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鄂教版七年级《论语 教案教学设计
鄂教版七年级《<论语>八则》
二.三维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3.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背诵课文。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四.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五.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还特别强调“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他还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要有个限度。他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开创的私人学堂,弟子达三千人。各阶层的人都可以到他那里学习。改变了过去教育被官府垄断,只有贵族子弟可以受教育的情况。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经验。注意“因材施教”,主张学习知识要“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另一重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一直流传到现在。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这部书是他的弟子和孔门后学辑录的,是我国古代一部有名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从汉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体式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除第六则外,都属于这种体式。
一种是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种体式的写法很灵活:有时写出提问者的原话,有时只写某人问什么(例如“子贡问曰”);有时写出对话的环境或背景,有时不写。课文中的第六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一种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它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语中。
(三)字词讲解:
1.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2.文言虚词
而:顺接连词
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折连词
a.人不知而不愠b.学而不厌c.思而不学则殆
3.实词
(1)古代的单音节词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只要加一个字就行,如:
(学、复、实)习朋(友)(喜)悦(快)乐思(考)
学(习)(聪)敏敏(捷)(教)诲厌(倦)
(疲)倦(选)择知(道)(爱)好
(2)同一个意思而古今所用的字不相同。如:
人不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正直的人,有修养的人)
故(旧的,从前的)善(好)何(什么)
(3)通假字
“说”通“悦”(愉快)“女”通“汝”(你)“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4)名言警句:
a.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b.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法)
c.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四)内容讲解
课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课文所选8则,是孔子及弟子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一些看法。在一、三、五、六、七、八则中还讲到思想品德修养的问题。
下面具体分析八则语录的意思。
第一则主要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还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表现了孔子对于学习实践、学习需结友、学习与自我修养密不可分的深刻见解。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释为“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第二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阐述了新旧知识衔接迁移的观点,又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一般都认为“温故”和“知新”是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样的一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第三则讲学习态度问题,当然也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态度--谦虚、诚恳、老实。切不可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允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认为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收到效果。
“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孔子强调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是“借鉴”的意思。
第六则也是讲学习态度。这里孔子借回答子贡的问题,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敏好学,勇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表现了孔子对机敏努力、勤学好问风范的推崇。
第七则是孔子的自述。“默而识之”讲的是学习方法,“识”,记住,强调要把学过的知识牢记在心里,不断积累。“学而不厌”讲的是学习态度,“厌”,同“餍”,满足的意思,提倡的是“学无止境”的境界。“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育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却说“哪一样我能做到呢?”显然,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
第八则也是讲的学习态度。孔子提倡,学习别人时要有所选择,不但能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且能剔除别人的短处,强调了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五)对下列特殊句式或固定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应注意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简析:“不亦……乎”是文言文中一种表反问的习惯句式。语气委婉,实际上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意思是“不是……吗”,“岂不是……吗”。其中“亦”字的含义较虚,一般不必译出。
(2)可以为师矣。
简析:这里的“可以”是两个词,“可”和“以”。可,可以,助动词;以,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做,当。全句直译就是“可以让这种人做老师了”。
(3)何有于我哉。
简析:这是个特殊语序的句子。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有”的宾语,前置。“何有”即“有何”。“于”,介词,对于。“于我”这个介宾短语应是动词“有”的状语,因为宾语“何”提到动词谓语“有”前,所以“于我”“置于”“有”之后作补语。“何有于我哉”,即“于我有何哉”。直译是“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哪一样我能有呢”是意译。意译语气委婉些,能表达出孔子的身份。
(六)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再按时去复习它,不是愉快的事情吗?有志趣相投的同窗好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因此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2)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或者启发,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
(3)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4)孔子说:“只读书而不去动脑筋去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感到精神疲惫而无所收获。”
(5)孔子说:“我见到好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不好的人我就在内心中检查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6)子贡(向孔子)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答道:“他聪明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感到耻辱。所以他的谥号称为‘文’。”
(7)孔子说:“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要热情,这些哪一样我能有呢?”
(8)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学习,对于他们不好的地方,就应该注意改正。”
(七)特色赏析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八则基本体现了《论语》的艺术风格:言简而意深,循循善诱而富有哲理。虽然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两语,但是,由于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目前,已有一些语句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字里行间,使人感受到孔子平易谦和、循循善诱、为人师表的长者之风和他能谦和平易、循循善诱、充满睿智的学者形象。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0分钟)
[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是知()也罔()殆()
而内自省()也默而识之()何有于我哉()
2.解释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温故而知新()()
病#?nbsp;)()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见贤思齐焉,则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3.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诲女知之乎?
