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论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金乡县农机化事业发展迅速,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全县常年大面积种植大蒜和辣椒,这种特殊的种植模式,造成全县机械化率低。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农机化服务和管理人员缺乏,也是造成全县机械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农机化;农机服务组织;新技术推广
近年来,金乡县农机化工作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求真务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农机装备质量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作业水平不断提升、服务组织不断完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领域不断拓展、质量管理及安全监督管理有序开展。2014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96.2万kW,农机总值6.5亿元,农机经营总收入达到5亿元。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作物已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处于较低水平。
1金乡县农机化工作现状及特点
(1)农机总量初具规模,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作用明显,截至到2015年5月,全县农机总投入6368万元,农用拖拉机达834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891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468台,大蒜收获机665台、联合整地机471台、微耕机2657台、田园管理机3822台和一批先进适用的植保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和农产品加工、保鲜冷藏库等。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动力机械与机具的配套比得到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快速提升。
(2)农机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服务能力水平显著提高。全县经工商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31家(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两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入选济宁市重点合作社,三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入选金乡县重点合作社),合作社成员267人,合作社服务农户的数量达到35150户,从业人员811人。农机大户已达到600余户(拥有农机原值50万以上的22家)。服务能力由原来的耕、种单一服务模式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建设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3)农机新技术推广不断加快,经济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努力,我县大蒜收获机从无到有,技术逐年进步,广大群众对大蒜机械收获逐步认可,大蒜机械化收获面积逐年扩大。2013年5月、2014年5月、2015年5月分别举办了济宁市大蒜机械化收获现场观摩会、全省大蒜机械化收获现场观摩会和全县大蒜机械化收获现场会。2013—2014年共推广大蒜收获机408台,具有收获大蒜功能的田园管理机、微耕机5000余台。力争在3~5年内实现大蒜机械化收获,在5~8年内实现大蒜机械化种植。
2存在的问题
(1)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服务体系不完善。一是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问题制约着其发展。要发展产业化的农业,完全依靠农民自行解决资金问题难度很大。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合作社理事长多为农机大户、农机经纪人等,虽有一技之长,但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科学引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和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的本领。农机社会化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的要求。三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家投入的扶持资金太少,奖励额度不足难以调动农民入社的积极性。
(2)特殊的种植模式,造成我县机械化率低。我县经济作物为大蒜和辣椒,大蒜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机械收获仅达到8%,大蒜机械化种植还是空白,辣椒机械化种收还是空白。这种特殊的种植模式直接导致了我县整体机械化率较低,影响了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3)农机补贴资金缺口较大,难以满足农户需求。自实施农机补贴政策以来,我县补贴资金逐年增加,补贴覆盖面也逐步扩宽,虽然在做到大中型田间作业机械应补尽补的前提下,向畜牧、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等予以倾斜。但是,在一些非田间作业机具如粉碎机、铡草机、冷藏保鲜设备、养殖机械设备等,受补贴资金及补贴优先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户无法享受农机补贴政策。特别是土地深松作业补贴资金较少,距满足我县需求较大。2015年我县仅获土地深松补助7万亩,全县适宜深松面积60万亩,三年内全县土地深松一遍,资金缺口较大。
(4)农机“三率”水平较低。我县拖拉机保有量大、分布面广,广大农机手自觉入户、检审、办证意识差,导致“三率”水平较低,造成农机安全生产隐患多,监管工作难度大,安全生产任务十分艰巨。农机培训、农机投诉、农机维修、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不健全,装备实力差,服务手段落后。农机服务功能单一,规模化程度低,服务能力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
(5)农机化服务和管理人员缺乏,职能不能完全发挥。由于农机技术人才缺乏,新生力量不足,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需要;镇(街)农机站农机技术人员缺乏。双基工作薄弱,直接导致农机推广、农机安全监管、教育培训、维修管理、作业服务、投诉监管等工作不能很好开展,基层力量亟待加强。
3对策措施
(1)加强和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在农机补贴和有关项目资金上,对农机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优先考虑、重点倾斜,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壮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努力打造一批集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培训、作业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水平高、规模大、服务优的经营组织。根据我县区域分布,以县城为中心,在县城北、南、东、西方向,扶持发展4~6个现代化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积极探索农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转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模式。引导农机合作组织参与产业化经营,鼓励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参与土地流转、订单作业、“保姆式”一条龙服务模式。
