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雪域黔城冷簌簌散文
雪域黔城冷簌簌散文
2014年黔城第一场雪,终于铺天盖地飘然而下。银装素裹的山脉,晶莹剔透,静默在呼啸的寒风中。寒雀噤声,在草蓬里窥视曼妙的雪花。新闻前天预警,谁知说来还真来,幸好我们早有准备,蔬菜可食三两天。
在黔城,雪一年可下一场或两场,三四场的年份甚少。喜欢雪,不要太急,该来的时候会来。一旦来了,就得慢慢地去品,必须走出户外,踏雪田园,方能领略其味。
女儿嘉婧早起,看到白茫茫的雪原,说:“爸爸,今天我们去踏雪,欣赏黔城洁白的雪域奇景。”我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早饭过后,我俩“全副武装”,带上相机,朝家属区背后田园走去。行人较多的地方,雪和着泥呈黑黄白的混色。越往郊区走,雪也越厚,泥与雪混不到一块。细瞅那“雪被”,蓬松如棉花糖。用手去摸,脆而砭骨。脚踏上去,起初还能拓出泥沫的雪印,渐渐地雪印晶莹,靴子濡湿,亮闪漆黑。
“咔嚓”一张雪景照出炉。瞧瞧镜头,与实景相比,似乎镜头更美,更柔和。小草黄里泛青,在雪被下,伸出些许黄毛。田垄的油菜,嫩幽幽地嵌着水晶沙粒。鸟儿倏地清唱一句站在了电杆上,眼睛偷瞟,见我父女俩瞅它,“叽”的一声朝农田深处,一波一浪地飞去。
天空灰蒙蒙的,还有点泛黄,似乎还有零星的雪沫儿飘洒,沾衣不湿。女儿白净的手,此时白里透着红。我问她:“冷不冷?”“爸,不冷那是假话。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削,与吹面不寒杨柳风相比,却别有一番滋味。”“是啊,女儿!人只有在寒风冷冽中,方知世间的苦寒。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不知人世间的痛楚!”“爸,你又在讲大道理了。我知道,人世间有寒也有暖。身处寒冬时,不要畏惧,迎冷而上。因为寒冷之后,就是灿烂的春天,和煦的阳光,温暖的东风。”
“嗖嗖”寒风吹过,电线上的雪纷纷翻身而下,如扬起的石灰粉末,飘然一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周身酥麻,如轻微电击。衣领敞着,冷风往里直灌,侵入肌肤。手指有些肿胀,糙肤也透着红润,像市场有卖相的胡萝卜。冷气贬我肌骨,又让我想起了孩提时。那时下雪,我们小孩特高兴
1974年正月初十,雪下得特别大。因我家二叔大女儿呱呱落地,奶奶和母亲、弟弟去了他家,我与父亲在家。父亲是非常疼爱我的,因此这天,我可以尽情地玩耍。当时雪很厚,连续也有两三天了,不知从哪里冒出很多体形较大的雀鸟,总是在苗寨府前松树脚下的河砾(方言音:“乐”)坪出现。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追得雀儿四散逃命,我们小屁孩也跟着凑热闹。那天不知是雀鸟撞了,还是故意逗我们开心,一波一波地从上午直到傍晚。我们都拿着竹枝或棍棒,整天地追。那雀鸟飞得不高,速度似快又慢,那些大哥大姐,确实也逮到不少。我好几次差点抓到,现在想来,还是年幼了。虽说那天大雪封山,山林白茫茫一片,竹树驼着个腰,我一点也不觉寒冷,还热呼呼直喘气。只有稍停追赶的片刻,才感觉脚有些冷。因当时我穿的是蛤蟆靴子,像高筒靴胶面,却没有筒。傍晚回家,脚都被雪水冻得通红。父亲见状,叫我坐到火炉旁,把我的蛤蟆靴子放在旁边烤。父亲笑着说:“今天,要是你奶奶母亲在,肯定要挨骂。”我心里知道,父亲是不会骂我的,嗤嗤地笑笑。