C.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E.思而不学则殆。
4.解释下面的一词多义。
5.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课内阅读整体感悟]
6.根据提示,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1)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为应该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拓展提高]
7.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略
2.略(参见课文注释)
3.E
4.识“之”,代词,代学过的知识。谓“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从“之”,音节助词,无实义。知“之”,代词,代所教给的知识或是道理。可以,以,让。何以,凭。是以,因此。
5.(1)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2)古义,好的地方。今义,善良的人。
(3)古义,可以让。今义,可能,能够。
(4)古义,满足。今义,讨厌,厌烦。
6.(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略(参见课文注释)
第2篇:散步(鲁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3、品味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意。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问题预设:
1、个别学生可能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话不理解。”
2、也许会有少数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可能有极个别学生,不理解“我”为什么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
4、可能会有学生问到: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5、对于“一霎时”的“霎”字可能有极个别学生读错;
6、“水波粼粼”的“粼”可能会有极个别学生写错,写成“鱼鳞”的“鳞”。
知识铺垫:
1、给加粗的字注拼音。
戚()分歧()熬()霎()时依偎()
水波粼粼()
2、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教材解读
一、导语:多媒体展示图片,一张是祖孙三代人一起散步,一张是两代人散步。让学生进行对比,由此导入课文。
二、检查学案:
1.给加粗的字注拼音。
戚()分歧()熬()霎()时依偎()
水波粼粼()
2、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三、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朗读课文,回答:
1、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明确: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而母亲却改变了主意:走小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明确:和美、温馨
四、问题讲解(多媒体展示)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明确: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庭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2、“我”为什么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体现了怎样的美德?
明确: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而母亲年老多病,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经很少。体现了尊老的美德。
五、合作探究(四人学习小组讨论)
1、请你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四个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明确:
(温馨、和美)的家庭
(慈祥、和蔼)的母亲
(高大、强壮、孝顺)的“我”
(温顺、贤惠)的妻子
(调皮、可爱、活泼)的儿子
2、“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
提示:组内口头交流(每人只欣赏一个人)
六、难点质疑(自由发言)
文章的结尾“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话,表明的含义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在初春田野小路散步。)
明确: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
多媒体展示:
善待衰老的生命
中年人人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爱护幼小的生命
七、品味阅读
本文语言精美,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你能从文中找出这样句子吗?
多媒体展示: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明确:事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把两个方面集中在一起说,力求把句子写得整齐一点,就可以构成这样对称的句子。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让学生朗读感受)
八、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
①假如你是文中是“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么想?
提问后明确:不管做什么事,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上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的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②播放《常回家看看》。
多媒体展示:常写封信,
长大后,常打个电话;
常想想母亲,以免父母牵挂……
常想想父亲;
九、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表现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十、作业
1、随堂检测。
2、预习第11课。
3、仿写3句两两对称的句子。
教后反思:
这节课,讲出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学生发言积极,课文朗读富有感情,我相信学生掌握的会很棒。
附:学案
一、字词
戚()分歧()熬()霎()时依偎()
水波粼粼()
二、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线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委屈:
三、问答
(1)散步的地点?
(2)散步的季节?
(3)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关键人物是谁?
(4)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5)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第3篇:《观潮》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下册)
【课题】《观潮》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文章以精炼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健儿和观潮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可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
第4篇: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实用13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而编写的一种工具,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确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教案的编写可以结合教学软件和多媒体教具的使用,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篇一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
第5篇: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范文(19篇)
教案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编写教案时,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教案还应注意课堂组织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案教学设计鲁教版七年级篇一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了解童年的乐趣,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浓浓的亲情,领悟作者的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
教学重点:确定文中的重点人物。
教学难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部分自己童年时的作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内容集中,情节完整,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非常生动,体现了萧红小说散文诗化的特点。
文章以第一人称写的。以“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园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欢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赞
第6篇:lesson57 教案教学设计(冀教版英语七年级)
Lesson 57 Summer Is Here!导学案
老师寄语:Everything comes to him who waits.
功夫不负有心人。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词及短语。
2.理解对话大意,并加强英语阅读能力。
3.能用英语谈论夏季的一些活动。
4.掌握本课重点知识点。
一 自主学习
1.在课前,借助音标或同学帮助,大声朗读单词,并识记。(小组互查)
2.从课文中找出以下词组,借助单词表或上下文,将其译成英语。(组内成
互查,或小组间互相抽查)
(1)enjoy oneself (2)play soccer
(3)go swimming (4)look scared
第7篇:狼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狼》教学案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狼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学法引导:
1.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3.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狼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4.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
第8篇:背影(沪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相关链接
课件内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及预测和对策)
一、 导入
有一首歌谣这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确,从小到大,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爱,是我们生命里最和煦的春风。其实,陪伴我们一生、如阳光一样照亮了我们生命的爱,不仅仅来自母亲,还来自我们的父亲。父亲,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深沉厚重的爱,这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
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名篇有《绿》、《春》、《桨声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