(2)优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使用。近年来我县农机化事业发展迅速,农机购置资金缺口逐年加大。应加强优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使用,提升农机购置补贴的带动效应。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过程中,将补贴资金重点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我县制定的重点机具倾斜,向农业生产急需、广大群众普遍受益的农业机械倾斜,向代表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现代设施农业倾斜。同时,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倾斜。
(3)提升、突破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随着大蒜收获技术不断改进,群众认可程度逐步提升。将通过组织召开大蒜收获现场会、机具演示会等多种形式,积极做好大蒜收获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推广大蒜收获机。将大蒜收获机列为农机购置补贴重点补贴对象,对大蒜收获机进行优先补贴。积极与科研单位和各大农机生产企业联系,介绍我县大蒜收获情况,将我县“土专家”引荐给有意向的农机生产企业。我县辣椒种植、收获依然是传统的人工模式,机械化种植、收获还是零阶段,县农机局充分发挥职能,力求近年在辣椒机械化种植、收获有新突破。
(4)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增加对农机维修服务的扶持,大力推进区域性农机维修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集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技术培训、作业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水平高、规模大、服务优的农机4S店,通过和农机合作社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或者在规模大的合作社里打造农机维修4S店,形成一条龙服务,切实提高对外服务能力。
(5)强化农机安全管理。加强农机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强化规范管理,为民搞好优质服务。深入到镇(街)村开展农机免费审检,挂牌服务。进一步加大公安农机联合执法,集中整治无牌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违法载人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机生产安全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
(6)加大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农机局权力清单上各项职能。根据农机化不断发展和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推广的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培育农机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第2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 2011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年粮食总产达到了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为实现农业十二五规划打下了好的基础。2012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中国与世界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尤为重要和迫切。
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发展环境更复杂,对发展质量的要求更高。农业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意义,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工作做深做细。去年的基础好,今年的工作做得扎实,那么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乃至在不远的将来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问题,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我国农业连续多年的平稳发展,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形成了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和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相互支持与发展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就是增加农民收入。
进入市场,是锻炼中国农民激活中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几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为农民进入市场做了大量工作,但是我们在指导农民进入市场角色的具体工作中常常重宏观轻微观,对于农民个体来说,我们的引导工作可操作性不强,农民在进入市场的具体技能上与时代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的成功推广,为中国亿万农民聚合了搏击市场的合力,农民的市场意识、市场感觉和进入市场的热情得以激发。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这一重要时机,为农民进入市场,为农民实实在在的增收做一些切实的工作。
1、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以及各种农产品生产单位的横向沟通。只有通过大范围的横向沟通,才能在我国农村的各专业产品产区域间形成一个总体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高效组合的农产品生产格局。使我国农产品产量
2、实现从单一的数量增长到结构合理、总量平衡的转变。以地方特产为龙头,做强做大特色农产品产业。各地要积极实施地方农产品名牌战略,农产品生产要从无害化开始,逐步实现从优质到名牌的过渡。我们要在原有土特产民族特性文化特性的基础上,夯实品质,拓展市场,形成地方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地方特色产业的形成,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要积极协助农民拓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国际国内流通渠道,以民族特色产品为载体,实现各地区、各民族间的沟通交流。
我们要鼓励农民创立自己的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3、4、
第3篇: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论文
农业科技支撑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论文
一、突出抓好粮食高产创建
按照国家农业部的要求,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在更大面积、更广范围内创高产。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方向,继续把粮食高产整建制推进作为工作重点,把万亩示范片成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由片到面,向所有乡(镇)、所有村(屯)推广,覆盖更大范围。同时,积极推进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改善提升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在农资供应、耕作收获、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实现更大面积均衡增产。
二、集成推广重大增产增效技术
一是推广良种良法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培育推广一批优质高产、安全性好、抗性强的玉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