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美国价值观的宗教因素论文
关于美国价值观的宗教因素论文
反战人士大都相信美国对伊开战是为了石油,但在一些学者看来,这场战争有宗教上的原因。
美国对伊战争的口号是“解放伊拉克人民”,而美国人民之所以支持布什政府,也正是秉持了这个信念。从这个信念,可以看出其深刻的宗教根源。这个根源产生出一种特别的宗教意识,学者称之为American exceptionalism(姑且译作“美国例外主义”吧)。秉承美国例外主义的人认为:美国是唯一蒙上帝祝福的国家,同时还认为,将上帝的祝福带给其它人是上帝赋予美国的使命。
例外主义的产生
美国例外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根源。当年的清教徒为躲避迫害,而来到美洲新大陆。旧约圣经对这些教徒而言,不仅仅是信仰和道德的指引,更是实际的向导,他们相信自己是神挑选出来的,如同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一般。在这种信念下,新移民对待原住民的所作所为,就可以解释得过去了。
在独立战争期间,大多数美国人把英国视为压迫以色列人的埃及法老王,独立战争其实是反抗压迫。出埃及的壮举,是顺应上帝的旨意。因此,作为上帝选民的美国人及其价值观,就算得上是上帝所需要的,将这些价值观传播到全世界是理所当然的。
美国历史上充满了这种宗教情结。早在1630年的移民初期,从英国来的移民就有成为基督教典范的心愿。1956年,艾森豪威尔总统将“我们信靠上帝”作为座右铭。
1845年的西部扩张和对墨西哥战争,也弥漫着传播美国价值观的情怀。当时的民主党领袖约翰·奥沙利文( John L O’Sullivan )就声称,之所以把新大陆的扩张作为天职,原因乃是由于“生养众多”的应许。而“生养众多”是旧约圣经中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
里根总统执政时总是说,“我们必须如城造在山上”。这句话是引自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五章,意思是说,基督徒要为世人作榜样。不过,这里的榜样是美国人而已。
里根还说“国家是在上帝之下”,他相信美国这块受祝福的土地是为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所预备的,他们离乡背井告别亲友,来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爱和自由。里根这些话很容易使人想到旧约圣经中上帝要亚伯拉罕离开家乡到迦南地的故事。
九一一事件后,布什总统发表了一系列演说,他提到,美国是全人类的希望,光照在黑暗里,黑暗不能胜过它。这最后一句话是从新约圣经中借过来的`,只不过在新约中,光是指从上帝而来的光。布什将宗教用语转换成具有政治含义的美国价值观。
宗教激情与政治价值
在美国一般民众中,也有这种将美国价值观取代基督教价值观的倾向。他们将宗教情怀转换成具有政治含义的意识,并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广。福音派民众也认为,美国的存在有其目的,就是为了付出良善,帮助世人和促进公平。48%的美国人认为,美国受到了上帝的特别保护。
以这次战争为例,在有强烈宗教感的人当中,60%的人支持对伊战争,而在认为宗教不重要的人当中,仅有49%的人支持战争。显然,在美国人的爱国情操中,宗教信仰占了一定的分量。
不过,学者们认为,将美国价值观取代福音使命,并注入到世界事务中去,不但完成不了福音使命,反而还会被世人冠上“美国例外主义”的帽子而遭拒绝。对于这一点,美国基督教领袖们看得十分清楚,与过半基督徒支持战争相反,大部分基督教领袖都反对这场战争。
在这场对伊战争中,基督教领袖与基督徒之间出现的分裂说明,这个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第2篇:美国的宗教文化
在美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一直就是美国人心中的信仰,美国社会中有 80% 的人都信奉基督教。无论是对美国整个社会来说,还是对美国人的思想而言,基督教都在其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影视作品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美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把基督教文化融入影片的拍摄过程中。电影和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性首先表现在电影 《2012》的电影名中,由于在玛雅的历法中,把 2012 年的最后一天作为人类历史的末端,所以 “2012”就预示着世界末日的来临。与此同时,在影片中涉及的人物和事物的名称都与基督教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例如影片主人公的儿子就叫做 “诺亚”,而飞船则被命名为 “方舟”等,这些名称都会让人联想到 《圣经》记载的故事,影片也正是借助 《圣经》中的事物来定义,从而把电影的故事内容与基督教的故事相连接,并进一步地解读电影和基督教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电影 《2012》中设置的故事情节也离不开基督教文化带来的影响,与 《圣经》中记载的情节具有相似性,例如当世界迸裂的时候,所有的信徒们就大声呼喊 “忏悔”;当总统决定独自留下来和大众一起面对灾难时,电影画面中就出现了总统妻子在去世之前就要求他建设修道院,并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在即将死亡的时候忏悔。在基督教文化中认为每个人都要去忏悔,并在心中相信上帝的力量,这样心灵才能得到洗礼,因此,在影片多处情节中都可以看到人们真心祈求上帝的画面。影片中还着重表现出 “重生”的思想观念,这是来源于基督教文化意识中,教徒们把上帝奉为拯救人类的希望,无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麻烦,只要心中相信上帝就在自己身边,那么所有的麻烦都会过去。于是当教徒们把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上帝诉说的时候,他们的生命就得到了转变,就好像获得了心灵的解脱,从而走上了重生的道路。因此,当世界末日来临的时候,教徒们仍然相信上帝,并希望得到上帝的救赎,在影片中,总统和民众一起向上帝忏悔,例如意大利总理在教堂中真诚忏悔,并与教堂生死共存,就深刻展现出重生的思想观念。总之,影片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以及语言用词中都带有鲜明的基督教色彩,从中就可以表明美国人民已经广泛受到了基督教的熏陶,并成为美国人民心中的一个永恒的信念。
