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4 08:05: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黄河颂教案

第6课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后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感受黄河的气魄,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黄河颂》给了学生一个了解先烈精神的机会。

6黄河颂

光未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

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六、欣赏《黄河颂》音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学唱《黄河颂》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概述上节课内容,组织《黄河颂》的朗诵表演

二、学唱《黄河颂》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四、再组织学生欣赏并演唱《保卫黄河》并讨论:为什么保卫黄河就是保卫国家?目标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黄河颂》

五、比较阅读《长江之歌》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如能阅读和演唱结合效果更好。欣赏优美动听的音乐,得到充分的艺术享受。阅读材料见《语文课课练》 练习设计:

练笔 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第2篇: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

教学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1、让学生课前自主搜集整理资料,如黄河及诗歌背景的相关资料。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3、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诵诗歌。

4、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㈢、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查黄河的相关资料:A、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B、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2、查诗歌背景,可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

3、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影视听资料,感受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激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黄河景观的视频及大合唱保卫黄河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简介创作的时代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

(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所整理的资料,然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朗读交流

1、小组合作进行朗读,后展示,进行评价。要求:

1、勾画不认识的字词

2、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2、听朗读录音

3、全班齐读诗歌。

(首先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黄河大合唱》中八个乐章的感情一脉相承,因此最后就能以学生自己从音乐中感受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诗歌,效果显然胜于教师对学生说要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四)品读诗歌:

1、诗歌的朗诵词告诉我们,黄河的英雄气魄表现出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那么诗中的哪些诗句体现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学生边找边分析边读,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明确:“黄河滚滚,奔向东南。(因为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看黄河,这“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是“望”统领的内容,所以“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字读的时候应该把声音拉长一点。)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掀”字应重读。因为“掀”字不仅写出了黄河奔流的动态:掀起万丈狂澜,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惊人)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重读“劈”)师小结:我们学习诗歌不仅要理解它的内容,而且要抓住关键词来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描写黄河英雄气魄的诗句,注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明确:三个“啊!黄河!”的内容

第一个: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读的时候应该舒缓、深沉、感恩、赞颂

第二个:民族的屏障,保卫中华民族。读的时候,应把巨人的伟大坚强读出来)

第三个: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感情越读越激昂

而且三个“啊!黄河!”语气在逐渐增强,感情也在逐渐加深。全班齐读

3、这首诗歌的题目是“黄河颂”,那么诗人到底在赞颂什么?

(五)合作交流

小组交流以上的阅读印象,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小组同学交流:①这首诗歌中我最欣赏的是-------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④读了这首诗歌,我有这样的疑问-----(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分层教学的需要:一般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直接的心灵体验和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而有一定语言鉴赏功底的学生则会选择“让我最欣赏的”形式发言,对于喜欢另辟蹊径思维独特的学生来说,“我有这样的疑问”这个话题则更能激发他们发言的热情。)

(六)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句,并至少能背诵三句。

第3篇: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共18篇)由网友 “葡萄没有了”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黄河颂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 音乐 《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作品,了解背景知识; 2.学习生字词;

3.多次朗诵,多种朗诵相结合,加深诗歌内容的理解; 4.梳理诗歌整体脉络。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河是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在中国历史上,在黄河流域建立首都的王朝有:夏商周,一秦两汉,魏晋,隋唐,北宋。黄河历史悠久,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儿女,今天,让我们走近黄河,进一步的认识黄河。

(二)作者作品介绍

光未然(1913—2002),本命张光年,湖北光化人(今属襄阳),现代作家,评论家。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三)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字词,背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伟大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被喻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摇篮。______大家见过黄河没有?______没有。那就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黄河的画面。(播放黄河画面的视频)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是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沧桑,它与它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在上个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

南昌四中 万燕飞

一、教学目标

1.加强朗读,提高朗读水平,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动人心魄的民族感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请。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通过揣摩、品味精彩语句,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诗意,体味情蕴。

三、教学难点

品味精彩语句,提高鉴赏能力。

四、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课前先播放《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听一首歌,然后请你们告诉我这首歌的名字。刚才老师播放的是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谱曲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保卫黄河》。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化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河颂教案1

【教材分析与处理】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文章,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用热烈的歌颂形式为我们塑造了黄河这一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形象。学生将会在作品中感受到强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另外,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黄河颂》在这方面无疑是典范作品。这篇文章的语言浅显易懂,形象生动,初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我们呈现了众多爱国篇章,而《黄河颂》中的黄河向我们展示了她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黄河颂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河颂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