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教案
《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教案
《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课前准备:
学生自带小棒10根、计数器,口算卡片。
自主学习:
(一)1、自学:(出示信息窗7挂图)
1、师: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吸引了小兔子们的目光,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群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② 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三)展示: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小组内展示自己提出的问题和算式,由组长和副组长检查。最后组间展示。教师选择各组部分学生板演,组长检查,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学
(出示信息窗7挂图)
1、师: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吸引了小兔子们的目光,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时间大约3分钟)
二、自主、合作学习
自学: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原来有7只小猴,跳下来了5只,……(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时间为5分钟)
群学: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组员由小组长带领,提出自己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补充。
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班内展示:(教师选择一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展示自己提出的问题,由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每个组员展示其中的'一个问题,并解答,其他同学若有不同意见,及时补充。此时用时8分钟)
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三、实践活学:见课件
课后自主练习第一题,先看题意,说一说,再解决。
四、全体测学 自主练习第2、4题。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第2篇:《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及算法,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要从左到右依次计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主要采用小故事的形式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
1.要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可以算是一堂计算课的教学,相对来说算理与算法比较简单,并且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因此为了减少课堂的枯燥性,并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者画圈等方法,自己探索出整个过程和结果,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而我的教学设计中却忽视了这点,缺少了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课堂显得有点死板。
2.注意问题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本课中的几个主要问题情境,我都用了动画的形式进行呈现,虽然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的明白意思,可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向,并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于图片的理解能力,同时,单一的问题呈现形式,也使得课堂稍显乏味,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惫,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设计,尽量避免问题呈现的单一性,并且要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
3.要进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
通过这堂课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课堂语言有点多、有点碎,同时评价性的语言较少,不能及时恰当的给予学生评价,要知道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积极的课堂评价能有效的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加强语言训练,加强与学生的语言沟通,并且多采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第3篇:10以内连加连减
设计思想】
长期以来,计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总是与单调、枯燥连在一起,学生学来乏味。新课程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但数学学习不能止于生活。本教学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观察欣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评互评。初步领悟生活中蕴含的数学意义和学习价值。
【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在学生学会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教学时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学生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往往有些学生记不住第一步的得数。因此发挥
第4篇:一年级数学《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种探索的基本形式就是活动。通过活动,可以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变成一种主动而有力的探究过程。可以用手中的小棒来摆,数形结合来理解算理。
介于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特点,其具体形象思维好与抽象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具先来摆一摆,然后进行展示,一步一步进行引导,数形结合,理解算理,从直观到抽象,为后面10的连减计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整节课由课件引入新课,用小棒进行摆一摆,再说算法;从而突破难点个位满十怎么办和十位上是几个数相加的这个两问题,使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了本课教学重点,即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
第5篇:一年级10以内连加连减教案
课 题 连加连减 课型 新授 课 时 1
教学 三维 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学 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的算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初步感知连加连减与日常生
活的联系。
重点
学会运用连加连减,理解多样化的计算 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教 法
情境教学法
难点
连加连减的含义,理解和掌握计算方 法。学 法
实践探索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关键
学习有关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教 具
口算卡、课件
程序 教学内容
师 生 活 动 设 计 设 计 意 图 时间
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突破难点,巩固练习
总结。
口算练习
第6篇:10以内的连加连减
《10以内的连加连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72页
教材分析
连加、连减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这两类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从而扩大学生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并为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打下必须的基础。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难点之一。教材先通过例1教学连加,然后呈现例2的摘丝瓜场景教学连减。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逐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巩固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的认识。学情分析
连加、连减虽然不是加法和减法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这一知识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充分引导学生联系具体情境理解连加连减的
第7篇:10以内连加连减练习题
10以内连加连减练习题
为了使学生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10以内连加连减,小编特意整理了10以内连加连减练习题,欢迎阅读。
1、5-3-1=()2、6+2+2=()3、2+3+3=()4、7-2-4=()5、6+1+2=()
6、2+5+3=()7、5-2-3=()8、8-3-5=()9、4+5+1=()10、4+4+1=()
11、1+5+2=()12、9-7-1=()13、5+1+2=()14、9-3-5=()15、1+1+8=()
16、4+1+2=()17、10-4-6=()18、3+4+2=()19、1+1+3=()20、1+4+5=()
21、7-3-2=()22、5+1+3=()23、4+1+4=()24、2+4+1=()25、7-1-1=()
26、5-3-2=(
第8篇:人教版一年级上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年级上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以及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本课结束以后,我仔细的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回顾!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
本节课我主要是使学生在与生活实际与童话故事紧密结合的同时,接触连加。神话故事《西游记》是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故事中的孙悟空及他的`花果山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可以在喜欢的场景中进行连加连减的列式计算,让运算顺序、计算方法,潜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较枯燥、抽象的数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时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所以所列算式及计算过程也是不尽相同的,既扩大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增大了全体学生练习的数量。最后的自主练习环节,可以用来复习、巩固、提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评价,摒弃了以往“是”、“好”、“真棒”等简单性的评价,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