总之,好莱坞作为 “美国文明的大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受到基督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世俗化与商业化的外表下面,其清教传统的精神内核一直以来为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约束与生命力,而这也是好莱坞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其中,绝大多数的美国白人信仰基督教、犹太教、天主教,非洲裔的黑人则主要信仰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巫术。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是大多数美国人信仰的宗教,上帝在他们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 19 世纪 20 年代,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就说过:“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那样,基督教对其国民的灵魂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在美国,宗教对法律和社会舆论产生不了多大影响,但是宗教支配社会风貌,并且通过家庭生活而控制国家。”宗教信仰通过影响美国人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支配着美国人的政治、文化以及家庭生活。大部分美国人认为,美国是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人对全人类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责任,要负责把世界上所有人从苦海当中拯救出来。这种思想深深扎根于美国白人文化中,影响着美国社会大众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电影《阿甘正传》蕴涵的宗教意识十分丰富。在影片当中,带有宗教色彩的桥段有很多,比如在珍妮遭受家庭暴力的时候,她拉着阿甘向上帝做祈祷,祈求上帝给她一双翅膀帮她逃离现在的痛苦;阿甘刚开始捕虾的生活时,总是一无所获,丹中尉提醒他可
以去教堂祈祷,等等。
欧美国家的人民大多都拥有自身的宗教信仰,特别是在美国这种多民族国家,只有 10% 的人没有自己的信仰,从殖民时期开始美国就陆陆续续迁入了许多移民,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汇聚于此的他们宗教种类也是五花八门。其中白种人以信奉基督教为主,基督教相当于他们的国教,另外还有部分白人信奉犹太教和天主教,大多数黑种人将天主教作为主教,另外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次就是居住在美国的亚裔人,也就是黄种人主要以佛教和道教为宗教信仰。相对来说大部分亚裔人都没有宗教信仰,因为宗教在亚洲缺乏生长的土地,因而宗教在亚洲地区没有得到大力发展。基督教作为绝大部分美国人的信仰,其代表人物上帝在他们心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从他们的口头用语 “Oh,my god!”和 “Godble you!” 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无处不在。另外在美元上也出现了 “In God We Trust”,在他们看来,正是因为上帝的存在才使得他们安定存活着。每当美国总统在宣誓就职时,我们都能看到他的手里拿着一本 《圣经》,而 《圣经》正是基督教的作品,这代表基督教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几乎所有的美国公民都认为,宗教信仰是每个美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它,随着宗教文化的多元化,它逐渐演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了了一种社会意识。基督教文化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一种救世主义,这种救世主义使得美国人坚信自己是上帝选中的民族,我们要将自由和平等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3篇:美国核心价值观
美国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的基础:人的信仰和态度体系;价值观是一个人崇尚什么,鄙视什么,哪些是值得为之付出生命的信念。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从个人主义引申: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和法制。
个人主义的核心是:我的一切由我做主,尊重别人的个人自由。美国法律建立在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侵犯个人主义不可剥夺的权利的基础上。
关于个人主义,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说:美国的个人主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人主义,因为它包含有下列伟大理想,虽然美国社会建立在个人所获得的成就之上,但我们保证使每一个人有平等机会享有他的才智、性格、能力和愿望,使他有资格占有的社会地位;美国使社会问题的解决不依仗固定的社会阶层;美国鼓励每一个人努力取得成就;通过加强责任感和理解协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