突然,我的左前方,有几个玩童在滑雪,是商店购买的“滑车”。我对嘉婧说:“我们小时,也玩过,但不是商店买的,是自制的。”嘉婧追问:“你是怎么做的`?”我说:“首先得挑选好一块木板,找三块带青皮的竹片。拿锤子和钉子,竖着在木板上相对钉两块,用于接触雪面助滑;另一块在滑板前方,横着钉一块(也可以是木板、木棍),用于下滑时放脚。然后选一有坡度的地段,坐在上面往下滑。玩滑板,也得有人气,人越多,玩得越欢。如果没人气,索然无味的。”“爸,你们小时候也蛮有趣的。”“孩子,爸那时候也很苦,大年三十,上午要去砍柴,下午团圆可尽情玩耍。有时大年初一,也要去砍新年柴,表示新年进财(柴)。”
雪终于停了,我们继续往山边走。“雪被”踩上去,干枝条露馅了,感觉脚底在按摩。山林里,我们没有进去,偶尔也能听到啪啪的响声。我知道,那是高枝上的雪儿翻身,不慎掉下发出的声响。林子里也有雪,但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大树兜下青色颇多。相机咔嚓、咔嚓照个不停。最后女儿跟我说:“爸,我们回家吧,这里太冷静了。”就这样,我们原路返回。
回到院子里,我们看到一群顽童在打雪仗,喊得热火尖叫。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打雪仗的情景。我是最怕雪的,如有人打着我,我会眼泪簌簌地往外流。但只要有人逗一下,我又会破涕而笑。现在想来,还蛮有趣的。可惜时光不再倒流,逝去的只能留在记忆里,不过,那也是美好的回忆。
第2篇:雪域黔城冷簌簌散文
2014年黔城第一场雪,终于铺天盖地飘然而下。银装素裹的山脉,晶莹剔透,静默在呼啸的寒风中。寒雀噤声,在草蓬里窥视曼妙的雪花。新闻前天预警,谁知说来还真来,幸好我们早有准备,蔬菜可食三两天。
在黔城,雪一年可下一场或两场,三四场的年份甚少。喜欢雪,不要太急,该来的时候会来。一旦来了,就得慢慢地去品,必须走出户外,踏雪田园,方能领略其味。
女儿嘉婧早起,看到白茫茫的雪原,说:“爸爸,今天我们去踏雪,欣赏黔城洁白的雪域奇景。”我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早饭过后,我俩“全副武装”,带上相机,朝家属区背后田园走去。行人较多的地方,雪和着泥呈黑黄白的混色。越往郊区走,雪也越厚,泥与雪混不到一块。细瞅那“雪被”,蓬松如棉花糖。用手去摸,脆而砭骨。脚踏上去,起初还能拓出泥沫的雪印,渐渐地雪印晶莹,靴子濡湿,亮闪漆黑。
“咔嚓”一张雪景照出炉。瞧瞧镜头,与实景相比,似乎镜头更美,更柔和。小草黄里泛青,在雪被下,伸出些许黄毛。田垄的油菜,嫩幽幽地嵌着水晶沙粒。鸟儿倏地清唱一句站在了电杆上,眼睛偷瞟,见我父女俩瞅它,“叽”的一声朝农田深处,一波一浪地飞去。
天空灰蒙蒙的,还有点泛黄,似乎还有零星的雪沫儿飘洒,沾衣不湿。女儿白净的手,此时白里透着红。我问她:“冷不冷?”“爸,不冷那是假话。寒风吹在脸上如刀削,与吹面不寒杨柳风相比,却别有一番滋味。”“是啊,女儿!人只有在寒风冷冽中,方知世间的苦寒。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不知人世间的痛楚!”“爸,你又在讲大道理了。我知道,人世间有寒也有暖。身处寒冬时,不要畏惧,迎冷而上。因为寒冷之后,就是灿烂的春天,和煦的阳光,温暖的东风。”
