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5 08:05:3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老子思想及其作品

教学重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讲解

老子的辩证思想,注意区别对待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教学难点: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的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走近作者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有不是一尘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感觉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他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向往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请学生诵读课文,教师纠音

3教师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

四学生讨论解析课文

要求:1每组一名同学朗读所选小层(共四层,每组选一层)

2每组有一名同学来翻译课文

3每组有一名同学联系生活列举相关事例

4每组有一名同学总结,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有感而发,说出自己的感悟或者启发,最好用一句话总结。

五教师归纳板书

《有无相生》板书

1,2--认识自然--对立统一

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

3,4--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

5,6--认识人生--从细小出做起,

善始善终

7 --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六作业

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选择两则背诵

第2篇:蜀相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王斌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3、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4、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3、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学习这首诗借古抒怀的手法。

2、体悟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第一节

一、导入:

由《登高》入题。

二、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生于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更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三、诵读诗歌:

1、学生自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

2、指定学生诵读诗歌,教师点评:

3、诵读技法指导:

七言律诗的节拍有两种划分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4、学生齐读:

四、诗意讲解:

五、诗歌赏析:

1、刚刚我们明确了七言律诗朗读的节奏,那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感伤的、叹惋的。

2、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伤的、叹惋的感情的诗句有哪些?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诗主要是写谁?写到他

哪些事情?

诸葛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由此可看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在诗人杜甫眼中是怎样的形象?

“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对国家的赤胆忠心。

5、那么这两句诗中包含诗人对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6、诸葛亮虽然有雄才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那么这一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呢?

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7、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壮志未酬而含恨终生的英雄。

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失败的英雄人物对他们壮志未酬的深

深遗憾和共鸣。

8、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

杜甫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忧国忧民的诗人。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所以这句诗,寄托了诗人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9、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在前面有没有表现出来?

首联中就有。

“丞相”: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能否改为“武侯祠”?为什么?蜀国的丞相,这个人当然就是诸葛亮。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

慕、缅怀、追思之情。

“柏森森”:松柏这一意象在古代诗歌中常常作为坚贞品质的象征,作为

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

敬、缅怀之情。

10、颔联是写祠堂周围的景物。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六、背诵默写诗歌:

王斌

第3篇:《老子》之《有无相生》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

一、关于老子其人。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正义硃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脣,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

观看教学辅助片《诸葛亮》之“鞠躬尽瘁”“星殒五丈原”等片段,感受诸葛亮这样一位贤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导入:

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写诗的圣人,那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读出他的“圣”呢?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漂泊西南十余年,流离失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

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

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集锦20篇)由网友 “如如☀️”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蜀相》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①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

观看教学辅助片《诸葛亮》之“鞠躬尽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蜀相》》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今天学习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情感目标: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板书课题:《有无相生》

二、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1、3、4、5、6则

(二)梳理内容:

要求:分组讲解,其他组同学补充或指正,教师指导、点评

第1则:

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第3则:

运用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有无相生(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