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芦花荡》卡片式教学法(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篇: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小说充溢着浓厚的传奇色彩。已经六十多岁,本应安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多次穿过封锁线,护送干部,为淀里的同志送去柴米油盐、军用粮草,而且从不带一只枪,却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干瘦如鱼鹰,但精神矍铄,他赤手空拳,却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消灭了十几个鬼子,在这种浓厚的传奇色彩中,老人丰富而鲜明的个性得以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二、课前积累篇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并学习运用卡片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卡片①:生字词卡片
生字:芦苇()冀()寒噤()仄()歪蹿()
莲蓬()穿梭()
词语: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卡片②:作者卡片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等。《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
卡片③:背景卡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保卫祖国,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卡片④:小说知识卡片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心情;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三、问题探究篇
卡片①: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8)开端:介绍老人多次驾船穿过日寇的封锁线,出色的完成运输任务。
第二部分(9-54)发展:写老人运送两个女孩子回到苇塘,穿过封锁线时被鬼子发现,大菱受伤。
第三部分(55-63)高潮和结局:老人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
卡片②:环境描写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睛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③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④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
⑤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
⑥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⑦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⑧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文中的景物描写,处处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而且给战斗增加了一种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卡片③:人物刻画
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学习时应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具体分析其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卡片④:人物形象
老人:是一个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爱憎分明、过于自信和自尊的爱国英雄。对家乡,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满怀深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卡片⑤:文章主旨
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船夫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
卡片⑥:美感品味
小说有着如诗如画的意境,有着极强的美感。这种美感得益于作者对芦花荡深情的描写。虽然是处于恶劣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然而作者笔下的芦花荡却是哀而不伤的。描写虽然简约,有的甚至是不加雕饰的白描勾勒,却呈现出无比的动态美,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是人与景相谐发展的巧妙结合,是小说不可剔除的精妙部分。
四、体验反思篇
卡片①:情感体验
体味老人在大菱受伤后内疚、自责的心理,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体验,把当时的感受写下来。
卡片②:想象反思
如果大菱没有受伤,老人会不会在第二天惩罚鬼子?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故事的另一个结局。
五、兴趣拓展篇
卡片①:类比阅读
阅读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体味诗体小说的特点,感悟诗体小说的美感。
卡片②:抗战故事
搜集自己喜欢的抗战英雄的故事,举办一次以“抗战故事”为主题的班级故事会。
六、媒体链接篇
卡片①:网上查询
上网查阅“荷花淀派”、“诗体小说”的相关知识
卡片②:网址推荐
新时代读书网:现当代文学(可在线阅读孙犁的所有代表作品)http://book.ssjj.com/book/2003new/da/s/sunli/index.html
第2篇:《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录像导入,了解背景、白洋淀以及作者情况。(由学生进行文稿演示)7
1.导入: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小兵张嘎》)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电影中的小男孩是谁啊?(小兵张嘎)
这就是优秀抗战影片《小兵张嘎》。
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河北白洋淀)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芦苇、荷花、水淀)
我们看到了大片的芦苇、美丽的荷花还有一望无际的水域,以及白洋淀独有的水上生活、斗争情景。这部电影中小英雄嘎子机智勇敢,智斗鬼子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白洋淀优美奇特的水上风光也令我们心生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课文,讲述的也是抗战时期打鬼子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河北白洋淀上,只不过,其中的主要人物,不是一位小英雄,而是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芦花荡》。
2.检查预习,介绍白洋淀,介绍作家孙犁。
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向同学们提出了预习要求,要求各个学习小组,从背景环境和作家作品两个方面入手,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并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下面我们请两个代表来展示他们的预习情况。
(一学生展示背景环境介绍)
教师评价:他向我们展示了优美的白洋淀水上风光,并且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两个方面清晰地向我们介绍了白洋淀的有关情况。
(一学生展示作家作品介绍)
教师评价:他们搜集到了作家孙犁的照片,对孙犁的介绍也简明扼要。
教师补充:
在这里,我向同学们补充关于孙犁的一项资料,就是孙犁自己说过的一段话,他说:“我非常怀念经历过的那一个时代,生长过的那些村庄,作为伙伴的那些战士和人民。我非常怀念那时踏过的路,越过的小溪,记得那些风雪、泥泞、饥寒、惊扰和胜利的欢乐,同志们兄弟一般的感情。”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噙着泪水,因为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因为孙犁对白洋淀这片土地的满腔热忱与执著热爱,才有了他《白洋淀纪事》这些充满深情的作品。
二.复述故事,整体把握5
想必大家在预习时就被《芦花荡》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了,这个故事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下面请同学们换一种人称,以文中的二凌为第一人称来复述这个故事。也就是说,你就是二凌,你来讲讲你亲身经历的这件事。
温馨提示:当叙述人称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注意视角的转换和前后的衔接。
要求:不看书,凭自己的记忆来讲述故事。做到简明清晰,而又流畅生动。
学生复述,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三.分析主要人物老头子28
1.《芦花荡》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情节、环境)1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呢?(老头子)
2.在读完课文之后,“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一句话回答,老头子是个的人。2
一个矍铄干练的老头子
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
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
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
一个具有爱国热情的老头子
3.同学们都对这位老头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个主要人物,作者倾注了满腔热情来刻画他,那文章是怎样把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呢?