“嗖嗖”寒风吹过,电线上的雪纷纷翻身而下,如扬起的石灰粉末,飘然一线。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周身酥麻,如轻微电击。衣领敞着,冷风往里直灌,侵入肌肤。手指有些肿胀,糙肤也透着红润,像市场有卖相的胡萝卜。冷气贬我肌骨,又让我想起了孩提时。那时下雪,我们小孩特高兴
1974年正月初十,雪下得特别大。因我家二叔大女儿呱呱落地,奶奶和母亲、弟弟去了他家,我与父亲在家。父亲是非常疼爱我的,因此这天,我可以尽情地玩耍。当时雪很厚,连续也有两三天了,不知从哪里冒出很多体形较大的雀鸟,总是在苗寨府前松树脚下的河砾(方言音:“乐”)坪出现。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追得雀儿四散逃命,我们小屁孩也跟着凑热闹。那天不知是雀鸟撞了,还是故意逗我们开心,一波一波地从上午直到傍晚。我们都拿着竹枝或棍棒,整天地追。那雀鸟飞得不高,速度似快又慢,那些大哥大姐,确实也逮到不少。我好几次差点抓到,现在想来,还是年幼了。虽说那天大雪封山,山林白茫茫一片,竹树驼着个腰,我一点也不觉寒冷,还热呼呼直喘气。只有稍停追赶的片刻,才感觉脚有些冷。因当时我穿的是蛤蟆靴子,像高筒靴胶面,却没有筒。傍晚回家,脚都被雪水冻得通红。父亲见状,叫我坐到火炉旁,把我的蛤蟆靴子放在旁边烤。父亲笑着说:“今天,要是你奶奶母亲在,肯定要挨骂。”我心里知道,父亲是不会骂我的,嗤嗤地笑笑。
突然,我的左前方,有几个玩童在滑雪,是商店购买的“滑车”。我对嘉婧说:“我们小时,也玩过,但不是商店买的,是自制的。”嘉婧追问:“你是怎么做的?”我说:“首先得挑选好一块木板,找三块带青皮的竹片。拿锤子和钉子,竖着在木板上相对钉两块,用于接触雪面助滑;另一块在滑板前方,横着钉一块(也可以是木板、木棍),用于下滑时放脚。然后选一有坡度的地段,坐在上面往下滑。玩滑板,也得有人气,人越多,玩得越欢。如果没人气,索然无味的。”“爸,你们小时候也蛮有趣的。”“孩子,爸那时候也很苦,大年三十,上午要去砍柴,下午团圆可尽情玩耍。有时大年初一,也要去砍新年柴,表示新年进财(柴)。”
雪终于停了,我们继续往山边走。“雪被”踩上去,干枝条露馅了,感觉脚底在按摩。山林里,我们没有进去,偶尔也能听到啪啪的响声。我知道,那是高枝上的雪儿翻身,不慎掉下发出的声响。林子里也有雪,但不是白茫茫一片,而是大树兜下青色颇多。相机咔嚓、咔嚓照个不停。最后女儿跟我说:“爸,我们回家吧,这里太冷静了。”就这样,我们原路返回。
回到院子里,我们看到一群顽童在打雪仗,喊得热火尖叫。又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打雪仗的情景。我是最怕雪的,如有人打着我,我会眼泪簌簌地往外流。但只要有人逗一下,我又会破涕而笑。现在想来,还蛮有趣的。可惜时光不再倒流,逝去的只能留在记忆里,不过,那也是美好的回忆。
第3篇:雪域黔城冷簌簌作文
雪域黔城冷簌簌作文
2014年黔城第一场雪,终于铺天盖地飘然而下。银装素裹的山脉,晶莹剔透,静默在呼啸的寒风中。寒雀噤声,在草蓬里窥视曼妙的雪花。新闻前天预警,谁知说来还真来,幸好我们早有准备,蔬菜可食三两天。
