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 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的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秋的诗句?学生回答。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
二、朗读课文
(一)大家听一下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
(二)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要结合注释和字典,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题目是秋声赋,哪一段是描写秋声的(第一段),第二段写什么?秋状和秋心。第三段呢,写秋感,作者由秋声和秋状而发出的人生感慨;第四段,面对秋声,我和童子的不同反映。总之,这篇文章是由景及人,由对秋声的描摹而写人生感慨。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我们先欣赏课文第三段,体会“秋之感”(板书)
三、学习第三段 1.找一生读第三段
2.我们先来理清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翻译字面意思。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3.从这段话里,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人事忧劳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4.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感慨?
欧阳修幼年丧父穷困,少年颠簸求生,青年入仕为官,历经朋党之争,官运沉浮20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至和元年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40岁就白发稀疏了。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当时作者53岁,进入人生的秋天了。此时,他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自己又重病缠身,心力交瘁,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之中,于是借《秋声赋》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为什么借秋声坦露心迹,秋声有什么特点?下午我们学习课文第一段,秋之声(板书)。
四、学习第一段。
(一)找一生读第一段
(二)欣赏第一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欧阳子:作者自称,既然是自称,这篇文章写作的视角自然是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方:正,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悚然:惊恐的样子,之:代声。在一天夜里我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传来,我便惊恐地侧耳倾听,不禁感叹:“真是奇异啊。”
作者可谓开门见山,在开篇就直接点题,点出了“声”,这个简捷的开头,其实并不简单,怎么不简单呢?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欧阳修正在灯下夜读,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作者处在凝神的状态,声音的出现打破了夜的寂静,以动破静,使作者由凝神读书,到惊恐倾听,再诧异惊叹,同时牵惹了文思,在这种从静到动,从伏到起的对比中,文势便蓄了,有了文势,下面的文章就犹如泉水一般,自然倾泻而出。接下来对秋声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描摹:
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声的?大家找出描写秋声的语句,找个同学读一下描写秋声的语句,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几句。从这几句看,秋声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对,秋声是变化(板书)的,有什么变化?有大小、缓急、强弱、远近(板书)的变化和对比。开始像淅淅沥沥的小雨、萧萧飒飒的秋风,忽然像波涛夜惊,像急风骤雨。再接触到物,像金铁皆鸣,铿锵错杂,又像军队夜行,衔枚疾走,没有号令声,只听到刷刷、刷刷的行军声,渐行渐远。秋声是很抽象的,但是作者却把秋声写得如此形象生动、惊心动魄,因此有人评价“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真可谓绘风手矣。”([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比喻,像风雨声、波涛声、金铁声、军队夜行声,这一连串的比喻,叫博喻。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描写声音的语句?如第二册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就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秋声赋》这个单元我们即将学的苏轼《前赤壁赋》就有博喻,大家翻到课本145页:“客有吹洞簘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荷塘月色里
我们再来看秋声,秋声的变化是否是慢慢得渐变,不是,变化得急剧、猛烈,文中有几个字眼作了提示,如初、忽、骤。写出了秋声大小、缓急、强弱、远近的动态变化过程,秋声来势猛烈,变化急剧,难怪开篇作者就悚然而听之,并感叹“异哉!”。
所以大家读这个片段的时候,要读出秋声的急剧变化和惊心动魄,让你感觉出“异”来。好大家读一下这个片段。(找两个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听到这样奇异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说:“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这是赋体中常见的主客问答形式,一问一答同样是秋声,作者感受到的是风雨至,波涛怒,金铁鸣,急行军,而为什么童子感受到的仅是“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样相对寂静的场景呢?
