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庐记》诗词鉴赏

精品范文 时间:2022-10-10 09:52: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吾庐记》诗词鉴赏

《吾庐记》诗词鉴赏

季子礼(1),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2)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3)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4),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6)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7)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8),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选自道光刻本《易堂九子文钞·魏叔子文钞》

【注】(1)季子礼:魏礼,字和公,号季子。(2)勺庭:作者翠微山堂号。(3)辛夷:木名,亦称木兰,开紫红花。华,通“花”。(4)垩(è)以蜃灰:涂刷蛤壳粉。垩,涂刷。蜃,指大蛤。(5)瘴癞(laì):我国南方湿热,山林间蒸发之烟气,使人致病,故有此称。(6)选耎(ruǎn):怯懦。选,通“巽”,怯懦、柔弱。耎,同“软”。(7)衽(rèn):指家中床席。(8)易堂诸子:作者与魏祥、魏礼,及李腾蛟、丘维屏、彭任等人,在翠微峰建立学舍,讲学论文,号易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群山宫之 宫:围绕

B. 故视勺庭为胜焉视:看待

C. 客有让余者 让:责备

D. 揽风土之变 揽:阅历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少衰乎?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B.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若属皆且为所虏

C.又唯子言之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11.理解本文内容,选出不符合孔子“志士不忘在沟壑”精神品格的一项是( )

A.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B.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C. 盖井而观,腰舟而渡。

D. 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

12.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子礼“作屋于勺庭之左肩”,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是想过过安逸的生活,已经丧失了孔子所说的“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风骨了。

B. 这篇记文,写“吾庐”周围的景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松声花影,已使读者如闻如见。

C. 作者主张,只有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不能“终身守闺门之内”,作“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的懦夫。

D. 对于季子“冒险危而游”,“家人忧恐泣下”,而作者身为兄长“不忧恐泣下”,是因为作者赞成季子“其志且乐为之”态度。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3分)

(2)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2分)

(3)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3分)

参考答案:

9【B】 B.视 :比较

10【C】 A大概/难道B. 而且/将要C. 都是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不译。D.于是,便/才11 【C】孔子 “志士不忘在沟壑”指的是“有志气的人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忌的`”,是一种为实现志向不畏艰险的勇毅精神。“盖井而观,腰舟而渡”,在文中指的是 “瞻前顾后”的懦夫行为。

12.【A】从“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一句可以看出。季子在“斗绝之山”建“华屋”的举动,也证明了“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犹存。

13.(1)译文: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

(2)译文:有人把季子的消息告诉家里人,家里人担心恐惧得哭了,而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

(3)译文:像季子这样的行动,我所做不到的事情而我家子弟却能做到,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并且乐于做,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我有什么理由阻止他那样做呢)?

【译文】

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

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

他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

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虑的。’像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

季子还对我说过:渡海时同船的人都被风浪颠簸得头晕心惊不敢起床,唯有他起而赏览海上月色,还作了一首《乘月渡海歌》。兵变时,他也镇定地闭门而坐,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诗》。我听了,便暗笑自己幸亏没有象家里人那样吓得哭泣。

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文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赏析:

这篇记文,先写吾庐周围的景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松声花影,已使读者如闻如见。折木为槛,刷以蚌灰,其实也是就地取材,草草成家,可是却已有两个人在议论:一个批评魏礼不该借债饰庐,一个揣测魏礼或许意志衰退。这两个人物可能是虚构的,甩他们的三言两语,引出作者自己要阐述的主旨,这就是“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这篇文章选自《魏叔子文集》卷十六。是魏禧为其弟魏礼的“吾庐”写的居室记。记中既写了“吾庐”的得名与景物,而篇幅更多的则是在写其弟的为人,以及他对其弟的培养与希望。作者主张,只有通过艰险的环境来锻炼,才能成为有用之材,不能“终身守闺门之内”,作“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的懦夫。这对于现代的读者仍有启示作用。文章讲究起伏变化,反映当时的社会面也广,含意也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魏禧(1624—1680),字冰叔,一字叔子,号勺庭,江西宁都人。十一岁时,补县学生。明朝灭亡,隐居翠微峰。四十岁时,出游江浙一带,广泛结交隐逸之士。1678年(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因病推辞。有司催他上道,不得已至南昌,称病重,于是放归。两年后去世。魏禧及其兄魏际端,弟魏礼,并有文名,被称“宁都三魏”。三魏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丘维屏、曾灿、彭任七人讲学于宁都翠微峰的易堂,提倡古文实学,世称“易堂九子”。魏禧喜好读史,尤其喜好《左传》及苏洵文章。其文“凌厉雄杰”,为世所称道。著有《魏叔子文集》等。

第2篇:吾庐记文言文

吾庐记文言文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客曰:“斗绝之山,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或曰:“其少衰乎?其将怀安也。”

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耎趑趄,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使守其家。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夫若是者,吾所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

季子为余言,渡海时舟中人眩怖不敢起,独起视海中月,作《乘月渡海歌》一首。兵变,阖而坐,作《海南道中诗》三十首。余乃笑吾幸不忧恐泣下也。

庐既成,易堂诸子,自伯兄而下皆有诗;四方之士闻者,咸以诗来会,而余为之记。

——选自道光刻本《易堂九子文钞·魏叔子文钞》

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

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山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

他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

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后来他又北游山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山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山沟里也毫不顾虑的。’象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

季子还对我说过:渡海时同船的人都被风浪颠簸得头晕心惊不敢起床,唯有他起而赏览海上月色,还作了一首《乘月渡海歌》。兵变时,他也镇定地闭门而坐,作了三十首《海南道中诗》。我听了,便暗笑自己幸亏没有象家里人那样吓得哭泣。

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文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第3篇:《沧浪亭记》诗词鉴赏

《沧浪亭记》诗词鉴赏

沧浪亭记(归有光) ◇原文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①。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②:“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③。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馀,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④。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南山吾亦爱吾庐美文

南山吾亦爱吾庐美文

这个题目借用了陶渊明的一句诗。我四、五十岁的时候才与这位比我年长一千六百多岁的老先生神交。说神交就高抬自己了,只不过是在工作之余拜读了他的几首(篇)诗文。读着读着就喜欢上他了,进而对他萌生了深深的敬意!敬他什么呢,敬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敬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超然;敬他“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顺天随性;敬他“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美好向往;敬他“安贫乐道,诗酒自娱”的浪漫情怀!正是他的这些品性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后半生的人生轨迹。

01

退休之前,有段时间主管部门把我差到市电台打了两年“长工”。过去叫这个部门为宣传部门,现在叫媒体。在媒体上班离不开写稿编稿,写的稿子、编的稿子都要署名。我的名是两个仄声字,而且按现代汉语拼音都是去声。播音员播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超然台记》诗词鉴赏

《超然台记》诗词鉴赏

超然台记(苏轼) ◇原文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②。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③。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④。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诗词吾之所爱

诗词吾之所爱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钱塘湖春行》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声声慢·寻寻觅觅》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吾庐记》诗词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吾庐记》诗词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