理解文本。
[教学过程] 一、创情导入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之一,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他的字是天生如此,还是别有决窍?今天我们学习曾巩的《墨池记》,解开我们的疑惑。
(设计意图:通过对王羲之成就的简介,引起好奇心,激起学习兴趣。)
二、探究尝试
1、常识:简介曾巩、王羲之、墨池(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和本文有关的人物及景观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积累
① 多媒体播放视听材料《墨池记》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句读,听明语气)②朗读课文。朗读方法可以多样。自读、默读、范读、齐读等。③ 根据工具书及注释,疏通文意。重点:
(1)实词:任 极 意 徜徉 肆恣 致 信 善 能 固 章 揭 推 尚 被(2)虚词:之 以 于 岂 邪 况
(3)以小组为单位细读课文,讨论交流,积累语句:
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诵读,运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合作交流与展示归纳
1.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说一说本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本文通过记述墨池的位置、地形、形状,及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想有所成就,学习就要刻苦,修养道德更要刻苦。2.探究文本。(先自读思考,再小组讨论明确)(1)本文记叙王羲之的一件轶事是什么?课文中的相应原文是什么?(2)作者认为王羲之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3)抚州学官王君盛,书“晋王右军墨池”六字于楹柱间并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的目的是什么?(4)“羲之之书晚乃善”原因有哪些?讨论交流。
(5)王羲之的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原因是什么?
(6)曾巩想借墨池的传说阐明什么道理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直接地接触课文材料,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文章的写作主旨。)
五、拓展提升
1.你还能举出几个专心致志、勤学苦练、成就事业的名言和事例吗?
2.假设你是“州学舍”里的一名学生,当你看到“晋王右军墨池”六字的时候,会有何感悟?(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现实,拓宽对“勤学苦练”的认识。更好的实现本文的情感目标。)六 总结全文
让学生对本文做小结。总结不完整的,其他人补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反思习惯,查漏补缺调动学生积极性。)
作业(任选二题)
1、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读本文后的最深感受,3、除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外,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吗?
4、了解了这么多通过勤学而终于成就事业的人的事迹,你一定深有感触,请写下你的感受,并抄写一句名言或自拟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努力上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多种方式及时加以运用和巩固,并做到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作者曾巩应王盛的邀请,,为纪念王羲之写字洗笔的小池而作的。文章以议为重点,由池及人,阐明了一个道理: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学习,;要想具有高尚的道德,,更要努力培养。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定了三个目标:积累文言字词,感,知文言魅力;,明晓成就源于刻苦,,道德源于培养的道理;,学习叙议结合、步步深入的写法。
第3篇:《墨池记 》
《墨池记 》
自读要求
1.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2.了解借事立论、叙议结合的写法。
3.从“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事例中获得教益。
自读重点
把握文中几个设问句的意义,体会本文平易朴实、婉转沉着的艺术风格。
[自读程序]
一、齐读
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粗知文章内容。
洼(wā)邪(yé)楹〔yíng〕
徜(cháng)徉(yáng)恣(zì)肆(sì〕
二、自读
利用注释,疏通文字,体会文章主旨,在不懂不明处,作出标记。
三、质疑解难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讨论补充解决疑难。
四、研读
1.分清文章记叙、议论部分,概括各部分内容,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
2.作者认为王羲之能在书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借墨池的传说,阐释了什么道理?
4.抚州学官王盛邀曾巩为墨池作记,目的
第4篇:半个馒头-杂文随笔叙事主卧
半个馒头-杂文随笔叙事主卧
黑夜的尾巴还没有完全隐藏,灰蒙蒙的天空稀稀疏疏地有几颗星斗在闪耀着微弱的光芒。半个月亮嵌在高远的山顶。村庄里除了几声鸡鸣,一切都死一般地沉寂……
村庄的一间农舍里,隐隐约约传来老农与妻子的对话。不一会儿,老农爬起身披了一件外衣向案头走去。只听见一声刺耳的划火柴的声音,整间屋子便渐渐明亮起来。拨了拨灯芯后,老农朝着另一个房间走去。刚推开门,他便停住了脚步。应为床上那个人正熟睡着,老农不想把他吵醒,只是微微掠起了嘴角,笑了,脸上露出一种自豪的神情。当他正想转身离开时,床上那人忽然说起了梦话:“爹,我不念高中了,我要和你一起去砍柴……”。听到这些,老农的脸一下阴沉了下来,眼里显现出一种忧愁和无奈……
妻子也起了床。她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个红色薄子,并将昨晚准备好的馒头用青菜叶包了一
第5篇:《墨池记》鉴赏
《墨池记》鉴赏
《墨池记》是北宋散文家曾巩的代表作品。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曾巩《墨池记》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墨池记
朝代:宋代
作者:曾巩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
第6篇:墨池记 原文
墨池记 原文+注解+翻译
墨池记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第7篇:《墨池记》翻译
《墨池记》翻译
《墨池记》文章从记叙墨池遗迹人手,紧密联系王羲之苦练书法的故事,着重阐明勤学苦练出才能的道理,勉励人们刻苦学习,提高道德修养,这就使得这篇短文超出了记叙古迹的范畴,成为一篇寓意深长的“劝学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墨池记》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
墨池记
宋代: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第8篇:墨池公园作文
墨池公园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墨池公园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墨池公园作文1
早上,李老师带我们去墨池公园玩。
你一进入公园大门,就会看到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水像镜子一样安静,像碧玉一样绿。池塘中央有一个喷泉。如果你从上面往下看,喷出来的水就像一朵白花。好美!
再走几步,几十棵银杏树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树上有那么多叶子,那么黄。一簇一簇的,好美。有些叶子像小手一样长在树枝上,问候我们:你好!很高兴见到你。像个害羞的女孩。
再往里走,是墨池。李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和大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系。他在这里洗他的钢笔和墨水!当然现在里面可以养鱼了。大家一听,急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