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其人生阅历、内心体悟也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和童子,一个是年过半百,一个是年少稚嫩,一个历经沉浮,一个涉世未深,一个忧愤悲苦,一个无忧无虑,对秋声的感受,自然有所不同。关于我与童子的对比,还有一处,在文章最后一段,后面我们再讲。倾听秋声,作者不禁感叹:“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为何而来呢?下一节课我们再讲。
五、小结
全篇作者由物及人,由秋声而发人生感慨,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悲秋这一传统主题有了新意。
六、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段,分析此段是如何写秋声的? 2.《秋声赋》的赋体特色及其对赋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2篇:《秋声赋》教案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1.而
(1)连词,表修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2)连词,表承接。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3)连词,表并列。忽奔腾而砰湃 2.者(1)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2)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其所以摧败零落者(“„„的原因”)(3)代词。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夫秋之为状也(2)助词,的。乃其一气之余烈(3)代词。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4.其
(1)第三人称代词。其触于物也(代“秋声”)/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2)领属性定语。其意萧条(,译为“它的”)题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2)名词用作动词。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3)动词使动用法。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4)形容词使动用法。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题5:古今异义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2)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今义:应当杀害(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今义:方位名词(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曹志平
第3篇:秋声赋
《秋声赋》教案 钟萍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学习课文描摹秋声的各种写作手法。
3、理清文章思路,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慨。
4、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辨证地看待欧阳修思想。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课文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课文的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由秋声引发的人生感慨。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在中国古典诗句中,以秋为题材的文字很多,比如?(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大致有哪几种有基调?今天,我们来看看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
第4篇:秋声赋
《秋声赋》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ǒnɡ)
.B.栗冽(lìn liè)
..C.杀戮(lù).D.飘泊(bó). 萧飒(fēnɡ)
.吹拂(fú)
.戕贼(qiānɡ).丘墟(xū)
.
淅沥(xī lì)..肃杀(sù).
黟然(mò).
渥然(wò).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礼上往来 秋高气爽 皎洁 零落
B.豁然开朗 C.挺而走险 卓有成效 寂寥 葱茏
D.丰富多彩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悚然而听之.
②乃其一气之.
余烈 B.①此秋声也.
②故其为声也. C.①其.色惨淡
②其.
气栗冽 D.①常以肃杀而为.心 ②夷则为.七月之律 4.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欧阳子方.夜读书
(2)常以身翼.蔽沛公
(3)又如赴敌
第5篇:秋声赋
《秋声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赋的基本常识,疏通文句,掌握文中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3.体味文章所蕴涵的情感,即作者由无形的秋声而引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教学难点】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有积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阅读、品味形成自己的认识。
2.点拨法
3.学生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播放幻灯片
第6篇:秋声赋教案自己
秋声赋
教学目标:借助文本研习,对文章的情感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及一些固定句式的翻译。教学重点:认识鉴赏文赋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欧阳修与世无争的思想。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在高一的时候,都接触过“赋”这种文体吧,有哪些? 生答:《赤壁赋》《阿房宫赋》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投影)
师:赋,似乎很有自己的特点,请同学们谈谈感受。赋,在语言上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朗朗上口。对偶很多。
师:大家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篇新的赋《秋声赋》,来共同体会一下文赋的写法。
二、疏通字词
先请大家听我朗读一下原文,请大家一边听,一边给不会的字注音,并画出不懂的字词,我们读完一起讨论。
大家预习得都挺充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投影)
三、
第7篇:《秋声赋》教案板书
《秋声赋》教案板书
《秋声赋》教案板书
一、导入课文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再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当然还远不止这些大家一起看屏幕,这些都是描写秋的'佳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同样是描写秋天的,却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讨论一下,不同在什么地方。
左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的哪些景象:枫叶、排云直上蓝天的鹤,这些景物充满了生计和活力,右边的诗句描写的秋天景物凋零,一片萧条的景象。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
第8篇:《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秋声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文言知识点。
2、文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秋声的特色。
3、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文本研习,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秋天的图片。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无边落木萧萧下,是霜冷长河,是枯叶飘零众芳摇落(幻灯片)的季节,愁是秋天的心(幻灯片),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欧阳修听听他的秋声(幻灯片)。
二、初读课文 了解文意(自由朗读幻灯片8)
翻译(开火车的方式回答,这样确保从第二个同学开始没有问题)
竦然而听之 惊恐地听
初淅沥以萧飒 初起时像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
衔枚疾走 口里衔枚快跑
但闻人马行声 只听到人马的行声
烟霏云敛 烟气浓重,云雾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