我们先回顾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
我们班有四个大组,我想请大家分别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四个方面来寻找相应的描写,并加以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15
我给每个探究小组组长一张卡片,要求你们用一个字写出对老头子这一方面的评价。
五分钟之后,四个学习小组的组长选派三名同学上台汇报,也就是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其中,有一人进行相应句子或文段的朗读;一人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看看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什么特点;一人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概括出来的一个字,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选用这个字。
还有一个要求,等会上来汇报的同学必须男女搭配,不能全是男同学,也不能全是女同学。
外貌(瘦)(奇)
朗读: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提问:文中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老头子,是什么?为什么把老头子比作鱼鹰?
语言(奇)(信)
朗读:“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谁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留了这么多学,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提问:在老头子的话语中,你能感觉在整个过程中,他的内心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动作(力)(高)(勇)
朗读: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提问:文中有一句话“鬼子们拍着水打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明明是老头子引诱鬼子上钩,为什么还要张皇失措,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心理(悔)(奇)
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提问:为什么在老头子在听到大凌痛苦的呻吟之后,想到的不是赶快送他们去部队,而是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
4.每组同学归纳出来的一个字,我想用一个字来统帅,大家想想:可以用一个什么字?3
奇
文中的老英雄充满了传奇色彩,我说他“奇”,“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请大家,用这个句式进行接龙,我说他“奇”在,“奇”在。。。。。。。。。。。。。。。。。。。。
“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奇”在他一支枪没有,却让几十个鬼子子送了命。
“奇”在他将近六十岁“,却像个孩子似的“爱逞能”,大鬼子还要二凌跟着来看热闹。
“奇”在他那么“爱面子”,工作稍有疏忽,就觉得“没脸见人”
。。。。。
小结:老头子的奇就其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奇”在他悠闲而有乐观的情绪。
5.在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品质和个性特征?
他爱憎分明,对日寇满怀仇恨,对同胞充满深情;他智勇双全,老当益壮。他过于自信与自尊。
6.看录像,进行评价。5
在前不久举行的湘潭市中小学生课本剧比赛中,我们学校演出的节目就是根据《芦花荡》改编的话剧《深深芦苇情》,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其中的片断,请大家注意其中的人物,谈谈你的体会。
7.刚才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深入分析了主要人物老头子的形象,通过感受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对于抗战、对于英雄有了哪些认识?2
让我们感受到抗战队伍不畏艰险、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昂扬斗志。
让我们感受到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人人皆兵。
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不可战胜的。
四。拓展延伸,讲述英雄的故事5
今年是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有了英勇抗战的八路军战士、有了像老头子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抗战才得以胜利。他们是正义的象征、是和平的缔造者。同学们一定看过不少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其中的英雄形象惊天地、泣鬼神,让我们来讲讲“英雄的故事”,用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敬仰与追思。
五。布置作业:写出心中英雄的故事,注意抓住个性特征来描写人物。
第3篇: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分析小说的要素,把握小说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3、抓住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小说的内涵
情感与态度目标:4、深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分析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脑课件。播放芦花荡的美丽景色。教师讲述发生在这里的几十年前的战争往事,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整体感知
⑴指导学生默读课文
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⑵圈出不认识的字学生查字典解决。
⑶教师板书重点的字,学生认读
⑷分析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⑸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注意事项
教授学生阅
第4篇: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德育目标
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问题:这篇小说是如何渲
第5篇: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像,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设想:
《芦花荡》是以白洋淀地区军民抗日斗争为题材的小说。队伍驻扎在苇塘,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毫不惧怕敌人的严密监视,乃至过于自信。一次,送两个十几岁的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孩子挂了花,他发恨要讨还血债,赤手空拳,引诱正在淀里洗澡的十几个鬼子进入他的圈套,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砸鬼子。无论是日常斗争,还是这场“英雄行为”,都颇有点传奇色彩。小说在飘逸精巧的叙事中蕴含着
第6篇:《芦花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分析文中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老师讲解,辅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比较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
2.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课文中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1.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2.引导学生体会任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的别具特色的景物描写。
3.整体感知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难点:
1.景随情移、情景相生的描写手法。
2.人物性格的探讨研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复述课文内容,收集冀中地区抗日的相关资料,有条件的阅读孙犁的《荷
第7篇: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课的篇目是《芦花荡》,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今年恰好是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此时学习《芦花荡》一文,正是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在河北白洋淀上,一个抗日老英雄,护送两个女孩寻找队伍的故事。这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主人公老头子的形象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风光让人心生向往,文章优美明丽的语言,把我们带入了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芦花荡中,一同去感受这片土地上令人荡气回肠的抗日豪情。
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来分析本文。初二的学生对于这一概念并不会感到陌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最后一课》<《社戏》等小说篇目,此时重提这一概念,能唤起他们对于旧知的记忆,同时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加深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结构要素和行文特点的理解。其中,情节可以在第一课时通过学生的复述来学习完成。人物是本课分析的重头戏,可以通过情节发展的几个关键来剖析其个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分析,可以抓住文中景物描写进行学习。这样,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基于上面
第8篇:芦花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 (版本:人教版) 课题 芦花荡
制作人 蒋文龙 所需课时 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2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能力目标 1分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把握其英雄性格。
2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主人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
教学重点 通过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的“过于”二字?
教学方法 教学和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和信息整合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
言 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