在黔城,雪一年可下一场或两场,三四场的年份甚少。喜欢雪,不要太急,该来的时候会来。一旦来了,就得慢慢地去品,必须走出户外,踏雪田园,方能领略其味。
女儿嘉婧早起,看到白茫茫的雪原,说:“爸爸,今天我们去踏雪,欣赏黔城洁白的雪域奇景。”我说:“好啊!我也正有此意。”早饭过后,我俩“全副武装”,带上相机,朝家属区背后田园走去。行人较多的地方,雪和着泥呈黑黄白的混色。越往郊区走,雪儿也越厚,泥与雪混不到一块。细瞅那“雪被”,蓬松如棉花糖。用手去摸,脆而砭骨。脚踏上去,起初还能拓出泥沫的雪印,渐渐地
第4篇:一块宜人的风水黔城散文
一块宜人的风水黔城散文
阳春二月,与家人逛黔城老街,那将是件美事。自环城路通,我一直想掀起黔城的真面纱。
上午,天灰蒙蒙的,地上很干燥,簌簌冷风直往脖颈钻。妻兴致甚浓,脸色凝重,风趣道:“料峭春风,给黔城增添了几分寒意,但不影响黔城这块风水宝地,气候宜人。”这里没有洪灾,没有泥石流,更没有冰冻雪灾。是啊,就是下点小雪,那也叫瑞雪。可惜今年鹅毛大雪没有飘临黔城,老天仅掉了几粒眼屎般大小的冰雹,给我的父老乡亲留下点小小遗憾。
从墨香雅苑启程,按妻指定的路线,绕环城路走老街。过雪峰大道红绿灯,左拐朝水厂驰。路是崭新的,那宽阔的马路,一道道交通标识线,锃亮光鲜,让人心灵澄澈。道旁还没建筑,露些新翻的红泥。
远山,村庄,静默在冷冽的寒风中。偶遇行人,也是行色匆匆。“哇,河边!”妻惊喜道。我立刻停车,携老爸与妻观
第5篇:雪域冰封散文
好像是考验我的神经与意志,十一月二十四出队的方向依旧是千山,而且是雪域冰封下的千山。
毕竟时至冬日,上周的大雪已经彻底的在北国大地扎根。不用想都明白,做为地处东北的千山,理所当然会披上冰雪的外衣。或许在日照好些的南坡,还能有班驳的痕迹,日照不好北坡,想必是一片银妆素裹。
——题记
〖一
十一月二十四日凌晨五时五十分,我准时赶到集结地。六时十分,当最后一名队友登车后,大巴便迫不及待的启动,赶往千山。
从大巴车启动开始,我照例在车上眯着,防止晕车的侵袭。
迷迷糊糊间,车临近千山地域。
这时,车速忽然慢了下来;原来司机对这次出队的具体路线并不特别熟悉。毕竟千山太大了,除非有本地向导或者熟识路径队友的引领,寻找旅者的非固定路线,对任何一位司机都是个严峻的考验。
大约临近九时,我们在一段盘山路的中途下车。在做了简单的准
第6篇:雪域高原散文
雪域高原散文
一
回到重庆已经半个月了,身体却残留着高原带给我的痛苦与折磨,但我的心仍在青藏和川藏线上。这条线路就象一本博大精深的书,不光是注释着沿途的自然景观,还是无数个民族风情、宗教文化、人文历史的组合体,那漂浮的白云,那千年冰冻的雪山,那辽阔的草原,那苍茫的沙漠,是书里的原生态。那洁白的哈达,那纯净的眼神,那悠闲的羊群,那虔诚的信徒一步一叩首地朝圣,是书中的精髓。
这本书不需要更多言语的修饰,不需要浓墨重彩的涂鸦,它简单平实,深刻深邃。地平线将书装订起来,地平线的两端赋予书的内涵,我站在这片秀丽的土地上,大风吹来了,将这本书的扉页翻开,我看到了,我震惊了,我欢呼了——
那分明是我梦中神奇的雪域高原,那是蕴涵无数生命,无数山川河流,无数宗教信仰的雪域高原。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时刻浮现我此次西藏行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